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体肿瘤放化疗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患者放化疗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2年9月收治的11例出现该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患病率6.4%,术后行放化疗者占63.6%(7/1l),血小板增高者占45.5%(5/11),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占36.4%(4/11)。治疗结束后完全恢复者占63.6%(7/11),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者占36.4%(4/11)。结论:在实体肿瘤患者放化疗中,特别是对术后行放化疗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及积极防治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持续增高是出现该并发症的危险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初治的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467例,记录其临床基线资料,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均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恶性实体肿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年龄、KPS评分及分期有关(P均<0.01),但与性别无关(P=0.28、0.26,P均>0.01);不同疗效组(CR、PR、SD、PD)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19%、32%、50%、55%,纤维蛋白原阳性率分别为16%、27%、4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D-二聚体阴性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D-二聚体阳性者(P=0.000),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阴性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阳性者(P=0.000)。结论: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且在高龄、体能状况差、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其抗肿瘤治疗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5例晚期肺癌患者,检测其化疗前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2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将患者分为临床获益者和病情进展者,观察两者化疗前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临床获益的患者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化疗后均较化疗前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病情进展的患者中,化疗前后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从化疗后临床获益的晚期肺癌患者中发现,化疗可以使其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降低,有可能会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异住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75年至2008年共17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良性者占70.59%(12/17),恶性者占29.41%(5/17).单发者占88.24%(15/17),多发者占11.76%(2/17).血压正常者占52.94%(9/17),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占47.06%(8/17).17例患者中检测24小时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共11例,其中7例高于正常,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63.64%(7/11).17例中1例发生于膀胱,余16例均发生于腹部:腹主动脉旁41.18%(7/17)、下腔静脉旁17.65%(3/17)、肾门附近11.76%(2/17),邻近胰头、降结肠、十二指肠水平部、骶骨前各5.88%(1/17).位于脊柱左侧占52.94%(9/17),位于脊柱右侧占41.18%(7/17),位于脊柱中央占5.88%(1/17).病灶最大直径>5cm者占82.35%(14/17),<5cm者占17.65%(3/17).17例中手术治疗者占94.12%(16/17),根治性切除肿瘤者占70.59%(12/17),姑息性切除肿瘤者占5.88%(1/17),无法切除仅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理者占17.65%(3/17).开腹手术中触摸或挤压肿物时,46.67%(7/15)出现血压明显增高.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很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其恶性发病率较发生在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高;病理学检查不是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的金标准.患者常伴高血压病史;病灶多邻近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门;单发者较多;就诊时肿瘤最大直径常在5 cm以上:检测24小时尿VMA是诊断的重要生化指标;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术中触摸或挤压肿物时易出现血压明显增高.根治性切除预后良好;手术成败关键之一是良好的术前扩容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上皮性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皮性卵巢癌初次手术病例82例,并与同期收治的52例卵巢良性肿瘤作对照,比较两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分析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上皮性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术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增高者占52.44%,良性肿瘤中占11.54%;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占53.66%,而良性肿瘤中占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小板计数与上皮性卵巢癌的FIGO分期、腹水、分化程度、是否行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有关(P〈0.05),与CA125及病理类型无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均与卵巢癌复发无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反映上皮性卵巢癌浸润程度的指标。纤维蛋白原增高可能是卵巢癌的结果,其与血小板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以静脉血栓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深静脉血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分析23例以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是否合并肺栓塞、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血小板计数、原发肿瘤类型、转移与否以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肿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上肢3例,下肢13例),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7例(上肢2例,下肢4例,胸壁1例),凝血功能检查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均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抗凝血酶活性不同程度下降,D-二聚体水平增高,5例合并远处脏器转移.抗凝治疗及腔静脉滤器降低血栓复发、大出血及致死性肺栓塞.结论 不明原因的静脉血栓患者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存在,抗凝治疗及腔静脉滤器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者1例.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接受手术、地塞米松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上存在差异(P<0.05).30例患者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感染、地塞米松的应用、接受手术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时易并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2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卧床时间等影响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2例骨转移癌患者中,3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8%,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有症状11例,无症状19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18例,7例为双下肢;4例为双下肢全深静脉血栓,26例为小腿肌间血栓;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形成与患者的血型、卧床时间、病理性骨折、病灶数目、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卧床时间、是否伴有病理性骨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导致骨转移癌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是患者的卧床时间、是否有病理性骨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9.
