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症(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50例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及拇短展肌针机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5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0例,单侧病变20例。50例CTS患者80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54条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6条感觉传导测定未引出动作电位;70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和(或)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0条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时和诱发波幅正常。60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结合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可对CTS作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72侧CT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和电位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的异常率分别为100%、71%、45%、85%和67%;肌电图(EMG)检查的异常率高达79%,均与正常参考值有显著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CTS诊断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30例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方法:对30例CTS患者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进行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腕管的正中神经不同程度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以SCV异常率较高,严重病例于外展拇短肌记录到失神经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效巍  赵琳  高淑敏 《医药世界》2010,(9):1104-1105
目的分析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CTS的61例患者行常规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末梢潜伏期(DML)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指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环指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的比较。结果正中神经末端潜伏期异常率为47%,拇指正中神经SVC异常率为77.1%,中指正中神经SVC异常率为65.7%,拇指桡神经和正中神经SCV差值异常率为85.7%,环指尺神经和正中神经SCV差值异常率95.7%。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为CTS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而重要的依据,尤其是环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差值异常、拇指正中神经和桡神经SCV差值异常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56例肘管综合征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肘管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56例确诊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测定尺、正中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第一骨间肌、小指展肌、尺侧腕屈肌、拇短展肌肌电图。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波幅、波形的离散度、远端潜伏期、支配肌有无失神经表现。正常值参照本实验室不同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结果56例肘管综合征患者所测正中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拇短展肌均未见神经原性损害。尺神经运动神经肘上-肘下传导速度减慢54例(96.4%),与自身健侧对比传导速度减慢2例(3.6%),尺神经肘上-肘下-腕传导速度均减慢10例(17.9%),尺神经感觉神经诱发电位波幅下降42例(87.5%),诱发电位消失14例。伴随肌电图异常38例(67.9%),其中第一骨间肌、小指展肌异常38例,尺侧腕屈肌异常9例(16.1%)。肘上-肘下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诱发电位波幅、波形离散度、肌电图的变化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肘管综合征定位、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已经临床确诊的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和肌电图检测,分析其结果。结果 45例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阳性率为100%,其中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经腕管段单纯减慢者2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感觉电位降低者3例,单纯感觉电位未引出者2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运动传导速度(MCV)检测时末端潜伏时延长者5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感觉电位降低、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延长者3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感觉电位降低、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延长并运动电位降低者28例,感觉电位和运动电位均未引出者2例;拇短展肌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者30例,肌电图阳性率为67%。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诊断CTS的极具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检查,简便易行,实用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桂成  董学新  张晏光 《贵州医药》2000,24(12):716-717
目的 提高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30例46侧CTS患者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正中神经腕 下支配肌针极肌电图见失神经支配电位而不累及其他神经支配肌;腕管以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MCV潜伏期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MCV潜伏期与针极肌电图的异常率比值极其相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经过腕管的尺神经与腕管以上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CV)均正常。结论 针极肌电 对观察CTS的损害范围与程度有重要意义。NCV不同部位和分节段的检查可以排队其他周围神经病变而确诊CTS。  相似文献   

8.
Graves病病人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Graves病病人运动及感觉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 对46例Graves病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正中和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及F波潜伏期和出现率。结果 Graves病组神经传导改变43例(93.5%),其中胫后感觉神经波幅降低33例(71.7%,P<0.001);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传导改变分别4例(8.6%)和8例(17.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F波异常分别17例(36.9%)和14例(30.4%),6例病人同时表现F波和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较自觉症状和体征敏感,下肢感觉神经损害最常见,运动神经元以近端受损为主。  相似文献   

9.
王慧  王亚佩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56-3257
目的 用节段性刺激正中神经观察其传导速度、潜伏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取临床症状、体征符合腕管综合征的患者100例,排除其中的有糖尿病或有周围神经损伤(9例、10例),奇数号共41例作节段性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支观察传导速度、潜伏期的动态变化,为观察组;偶数号40例作常规掌刺激法测定腕部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正向感觉检查法测定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为对照组.结果 用正中神经节段性检查法的异常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检测法9例(22.5%).结论 正中神经节段性检查法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有重要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结果 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延长和运动传导速度减缓.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结论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理特征,电生理检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