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减少清洁灌肠次数,以获得满意的清洁肠道效果。方法:将112例行结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取左侧卧位,清洁灌肠首次采用250ml生理盐水加入开塞露60ml作为灌肠液,使用14~16Fr吸痰管连接输液管进行灌肠,吸痰管插入肛门长度为20~25cm,灌入后尽量保留,明显便意后排便,以后则用生理盐水500~1000ml同法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护理学基础》的清洁灌肠方法进行。就两组灌肠的次数、灌肠时间、灌肠液的量以及肠道清洁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灌肠次数、灌肠时间、灌肠液的量以及肠道清洁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清洁灌肠法可以减少灌肠次数和灌肠液的量,缩短灌肠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灌肠法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肠道清洁的效果。方法:将60例需要行术前肠道清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胃管代替肛管+输液器组合进行输液式结肠回流灌洗;观察组采用带有温度显示卡的加盖的灌肠桶+经裁剪的等渗冲洗液中配置的三叉接管(三叉接管进水和排出两侧管道均有开关阀)+硅胶肛管+负压引流瓶组合的密闭式灌肠装置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儿灌肠过程中的堵管例数、每次灌肠时间、术中肠道效果评价、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灌肠过程中的堵管例数、每次灌肠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中肠道效果评价、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灌肠法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肠道清洁能有效地清洁肠道,减少大便的堵管,提高肠道清洁效果,缩短灌肠时间,提高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田丽丽 《天津护理》2022,30(5):595-597
目的:探讨改良性回流灌肠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改良性经胃管回流灌肠行肠道准备,对照组术前采用传统回流灌肠行肠道准备;观察两组患儿灌肠时长、灌肠所用液体量、术中肠道清洁效果及患儿灌肠过程中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灌肠时长、灌肠所用液体量、术中肠道清洁效果、患儿灌肠过程中的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采用改良性经胃管回流灌肠可缩短灌肠时间,减少灌肠所用液体量,提高患儿灌肠过程中的舒适度及术中肠道清洁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术前回流灌肠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灌肠效果.方法 将204例需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回流灌肠法进行灌肠;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灌肠,比较2组平均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出入量、肛管重插次数、肠黏膜损伤及肛周皮肤发红情况.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2组平均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出入量、肠黏膜损伤及肛管重插次数、肛周皮肤发红情况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后的回流灌肠法灌肠速度快,液体出入量基本平衡,灌肠效果好,省时省力,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巨结肠回流灌肠的目的、灌肠用具的选择、灌肠的方式及灌肠液的配置等方面。认为将厚朴和甲硝唑添加到改良灌肠液中进行回流灌肠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功能,促进肠道排便排气及扩张肠管的功能恢复,预防术后肠道麻痹,并能有效预防肠道感染。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先天性畸形.由于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管处于持续痉挛状态,蠕动消失,形成非器质性肠狭窄,致粪便通过障碍,形成功能性肠梗阻,其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甚至细胞退化变性以致梗阻加重,患儿食欲、营养发育均受影响,必须采用手术或其他方法以保持排便通畅,及早恢复消化吸收功能.清洁回流灌肠是由肛门经直肠将液体灌入肠腔然后排出,反复多次进行直到灌出液清亮为止.目前,清洁回流灌肠是先天性巨结肠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排便,解除梗阻,减轻腹胀,还可缓解肠管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壁炎症恢复,使肠管缩瘪,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做好充分的准备.无锡市儿童医院儿外科对2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了改良式清洁回流灌肠,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方法,克服传统回流灌肠法存在的缺点,提高回流灌肠的质量。方法将2001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小儿外科住院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负压引流瓶加肛管扶托固定,配合手法按摩下腹部进行回流灌肠,对照组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流灌肠。结果两组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入量、出量及残留液量,小儿合作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进后的回流灌肠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回流灌肠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健康教育在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并实施标准化回流灌肠的260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共计灌肠3 526次,实施标准化回流灌肠过程中对患儿上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档案、沟通指导、图文结合的健康教育、回流灌肠配合示范教育、患儿情绪安抚、健康教育评估、电话随访,通过以上方式对患儿家属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评估回流灌肠过程中患儿的配合程度和回流灌肠期间家属满意度。