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总结了5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主要包括掌握吸痰指征与时机、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的体位、负压吸引注意事项、吸痰管插入的深度等。认为对不同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当选用不同的吸痰方法 ,掌握正确的吸痰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吸痰带来的不良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室(ICU)是危重患者集中治疗监护中心,而吸痰则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抢救技术,我科现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器,结构简单,主要包括:负压表、吸引贮液瓶、中心连接管和吸痰连接管,使用方便,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长期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有弊端。现将中心吸引器使用中的弊端和改进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45-3945
吸痰是临床常见操作之一,北京协和医院使用墙壁负压吸引控制板接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表头、吸引连接管、负压吸引瓶、一次性吸痰管)进行操作。每次吸痰操作后弃去一次性吸痰管,应用生理盐水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清洁吸引连接管,将附着于管内的痰液等冲刷至负压吸引瓶中。  相似文献   

4.
从吸痰对患者的影响、吸痰时机、吸痰管选择、吸引负压、吸痰方式、特殊患者吸痰、操作方法改进、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综述了机械通气患者的相关理论及进展,阐明了正确适时吸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负压技术是利用负压原理进行吸引的技术,普遍应用于临床吸痰操作[1],也广泛用于需要负压吸引的各种治疗、护理中。负压吸引系统由吸引瓶、压力表和连接管组成,连接管与吸痰管相连实现吸引痰液的操作,当吸痰操作完毕,分离吸痰管,将连接管放在随手可取的位置,保持清洁干燥备用[2]。目前临床上或未设置规范的连接管放置架,连接管常滑落到地上,污染连接口,存在感染风险[3-4]。为此,本研究研制一款负压吸引连接管固定夹(专利号:ZL 201720770208.0),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合婴儿的负压吸引最佳数据,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方法选择0~1岁肺炎住院婴儿160例为研究对象,将选定患儿在应用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时分为4个组,按不同负压水平进行吸痰,吸痰负压分别为10.67~14.53 k Pa,14.67~19.87 k Pa,20.00~25.20 k Pa,25.33~29.33 k Pa,记录吸痰时患儿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患儿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引效果及吸痰时间。结果不同的吸痰负压对患儿BR、R、SpO_2、气道黏膜、吸痰时间均有影响。当吸痰负压在14.67~19.87 k Pa时对HR、R、SpO_2影响最小,且气道黏膜损伤轻,吸痰时间短吸引效果好。结论 14.67~19.87 k Pa的吸痰压力最适宜婴儿负压吸引。  相似文献   

7.
赵学梅 《全科护理》2013,(31):2942-2942
[目的]总结一次性吸痰管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病人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7气胸例病人行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联合简易负压吸引术,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配合。[结果]37例病人中治愈33例,4例为复发气胸,引流未能够治愈转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率89%。[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联合简易负压吸引内科治疗气胸的获得满意操作效果和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心负压吸引器是临床护理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装置。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吸痰等操作时,首先需打开中心负压吸引器,将负压表调至适当的压力后接上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完毕后再关闭负压表。在遇到短时间内需要对同一个患者反复吸痰时,重复进行上述操作不仅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紧急情况时也可能会延误抢救时机。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心负压吸引器接头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气道吸痰是临床上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措施,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但经常会遇到负压吸引器负压不能归零的现象,有时又无法维修至正常,如果因此废弃该套负压装置,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继续使用,虽不影响吸痰效果,但是在吸痰结束、关闭负压后仍有较小的负压,这部分负压经常会吸走甚至是吸光吸痰挂瓶内的"84"消毒液,最终使吸痰连接管的接头无法达到消毒效果,从而失去了挂瓶的意义。护士为了改变这  相似文献   

10.
正护理人员在配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取痰液标本时,没有痰液收集器可以直接连接纤维支气管镜吸引嘴以及负压吸引器。护理人员通常使用无菌剪刀,剪除配痰液收集器的经口鼻腔一次性使用吸痰管的吸引端,将其与灭菌处理的5cm乳胶胶管的一端相连,再接纤维支气管镜吸引嘴;再将收集器另一端接于负压吸引管,吸痰留取痰标本。但此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操作步骤繁琐,增加护理工作量。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制作了经纤维支气管镜一次性使用痰液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45例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将45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20例),采用持续负压吸引的吸痰方法;试验组(25例),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阻断或解除负压的方法。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气管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吸痰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病人在吸痰中结合应用阻断或解除负压的方法对气管黏膜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2.
吸痰是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从人工气道吸痰时机、吸痰管的选择、吸引负压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吸痰导管插入深度、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采集高质量、合格的痰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清醒患者能自行将痰液咳出留置在标本容器内,而咳嗽无力的危重患者、昏迷患者、人工气道建立的患者、麻醉未醒者以及各种原因所致不能有效咳嗽的患者,痰液均不能自行咳出,留取痰标本相当困难,这是ICU护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传统方法是用普通一次性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吸痰,将积存痰多的一段吸痰管用无菌剪刀剪断,置入无菌标本容器内送检。此方法必须多次重复吸引,吸引负压难以控制,痰液容  相似文献   