153例尸检证实8例肺癌与肺血栓栓塞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肺癌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调查自1980年至2002年间我院连续非选择性常规尸检的153例肺癌死亡患者的尸检病理资料,并对尸检证实合并有PTE的8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对比分析.结果:1)153例肺癌中8例并发PTE,但生前只有1例确诊,发生率为5.3%(8/153),误诊率87.5%(7/8).2)尸检发现栓子性质均为血栓.临床3例猝死者为肺主动脉伴左右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同时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心室附壁血栓1例;5例非猝死者为肺动脉中小分支血栓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3)肺癌并发PTE时临床表现不典型.4)PTE主要见于肺腺癌(包括肺泡癌及腺鳞癌),占62.5%(5/8).结论:PTE并发于肺癌并不少见,但误诊率高,诊断意识缺乏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肺癌并发PTE最主要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外周血参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参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 检测65例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c-erbB-2、ER、PR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相关参数.结果: 65例乳腺癌组的FIB、白细胞[KG(*9](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分别[KG)]为:3.29±0.83g/L、6.47±1.68×109/L、261.1±76.62×109/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47±0.92g/L、5.76±1.08×109/L、204.2±54.8×109/L)(P<0.05).在乳腺癌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逐渐增高(r FIB=0.269,P=0.037;r PLT=0.416,P=0.001).结论:初诊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能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异常的凝血状态,并与临床分期相关,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以外的血液学依据,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血栓通注射液等治疗对MM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和凝血功能结果,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二聚体>500 ng/ml患者在初治、缓解、进展组中分别占33.3%、11.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患者,化疗后APTT延长(P<0.05).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的患者,化疗后PT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P<0.05).使用血栓通改善高凝状态者TT较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在进展中常出现高凝状态.硼替佐米在治疗MM时,表现出一定的抗栓塞作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使患者易出现高凝状态,加用血栓通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记录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血栓的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以来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共481例,记录其临床生物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记录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其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总体血栓发生率为4.8% (23/481),不同部位的肿瘤血栓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肠道肿瘤8.3% (3/36)、胃癌7.7% (9/117)、肺癌4.7% (6/128)、其他肿瘤2.9% (3/104)和妇科肿瘤2.1% (2/96);在23例血栓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确诊前2周发现血栓形成,占血栓发生的4.3%(1/23);有11例患者在确诊时及确诊后的前3个月发现血栓形成,占47.8% (11/23);有5例在确诊后3个月到6个月内发现血栓形成,占21.7% (5/23),其余6例血栓发生在确诊后的6个月到2年内,共占26.1%(6/23).其中有95.7% (22/23)的患者为中晚期,有69.6%(16/23)的血栓患者并无血栓相关症状.根据Khorana风险预测模型,高危患者的血栓发生风险高于低危患者.结论:应对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必要的筛查和预防,降低血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总结Dixon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4例中有13例(11.4%,13/114)确诊了Dixon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复发首次确诊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男性患者10例(14.71%,10/68),年龄>60岁者3例(4.84%,3/62),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者9例(21.95%,9/41),远切缘≤2cm者4例(36.36%,4/11),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2例(5.56%,2/36),术后行辅助下化疗者7例(8.24%,7/85),肿瘤恶性度高者7 例(14.29%,7/49),Duck's分期中A、B期者1例(2.86%,1/35)、C、D期者12例(15.19%,12/79). 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远切缘≤2cm、未行全系膜切除、术后未行辅助化疗、病理分型恶性度高者及Duck's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卵巢癌减灭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90例卵巢癌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相关参数、术中相关因素和术后相关参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年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血栓史、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满意减瘤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肥胖、血小板计数增高、高纤维蛋白原和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术后D-二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FIB)等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8年6月我院同期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的37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在术前接受了同期放化疗后再行全肺切除术,其中17例行右全肺切除(包括2例肺上沟瘤).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同期放化疗,放疗平均总剂量60.1 Gy.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肺切除以达到根治切除(R0)的目的,16例(43.2%)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1天.术后90天死亡率为2.7%(n=1).术后共有13例(35.1%)患者出现多处转移.包括脑转移7例,骨转移5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转移2例,肺转移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和小肠转移1例.5年生存率为32%.结论:同期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术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根治手术4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情况.方法:对440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9岁(范围:21~78岁),体质量指数的均数为23.2(范围:15.8~47.3)kg/m2.患者病理类型为:鳞癌353例(80.2%),腺癌56例(12.7%),腺鳞癌20例(4.6%),其他病理类型11例(2.5%).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标准:Ⅰ期患者314例(71.4%),Ⅱ期126例(28.6%).手术平均时间为221 min(范围:90~4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97 mL(范围:80~2 300mL).有148例患者接受了输血,平均输血量为825 mL(200~2 300 mL).87例(19.8%)患者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的平均数为2.1个(1~5个),而脉管内转移的患者为83例(18.9%).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6 d(9~57 d).术后有并发症发生的为145例患者(32.9%):包括尿潴留、伤口感染、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其中残余尿量>100 mL者为125例,术后发热患者为73例.结论:本院施行的宫颈癌根治手术在宫颈癌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4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4%;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腹部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总体止血潜能(overall haemostatic potential,OH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n=65)、良性肿瘤患者(n=60)总体止血潜能(OHP)、总体凝血潜能(OCP)和总体纤溶潜能(OFP),并以52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探讨其与止血潜能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OCP和OHP 值明显增高(P<0.01),而OFP值减低(P<0.01).良性肿瘤患者的OCP和OHP 值明显增高(P<0.01),而OFP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良、恶性肿瘤两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P<0.05),且与OHP的相关性良好(r=0.813、0.795,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机体止血失衡,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上皮性恶性肿瘤细胞异常表达Ig物质的临床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与瘤细胞异常表达免疫球蛋白样物质的关系.方法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肿块尚存的175例7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IgG、IgM、IgA.以5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结果7种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血清3种sIg有不同方式和程度的增高IgG增高者占37.1%(65/175),IgA增高者占41.7%(73/175),而IgM增高者占24.6%(43/175);sIg增高的患者血清IgG、IgA及IgM平均值各为26.6 g/L、5.0 g/L及4.0 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7种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中,以乳腺癌病患的sIg增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sIg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肿瘤细胞在其癌变过程中异常表达免疫球蛋白样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