结果 260例患儿家属均能很好地掌握回流灌肠相关知识,251例(96.54%)患儿家属能有效依照健康教育手册对患儿的饮食结构进行监督记录,并监测患儿排便情况,依从性较好; 9例(3.46%)患儿家属未能较好地监督和记录患儿的饮食及排便情况。26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家属总体满意度为97.7%。3 526次回流灌肠过程中,86.6%的患儿均较配合,灌肠过程顺利,10.6%患儿偶有哭吵,仅2.8%灌肠过程中不配合。结论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家属对回流灌肠的认识,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家属满意度,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的灌肠方法在儿童先天性巨结肠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病例分为对照组32例,按常规方法灌洗;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灌肠法。比较2组患儿平均灌肠时间、灌肠天数、肠道清洁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灌肠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灌肠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肠道清洁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灌肠法较常规回流灌肠法效果好,不仅能有效地清洁肠道、省时省力,而且能够减轻患儿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改良回流灌肠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改良回流灌肠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应用的效果,克服传统回流灌肠法存在的缺点,提高回流灌肠质量.方法 将2001年6月-2006年6月在小儿外科住院的需回流灌肠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0例随机分成2组,各40例.观察组(改良组)采用负压引流瓶加肛管扶托固定,配合手法按摩下腹部进行回流灌肠;对照组(传统组)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流灌肠.比较2组的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出入量、残留液量及2组患儿的灌肠合作程度及肛周皮肤状况.结果 2组灌肠时间、灌肠液的人量、出量及残留液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合作程度及肛周皮肤发红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回流灌肠方法具有洗肠时间短,灌肠液入、出量平衡,残留液量少,患儿合作率提高,肛周皮肤发红例数减少,提高灌肠质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灌肠及护理干预对先天性巨结肠术前肠道清洁的效果,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提供合适的术前肠道清洁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诊的10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灌肠,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肠道准备效果,记录分析两组患儿灌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每次灌肠出入量,对患儿并发症及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灌肠优良率为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9%(P0.05);观察组灌肠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每次灌肠出量多于对照组,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13.21%(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84.91%(P0.05)。[结论]改良灌肠及护理干预对先天性巨结肠术前肠道清洁的效果良好,可缩短灌肠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曹耀戈  李慧 《当代护士》2016,(11):88-89
目的观察胃管代替肛管在清洁回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灌肠前,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及腹胀情况,选择合适的胃管进行生理盐水回流灌肠;对照组直接用肛管进行生理盐水回流灌肠,对两组患儿的灌肠天数、灌肠时间、肠道清洁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灌肠天数、灌肠时间、肠道清洁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管代替肛管在清洁回流灌肠应用中具有高效、省时等优点,值得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灌肠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米艳  李媛 《全科护理》2014,12(8):733-734
[目的]观察开塞露在先天性巨结肠灌肠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在灌肠前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及腹胀情况使用10mL~20mL开塞露塞肛,10min~20min后根据患儿粪便排出情况选用合适的吸痰管或肛管进行灌肠,对照组直接采用生理盐水(39℃~41℃)进行灌肠,对两组患儿的灌肠时间(min)、灌肠天数(d)、肠道清洁度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儿灌肠时间、灌肠天数、肠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灌肠前使用开塞露塞肛能有效排出大量大便及气体,从而缩短灌肠时间、提高肠道清洁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良灌肠法对先天性巨结肠灌肠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改良灌肠法,以提高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灌肠的效率。方法将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就诊的顺序编号,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各40例。对两组患儿的平均灌肠时间、灌肠天数、肠道清洁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儿的平均灌肠时间、灌肠天数、经t检验,P<0.01。