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1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分析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探讨预防措施。对本院产科出生后7d内的新生儿脐部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本院3a中出生新生儿3858例,医院内获得性脐部感染81例,感染率2.09%,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再教育菌及大肠埃杀氏菌等结论:由于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机体防御能力不全为医院感染人群,又如医务人员对脐部处理不当及洗手不规范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起新生儿脐部感染暴发的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医院产科发生的一起新生儿脐部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医院产科在5 d内共出生新生儿18名,连续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患儿4例,罹患率为22.22%。在患儿感染的脐部采集分泌物标本,经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对患儿使用的沐浴用具、水龙头、更衣台面采集样本,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控制措施是采取环境物品和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措施及患儿隔离治疗措施。结论本次发生的新生儿脐部感染暴发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可能源自产科新生儿使用的沐浴用具、水龙头、更衣台面等多处污染所致,经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使感染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脓疱疮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生儿脓疱疮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产科出生7d 内的新生儿脓疱疮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年中出生新生儿5730例,医院内获得性脓疱疮感染95例,发病率1.66%,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等。结论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机体防御能力不全,为医院易感人群;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皮肤处理不当及洗手不规范易引起新生儿脓疱疮感染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可预防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脓疱疮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监测方法 ,对本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本医院产科在2009年2月至8月出生346名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男性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脐带结扎位置高、脐带残端长、脐带直径大、脐带贴污染和医护人员手卫生差等因素都是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高发因素。结论技术操作和手卫生是新生儿脐部感染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24h后脐部暴露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24h后脐部采用暴露护理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4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456例作为观察组,新生儿出生24h后脐部采用暴露护理;上年同期出生的新生儿40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脐部护理疗法。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渗血),感染发生率及脐带脱落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感染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24h脐部暴露护理与传统的新生儿脐部护理虽在出血、感染及脱落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但可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7年1—12月本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率为9.71%,以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及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率较足月产儿高(P〈0.05),出生后1~3d新生儿较〉3d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率高(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以呼吸道、胃肠道、脐部感染为主,特别是早产儿;护理上应根据新生儿感染的特点,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这是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特别是早产儿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新生儿脐部护理,预防感染。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6~12月份在我院剖宫产新生儿120例为实验组。出生后48~72h内脐带修剪。抽取2005年同期在本院剖宫产新生儿采用传统的脐带处理方法1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脐带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120例有2例脐部感染,脐部分泌物培养阳性,脐部感染率为1.66%,而对照组140例有10例脐部感染,其分泌物均为阳性,脐部感染率为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48~72h修剪脐带是最为合适的时机,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结论:出生时正确的剪脐,掌握剪脐的时间和技巧,加强脐带日常护理和宣教并对脐端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是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及感染的情况,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每位新生儿生后第三天脐部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脐部定植茵及感染茵的情况,并对其感染12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有细菌定植327例,定植率为94.5l%,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它肠道杆茵及耐药茵等。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问、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结论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细菌定植,抑制致病病原体生长,避免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脐部感染系因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并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亦可由于血管置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引发。目前由于对脐部消毒及护理的重视,脐部感染在城市已较少见,但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仍较常见。Mekenna报道脐部感染发生率为2·08%,G-杆菌多于G 球菌,土耳其报告发生率为7.7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1]。为了解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对45例新生儿脐部病灶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脐部病灶分泌物标本来自本院2004年5月~2005年5月新生儿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8月在我院足月阴道自然分娩的105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晚断脐(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脐带残端保留4 cm,断脐后脐部暴露直至干燥自然脱落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足月阴道自然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常规断脐法,即早断脐(出生后10 s内),脐带残端保留1~2 cm,断脐后脐部采取无菌脐贴覆盖直至自然脱落的方法。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渗血、脐部外翻、脐疝、脐部感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脐部感染、脐部渗血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增加脐部外翻、脐疝的发生率。结论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可有效的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脐部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24 h后脐部暴露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华英  郑燕  孙鸿燕 《护理研究》2005,19(15):1354-1354
[目的]探讨新生儿24 h后脐部采用暴露护理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4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456例作为观察组,新生儿出生24 h后脐部采用暴露护理;上年同期出生的新生儿40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脐部护理疗法.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渗血),感染发生率及脐带脱落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感染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24 h脐部暴露护理与传统的新生儿脐部护理虽在出血、感染及脱落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但可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2004年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83例新生儿医院感染中,以高危新生儿为主,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分别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36.14%、19.280h,39.76%,其他新生儿仅占4.42%;感染与孕周、体重、原发性疾病、是否母乳喂养及是否接受侵入性操作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的部位以胃肠道受累为主、其次是呼吸道、口腔黏膜。结论医院感染的新生儿以高危新生儿为主,要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应加强对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控,特别是加强对新生儿脐部、皮肤、口腔以及侵入性操作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邹丽君 《全科护理》2015,(4):361-363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防控措施。[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产科分娩的1 600例新生儿中选取发生医院感染的7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最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消化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而脐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及结膜炎较少见;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与胎龄、出生体重、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以及每日探视人数均有关,尤其以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及每日探视人数较多则易发生感染,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途径及致病菌较多,实施有效护理防控措施能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我院出生的246例正常足月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2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脐部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及脐部感染情况。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及脐部感染的发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可降低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中脐带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单胎足月出生并随产妇入母婴同室区的新生儿4301例,对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的脐带是否进行消毒,不同季节出生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分娩组新生儿脐带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不同分娩方式下,消毒与不消毒组新生儿脐带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10~12月出生组新生儿脐带感染率高于7~9月出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生儿早期基础保健项目提倡的不干预一次性断脐,脐带局部不使用消毒剂的护理方式不会增加脐部感染风险。不正确的脐部护理方式仍然存在,应加强产妇及家属对出院后新生儿脐部护理健康指导,让产妇及家属树立正确的脐部护理新理念,并在产后延续后续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脐带残端修剪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对脐带残端早期修剪 ,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方法随机抽取 2 0 0 2年 4~ 10月本院产科分娩新生儿 12 0例为试验组 ,出生后 4 8~ 72h内脐带残端修剪。抽取 2 0 0 1年同期本院产科分娩新生儿 ,采用传统脐带处理方法 14 0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脐部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 12 0例有 2例脐部感染 ,脐分泌物培养阳性 1例 ,脐部感染率为 1 6 6 % ;而对照组 14 0例中有 10例脐部感染 ,脐分泌物均为阳性 ,脐部感染率为 7 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新生儿脐带早期修剪 ,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护理方法 ,减少了新生儿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24 h后脐部暴露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1].2004年以前我们医院采取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是在新生儿出生后48 h第二次剪脐.2004年以后我们对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脐部采取暴露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同护理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由于缺乏抗病原微生物定植能力,机体防御功能不全,为医院易感人群,而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加之医护人员对脐部处理不规范,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为控制与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妇产科于2000年重视沐浴间消毒隔离,改进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了解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情况,为有效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参考。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某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所有新生儿医院感染状况进行目标性监测,检测病原菌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共监测住院新生儿3 963例,监测到医院感染新生儿158例、182例次,医院感染率为3.99%、例次感染率为4.59%。新生儿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液相关感染占主导,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和眼感染。新生儿出生时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医院感染率越高。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居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真菌。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结论 住院新生儿出生时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通过目标监测可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许金菊 《新医学》2002,33(3):163-164
1引言 近年来,新生儿脐部感染日渐增多,其原因与医院内感染和社会获得性感染有关.了解目前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我们收集了从1999年5月~2000年5月因脐部感染住院的63例患儿的脐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