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灸法疗效不仅与施灸所用的材料和穴位的特异性有关,而且与灸量密切相关。近年来,很多学者在灸量与疗效的关系上进行了广泛研究。分别从影响灸量的各个因素概述了灸量和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对以后能更好的研究最佳灸量并指导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整理相关文献中对温和灸"灸量"的定义,认为具有2个共同点:突出热刺激的温度特异性和重视热刺激量的累积效应。本文进一步明确界定了温和灸"灸量"相关的6个参数,包括灸能、灸-热刺激、灸面、灸时、灸强、灸频。基于上述6个参数的明确界定,认为温和灸的"灸量"实质上具有3个内涵,包括灸时、单灸量和总灸量等。准确把握、合理使用温和灸"灸量"这一基本术语,不仅有利于临床施灸操作时对灸量的把握,也符合基础研究中对干预措施量化控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艾灸灸量是指施行治法时能到达的热度水平,即进行治疗时灸材在施灸处所产生的刺激大小。影响灸量的因素有艾炷大小、艾炷数量、施灸手法、施灸频次等。艾灸灸量直接影响疗效,分别从古代文献、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三方面内容入手,综述艾灸灸量对疗效的影响。参考文献27篇。  相似文献   

4.
周楣声先生已在《灸感三相赋》中对灸疗过程的感传规律作出详细的归纳,对于后世的临床灸疗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亦受到该治疗理念的启发。本研究以“激发感传”作为出发点,结合“灸感三相”所归纳的感传规律,对灸位、灸量等相关要素进一步分析,以期灸疗“感传”的思想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以及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脾肾阳虚性慢型疲劳综合征(chroninc fatigue syndrome, CFS)患者为载体,研究透热感在不同施灸时长长蛇灸治疗过程中的规律,以期丰富灸感-灸时的量学关系,为长蛇灸临床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CFS患者1:1随机分为60分钟组(A组)和30分钟组(B组)接受长蛇灸治疗,每周3次(隔日一次),连续治疗4周,共12次,并于每次治疗后采用VAS评价透热感,及医用红外额温计测膻中穴、神阙穴治疗前后的体表温度。结果:分组及治疗次数对透热感及穴位温差值无交互作用,分组及治疗次数对穴位温差值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治疗次数对透热感强度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先于B组出现最强透热感,并获得饱和灸量;B组随着治疗次数增加透热感持续上升,但在12次治疗结束时仍未获得透热感峰值。结论:基于透热感变化规律,对于以长蛇灸为代表的大面积灸法,疗程是影响饱和灸量获得的关键因素,而非单次治疗时长。  相似文献   

7.
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vs 1.27±0.21,P0.01;1.12±0.41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随机分为化脓灸9壮组,化脓灸3壮组和化脓灸6壮组,观察灸疮最大面积,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灸疮结疤时间和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9壮组的灸疮最大面积明显大于3壮组,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而各组灸后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和灸疮结疤时间无显著差异,临床疗效显示9壮组明显优于3壮组,而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的多少和疗效有关,一定的化脓量是哮喘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季辉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4,(11):905-907
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观察的分析,描述艾灸灸感的产生与表现。提出施灸量与疗效关系密切,灸感为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而灸至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时,为最佳灸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