结论采用改良灌肠法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灌肠,省时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理工作量、减轻患儿痛苦及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术前肠道准备中应用交替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HD患儿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应用交替灌肠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灌洗法。比较2组患儿灌肠难度、痛苦程度、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肠道清洁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灌肠难度、痛苦程度、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肠道清洁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交替灌肠法能降低灌肠难度,减轻患儿痛苦、清洁肠道效果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经济负担,减少临床工作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改良密闭式回流负压灌肠装置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密闭式回流负压灌肠装置灌肠,对照组实施传统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灌肠进出量准确率、腹围减小率、肠道清洁度,单次灌肠时间、术前灌肠次数,灌肠发生出血、腹痛、低体温、肠穿孔等并发症情况,床单位清洁度等.结果 观察组进出量准确率98.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肠道清洁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肠道清洁率(80.00%);单次灌肠平均时间、术前灌肠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灌肠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灌肠期间观察组床单位清洁度≥80分占比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0%.结论 改良密闭式回流负压灌肠装置灌肠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不易污染床单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使用开塞露清洁肠道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将40例需要使用开塞露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两组,一组用传统方法将开塞露插入肛门挤入药物,另一组先用50m1注射器抽吸等剂量的开塞露,再将注射器乳头衔接于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管插入肛门7~10cm,再轻轻按摩腹部,同时注人开塞露。结果两组患儿排便效果及接受程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吸痰管注入开塞露清洁肠道效果更好,患儿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8.
I期经肛门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臧玲  刘宇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899-900
总结了 1 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8月对 9例I期经肛门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护理。重点介绍了术前肠道灌洗的开始和持续时间 ,即为减少直肠黏膜刺激 ,持续肠道灌洗于术前 5天开始 ;术晨以肛门内注入开塞露、行肛诊协助排便代替常规清洁灌肠 ,避免灌洗液在扩张段肠管内滞留和对切口的污染。术后使用有效的清洁肛门方式和进行理疗 ,积极防治肛周感染 ;保证尿管固定 ,预防尿管气囊致膀胱颈撕裂 ;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进行正确有效的扩肛 ,预防肛门狭窄。术后随诊发现 ,本组均食欲正常 ,吻合口无狭窄 ,近期无小肠结肠炎、便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先天性巨结肠术前回流灌肠18例的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3例,年龄2月龄~14岁,平均住院20 d。临床表现均有排便困难,1周至十几天不排便,需用灌肠或开塞露等通便。经钡灌肠及直肠肛管测压,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入院时无巨结肠感染及严重内科疾病。常规肠道准备7~14 d后在全麻下行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术后1~2 d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便排气。住院期间未发生出血、切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巨结肠改变。1.2回流灌肠方法取截石位或左侧卧位。一般年龄小不合作的患儿多采用抱持截石位,以利操作和充分暴露;年龄稍大合作的患儿采用左侧卧位。选用合适的肛管后用石腊油润滑整个肛管,操作者戴手套,用蘸取石腊油的食指轻扩患儿肛门[1],将肛管插入到扩大的肠腔内。当肛管插入过程中有大量气体和粪便呈喷射状冲出时,则表明插管成功。用50 m l灌洗器抽吸灌洗液50 m l连接肛管,缓慢均匀注入(也可边注水边插入。利用液体扩张肛管前端肠腔便于插入),用手顺着肠管的走向(即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1~2 m in后开放肛管,然后将肛管末端向下,慢慢移动肛管,使粪便和灌肠液充分排净。排出量...  相似文献   

20.
抬高臀部增加肛管插入长度清洁灌肠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抬高臀部增加肛管插入长度清洁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清洁灌肠的患者按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成2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2 cm增加肛管插入长度(自肛门插入12~15 cm)清洁灌肠方法,配合手法按摩下腹部进行清洁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灌肠时间、灌肠次数、总的灌肠液量、肠道清洁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平均灌肠时间、灌肠次数及灌肠总液量方面均显著减少(P<0.001),灌肠后肠道清洁人数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01或P<0.05)。结论抬高臀部增加肛管插入长度清洁灌肠法明显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