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熊去氧胆酸具有较强的保肝作用,广泛应用于NAFLD的治疗。有研究发现,NAFLD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胰岛素抵抗(IR)有密切的关系[1-2],而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糖代谢,减轻IR[3]。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  相似文献   

2.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血清进行C-反应蛋白、TNF-a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NAFLD组血清C-RP、TN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为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RP、TNF-α等炎症因子上调炎症反应并可加重胰岛素抵抗(IR),因此改善IR或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对脂肪肝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60例(NAFLD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对肠道中的4种细菌进行培养和计数,计算肠道定植抗力指标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数值之比(B/E值)以反映肠道菌群变化状态,比较2组间细菌数量及B/E值的变化;同时测定各临床指标,采用稳态模型IR指数(HOMA-IR)评估IR程度。结果 (1)细菌数量及B/E值变化: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减少(P0.05),肠球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值明显降低(P0.05)。(2)NAFLD组各临床指标及HOMA-IR明显增高(P0.05)。(3)相关分析:B/E值与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清丙氨酸氨酸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酸转移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41、-0.829、-0.932、-0.440、-0.405、-0.611、-0.878、-0.628、-0.817、-0.846,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因素后,B/E值是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R2=0.716,P0.01)。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定植抗力受损,其程度与IR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参与IR而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中发病率更高,T2DM并发NAFLD发病率高达70%。NAFLD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有关联,T2DM是关键致病因素。本文对NAFLD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β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以及(hepatogenous diabetes,HD)进行分析,为预防NAFLD并发症和监测治疗T2DM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曾亚  肖云武 《中国医师杂志》2004,6(8):1138-1139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生与肥胖,特别是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而肥胖基因(0b基因)的产物瘦索(LP)不仅参与人类体重的调节,而且参与胰岛索抵抗(IR)综合征的发生。本文就NAFLD患者血清LP水平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胰岛素抵抗(IR)相关因素。方法筛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67例,糖尿病合并NAFLD组(T2DMN组)66例,糖尿病不合并NAFLD组(T2DM组)101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因素。结果①T2DMN组的BMI、WC、2hPG、FINS、TG、ALT、γ-GGT及HOMA-IR均显著高于T2DM组,HDL-C明显低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C和TG是影响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93和1.659,p均<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NS和WC是影响T2DMN患者I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具有更明显的代谢综合征特征及I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洒精性脂肪肝(NAFLD)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观察1组)、30例T2DM无NAFLD患者(观察2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三组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和脂联素水平,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观察1组BMI、WHR、血清脂联素、SBP、DBP、FBG、FINS、TG、TC、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BMI、WHR、血清脂联素、FINS、TG、HOMA-IR明显高于观察2组;BMI、WHR、TG、脂联素与T2DM合并NAFLD发生IR密切相关.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并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脂联素可能在T2DM合并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性2009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168例在门诊体检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TG、TC、FBG、SBP、DBP、FINS,并根据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IR。生活方式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复查上述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检验标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基础疾病如肥胖、高TG、TC血症、血糖异常、高血压等发生率(67.26%、68.45%、30.36%、13.10%、30.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12%、30.95%、11.31%、5.36%、14.88%)(均P0.05)。干预前研究组BMI、FBG、TG、DBP、TC、SBP、FINS、IR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FLD和TG、BMI和IR呈正相关(r=0.574,P0.05;r=0.783,P0.05)。干预后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降低(均P0.05)。结论 IR为NAFL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改善IR,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对临床治疗NAFLD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七粉(NGP)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AFLD模型组、NGP干预组、瑞舒伐他汀钙(RSTC)干预组,每组15只。通过喂饲高胆固醇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采用NGP连续灌胃作用于NAFLD模型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血清生化、胰岛素抵抗(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与NAFLD模型组比较,NGP干预组、RSTC干预组用药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2与NAFLD模型组比较,NGP干预组、RSTC干预组用药后有效改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P0.05),2种药物均无明显降糖作用(P0.05)。3与NAFLD模型组比较,NGP干预组、RSTC干预组用药后肝组织中γ-谷氨酰半胱氨酸甘氨酸(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升高、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4 NAFLD模型组肝组织内可见大量脂肪变性细胞,细胞核被挤到一侧;NGP干预组、RSTC干预组用药后肝组织内只见少量脂肪变性细胞,胞质内脂滴明显变小,细胞核逐渐移向细胞中央;5NGP干预组与RSTC干预组比较,上述各对应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七粉可能通过降脂、改善IR与抗氧化应急等作用途径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等共有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NAFLD和MS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3 879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两组,其中符合NAFLD临床诊断标准的1 039例患者为NAFLD组,非NAFLD组为2 840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测定,分析维吾尔族、汉族不同年龄人群的NAFLD与MS检出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NAFLD和MS共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汉族检出率为25.1%,维吾尔族为32.3%;MS总检出率为8.8%,其中汉族检出率为8.0%,维吾尔族为11.6%。维吾尔族人群NAFLD和MS检出率均高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民族人群中NAFLD组体质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均高于非NAFL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AFLD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FLD与超重、血糖升高、高血压、高血脂等MS组分呈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NAFLD与MS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加重、相互促进,应当予以重视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心房纤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9月经银川市宁夏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测诊断为冠心病的19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198例患者中49例患者确诊为NAFLD(24.7%)。