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体外增殖和分化、异位成骨和原位成骨实验来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含BMP-2、bFGF和BMP-2+bFGF的培养液体外培养Beagle犬的BMSCs,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观察细胞的分化情况。将BMSCs与多孔磷酸钙(CPC)分别在含BMP-2、bFGF和BMP-2+bFGF的培养液中复合培养,制成复合材料,一部分植入裸鼠皮下,观察异位成骨情况,另一部分植入Beagle犬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经过荧光标记观察原位成骨情况。结果含有BMP-2+bFGF的培养液促进BMSCs增殖和分化的能力最强。异位成骨情况:BMP-2+bFGF组的成骨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加,其新骨形成百分比为48.79%±11.31%,高于单一BMP-2组(30.71%±10.85%)和bFGF组(27.33%±9.67%)以及对照组(10.65%±6.05%)。原位成骨术后12周,BMP-2+bFGF组的矿化沉积率高于其他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促进成骨方面,BMP-2和bFGF共同作用优于单一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1)观察经bFGF基因转染的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复合多孔矿化Bio-Oss胶原骨修复下颌骨极限骨缺损的效果.(2)观察骨融合种植体与骨髓来源的成骨细胞及多孔矿化Bio-Oss胶原支架复合体,植入体内后新骨的形成及与种植体的愈合情况.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bFGF基因转入犬BMSC,将转染和未转染细胞分别与Bio-Oss及凝胶复合.杂种犬8只,按植人物不同分为2组:(1)种植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组;(2)种植体+bFGF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组,修复犬下颌骨极限骨缺损.于术后24周取材,分别行大体、放射线、组织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1)种植体+犬BMSC+凝胶+Bio-Oss骨胶原组,基本上由新生骨组织所修复,但骨组织密度稍不均匀,种植体与周嗣骨组织基本上形成骨结合.(2)种植体+bFGF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组:骨缺损区基本由新生成熟的骨组织所修复,骨小梁形成,与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结论:Bio-Oss骨胶原为载体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是骨组织工程良好的支架材料,并且种植体与组织工程骨能够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3.
三种骨替代材料修复犬下颌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自固化磷酸钙活性人工骨(CPC/rhBMP-2)、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PerioGlas)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比较三种材料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3只beagle犬,每侧下颌各拔除第三、四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月后,制备种植窝,然后在每侧下颌骨分别植入2枚纯钛骨融合式螺旋状种植体(直径3.3 mm,长度10 mm),同时在每个种植体冠部制成宽1~1.25 mm,深5 mm的环沟型骨缺损。采用自身对照,每只犬下颌的4枚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作不同处理,随机分组结果如下:A组空置,B组植入PerioGlas,C组植入CPC,D组植入CPC/rhBMP-2。术后3个月取样本,制成带种植体的超硬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骨结合百分率测定和计算机组织图像分析。结果:B、C、D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均有新骨形成,植骨区骨-种植体结合率D组(49.48%)最高,C组(46.16%)次之,B组(42.71%)再次,A组(33.68%)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固化磷酸钙活性人工骨、自固化磷酸钙、倍骼生这3种材料均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骨再生。组织学结果显示自固化磷酸钙活性人工骨的新骨形成及成熟度,材料降解均优于其余3组。  相似文献   

4.