14.
迟凤玉  蔡宝英 《天津护理》1998,6(6):230-232
负压吸引吸痰法是一项侵入性操作,为了减少其对气管粘膜的损伤,探索适宜的负压值,我们对不同负压值吸痰所致气管粘膜损伤的程度,进行了动物实验。作者将实验组36只犬随机分为1~6组,吸痰负压值分别定于5、10、15、20、25、30Kpa,按常规吸痰法吸痰10次后分别处死。切取损伤的全层气管组织两块,做普通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表明:负压吸引吸痰的负压值与气管粘膜损伤程度成正比,其负压值应控制在5~20Kpa之间,吸痰器计量表应采用低负压Kpa负压表。以便于控制、调节负压值,减少由于吸痰所致气管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体力学泊肃叶定律在吸痰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收集痰液分成米汤样或白色泡沫样的稀痰与浊黄色凝成痂块的黏痰两种样品,在体外用小儿吸痰器测试6Fr、8Fr、10Fr三种管径吸痰管在四种吸引压力(-0.01、-0.02、-0.03、-0.04MPa)下的吸痰效果。结果 6Fr、8Fr、10Fr三种管径吸痰管,在吸引压为-0.01MPa时吸引5ml稀痰所需时间分别为38、12、5s;5ml黏痰时所需时间分别为600、600、357s。随着吸引压力由-0.01、向-0.02、-0.03、-0.04MPa的递增,6Fr、8Fr、10Fr三种吸痰管在15s内吸引黏痰的量分别为0、0、0、0.27ml;0.125、0.25、0.83、0.15ml和0.21、0.83、2.5、3.75ml。结论吸痰必需综合评估吸痰管管径、吸引负压与痰液黏稠度这三者的关系;吸痰术中,低负压与粗吸痰管等效于高负压与细吸痰管;当吸引负压与导管口径不变时,稀释痰液成为降低流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吸痰是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从人工气道吸痰时机、吸痰管的选择、吸引负压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吸痰导管插入深度、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吸痰是临床护士的一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但在吸痰操作中,因无菌吸痰盒,消毒吸痰管液,浸泡吸痰管桶,浸泡消毒镊子瓶,化痰液,吸引器连接管,玻璃接头等的分离放置在床边,使用不便,影响吸痰操作,同时也存在污染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原有的吸痰装置进行改进,经6个月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痰标本留取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检验方法 ,气管切开或不配合的老年患者痰标本留取有一定的难度。我科用氧气的正压作用 ,改进了留取痰标本的方法。 1 材料 一次性手套 ,一次性吸痰管 ,痰盒 ,氧气表。 2 方法  ( 1)打开负压吸应器 ,左手折曲吸痰管 ,右手持吸痰管徐徐送入气道深部。 ( 2 )待患者出现刺激性剧烈咳嗽时 ,打开负压 ,待痰液被吸入一次性吸痰管内再折曲吸痰管 ,关闭负压吸引器。( 3 )断开一次性吸痰管 ,再与氧气侧管连接处连接 ,同时将吸痰管末端放入痰盒内 ,轻轻打开氧气开关 ,利用正压的原理 ,将痰液吹到痰盒…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吸痰器的消毒装置,由于其未能形成规范化,导致消毒效果很不理想,如存放吸引管末端的消毒瓶及固定支架使用不规范,容易造成污染。液态的消毒液经常被吸引管内的负压吸走,导致消毒瓶空瓶或消毒液过少,吸痰管道末端不能达到浸泡消毒的效果,且消毒时往往要用到较多的物品,操作繁琐,效果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总结脑出血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患者的吸痰方法和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46例脑出血伴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患者吸痰护理措施进行改进:既改进湿化方法和吸痰的顺序,适时调节负压,按需吸痰。对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由于及时正确应用有效的吸痰技术,是保持气道通畅的主要方法,从而使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在同类报道中降低了4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