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男性居多且年轻化;NAFLD患者的脂肪肝家族史、吸烟比例、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以及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AFLD并发房颤患者的糖尿病家族史比例、BMI、Hb A1C、TC、LDL-C、TG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高于未并发房颤的NAFL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家族史、BMI、Hb A1C、TC、LDL-C和GGT与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房颤显著相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TC、LDL-C是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的房颤发病风险更高,对于冠心病合并NAFLD的患者更应注意对血脂特别是胆固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体质指数(BMI)变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9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老年体检的本地居民,比较4年间BMI变化下的NAFLD发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MI变化与老年人NAFLD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分析3 297名老年人4年间BMI变化发现,随着基线BMI增加,随访过程中NAFLD的发生概率越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随访过程中BMI保持正常相比,发展为NAFLD的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超重转为肥胖组、保持肥胖组、肥胖转为超重组、正常转为肥胖组、正常转为超重组和保持超重组。而偏瘦转为正常组和保持偏瘦组NAFLD的发生危险性低。结论老年人BMI变化与NAFLD的发病相关,控制体重可以降低老年人NAFLD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21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的临床资料,采用腹部B超定性测定,根据结果分为无NAFLD组(1组)和NAFLD组(2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体质指数(BMI)、血脂、肝功能、肾功能、24h尿定量等检测指标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无NAFLD组相比,NAFLD组BMI、血尿酸(SUA)、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SUA、TG、HOMA-IR是NAFLD主要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185、0.351、0.587、0.236。结论合并NAFLD的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及肝功能损害。BMI、SUA、TG及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患者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与NAFL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患者434例,年龄为(80.05±8.69)岁,分为NAFLD组(n=138例),无NAFLD组(n=296例),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NAFLD组血清25-(OH)D水平[(33.43,66.01)nmol/L]显著低于无NAFLD组[(41.55,17.53)nmol/L](P0.05);在NAFLD组中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 NAFLD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无NAFLD组。血清25-(OH)D水平与老年NAFLD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往往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代谢危险因素并存。脂肪细胞因子是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多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细胞因子""发病机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 2013-01-2018-11发表的文献,通过归纳总结出相关文献27篇。NAFLD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对其形成完整的阐明。脂联素与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性炎症呈负相关,其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保护作用;瘦素对NAFLD早期阶段肝脏脂肪变性起保护作用,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瘦素可能促进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存在潜在联系,可能会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浓度是NAFLD的独立预测因子;关于抵抗素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尚存争议。一些新的与NAFLD发病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在NAFLD机制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在NAFLD治疗策略的应用中将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入院治疗诊治的400例非糖尿病NAFL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NAFLD组200例,高血压+NAFLD组200例,同时选取20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家族史、吸烟史、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NAFLD组患者腰围(WC)、腰臀比(W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BMI、甘油三酯(TG)、尿酸(UA)较单纯NAF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384,95%CDCI 1.215~1.570)、TG(OR=1.437,95%CI 1.024~2.018)、UA(OR=12.98,95%CI 1.450~3.410)对NAFLD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均P0.01)。结论 NAFLD合并高血压易发生于肥胖、血脂紊乱人群,BMI、TG、UA是NAFLD合并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适当减轻体重,控制脂肪代谢紊乱,有助于减少NAFLD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为NAFLD的预防及发生提供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年度体检数据库中18~59岁、至少有2次连续体检记录、基线未发生NAFLD且无重要指标缺失者的数据,观察结局为NAFLD。收集基本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3.0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利用建模组资料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选取预测指标,用RStudio软件绘制线图,构建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正曲线对建模组和验证组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77名研究对象,其中建模组1585人,验证组792人。本研究共有467人发生NAFLD(累积发病率为19.6%),平均随访时间为(27.06±8.02)个月。其中,建模组NAFLD发病人数为310人(发病率为19.6%),验证组NAFLD发病人数为157人(累积发病率为1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R=0.334,95%CI:0.209~0.534)为NAFL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体质指数(HR=1.220,95%CI:1.172~1.271)、甘油三酯(HR=1.114,95%CI:1.052~1.18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1.252,95%CI:1.054~1.48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R=1.013,95%CI:1.005~1.021)、血尿酸(HR=1.003,95%CI:1.001~1.004)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利用上述影响因素成功构建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89(95%CI:0.766~0.812)、0.777(95%CI:0.742~0.812),校正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吻合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NAFLD的发生概率,为早期识别NAFLD高危人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脂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的关系,为NAFL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4年1—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健康管理科抽取2658名非NAFLD体检者进行随访调查,分析血脂异常与NAFLD发病的关系。结果2658名非NAFLD体检者在4年中共发生NAFLD 875例,发病密度为83/1000人年;在调整了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谷丙转氨酶(ALT)、尿酸(UA)、空腹血糖(FPG)和血脂谱指标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甘油三酯(TG)水平较高(HR=1.324,95%CI=1.083~1.617)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HR=1.232,95%CI=1.030~1.474)均可增加男性NAFLD的发病风险;基线TG水平较高(HR=1.589,95%CI=1.078~2.344)可增加女性NAFLD的发病风险。结论血脂异常与NAFLD发病有关,防止TG和LDL-C水平升高可能是预防和控制NAFLD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美玲  邱秋  张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89-4791
慢性乙型肝炎(CHB)、糖尿病(DM)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增加DM及NAFLD发生的风险,而DM、NAFLD可能与CHB患者肝脏损伤、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关系密切,尽管甲、戊型肝炎与NAFLD可同时存在,但因为甲、戊型肝炎是急性肝炎,很快可以治愈,故对NAFLD影响较小。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肝脂肪变),其中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3a型感染最为明显,肝脂肪变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征之一,然而病毒性肝炎伴随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与脂肪肝的关系可能比病毒本身更为重要。肝脂肪变可能直接或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导致病毒性肝炎进展并影响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有的专家报道了病毒性肝炎肝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