BMSCs复合PRP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拔除6只Beagle犬双侧下颌8颗前磨牙,术后1个月抽取犬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BMSCs与PRP、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分别复合形成组织工程化复合物。术后2个月,在实验犬每侧下颌缺牙区分别植入BLB4mm×11mm种植体4颗,同时在每个种植体的近中制造4mm×4mm×5mm大小的骨缺损,分别植入BMSCs-PRP复合凝胶、自体骨、BMSCs-β-TCP复合物以及空白对照,分别于种植术后4、8、12周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环境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各个时期各组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以及新生骨与种植体间骨结合情况。结果:3个实验组在术后4、8、12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而空白对照组只有少量骨组织再生。各个时期内扫描电镜观察显示BMSCs-PRP组新生骨与种植体间的骨结合较其他三组多。结论:BMSCs-PRP复合凝胶是一种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以Bio-oss胶原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只小型猪设立自身对照,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成骨诱导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进行I型胶原、骨钙素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将培养的第3代细胞同Bio-oss胶原构建BMSCs/Bio-oss胶原复合物,构建小型猪下颌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模型,将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通过影像学、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Ca2+含量及组织学检测初步评价其促成骨作用。结果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细胞生长附着于材料网孔内表面;8周时成骨组织学观察可见BMSCs/Bio-oss胶原复合物植入组成骨量大于Bio-oss胶原植入组,能谱分析显示,2组Ca2+含量有统计学差异。16周时,组织学观察可见2组成骨量已无明显差别,能谱分析显示,2组Ca2+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BMSCs/Bio-oss胶原复合物修复小型猪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相对于植入Bio-oss胶原能够缩短种植体发生骨结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PRP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探讨其作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二、四前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制备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并植入相应骨移植材料.A组植入PRP/ OAM,B组植入PRP,磷酸三钙,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种植术后8、16周各处死2只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Ca2+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周时,实验A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实验B组种植体边缘可见新骨形成,但量较少;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16周时,实验A组可见哈佛系统,实验A、B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为纤维性结合.能谱分析显示,8、16周时各组间钙含量百分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A组最高,实验B组其次,对照组最低.结论:PRP及PRP/OAM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并形成理想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em-Ostetic(骨速刚)修复牙种植体颊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拔除3只犬双侧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每侧即刻植入3颗种植体,并在种植体颊侧骨壁制造3 mm×3 mm×2 mm缺损.暴露种植体,由近中向远中依次植入Bio-Oss骨粉、磷酸钙骨水泥、Cem-Ostetic骨浆.种植术后4、8、12周各处死...  相似文献   

8.
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犬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将每只犬的两侧实验牙位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拔牙后3个月植入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模型.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植入OAM,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于植入后第8、16周分别处死2只动物,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测量骨密度.能谱分析种植体一新骨界面Ca2+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8周时,实验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种植体一新骨界面Caz+含量(22.16±3.33)显著高于对照组(3.13±2.44)(P<0.05).16周时,实验组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为纤维性结合.实验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实验组种植体一新骨界面Ca2+含量(42.23±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0.40±3.12)(P<0.05).结论:OAM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并促进种植体一骨界面形成较完善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促进犬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能力。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待拔牙窝内骨组织基本成熟后植入种植体,其周围制备骨缺损(外侧壁制备深4 mm,颊舌及近远中向各1 mm的环行骨缺损)并植入骨移植材料;随机选取实验动物的左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CGF与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的混合物;对照组植入TCP。8、16周后分别处死动物2只,进行X线、组织学观察,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钙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周及16周时,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种植体-新骨界面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CGF能够促进犬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缩短骨整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脱钙冻干骨移植物 (DFDBA)在种植体周骨缺损的诱导成骨活性以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和钛膜对DFDBA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犬股骨植入种植体周围 ,制造 4mm× 3mm× 3mm骨缺损 ,分别采用DFDBA、DFDBA rhBMP -2和DFDBA 钛膜三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 ,术后 4、8、12周 ,组织学观察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三组实验动物中 ,植骨创均愈合良好 ,种植体无松动 ,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①DFDBA组 :术后 4周即有新生骨小梁形成 ,术后 12周修复骨缺损 ,但新骨组织与宿主骨之间仍见明显分界 ;②DFDBA rhBMP -2组 :成骨过程较早 ,术后 4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 ,术后 8周 ,成骨细胞较为丰富 ,术后 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 ;③DFDBA 钛膜 :术后 4周即见新生骨小梁沿钛膜生长 ,至术后 12周 ,完全覆盖骨缺损。结论 :DFDBA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和骨引导作用 ,可用于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 ;rhBMP -2复合DFDBA ,可增强骨诱导作用 ,加速成骨过程 ;钛膜有助于维持骨再生空间 ,阻隔软组织长入 ,引导新骨生长 ,缩短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