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应用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确诊为BPPV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确诊为BPPV的104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63例(60.6%),水平半规管BPPV 38例(36.5%),混合型BPPV 3例(2.9%),其中左侧半规管BPPV 32例,右侧半规管BPPV 69例,右侧BPPV是左侧的2.16倍。104例患者中,痊愈10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通过360度全方位复位治疗,能精准的查出耳石位置,克服了手法复位中不能耐受的缺点,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眩晕诊疗中心门诊和病房的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机器复位组(40例),选择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进行全自动化复位治疗;手法复位组(40例),选择传统手法复位治疗;药物治疗组(40例),选择前列地尔、红花注射液联合习服训练法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机器复位组与手法复位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其中机器复位组总有效率为100.0%,手法复位组总有效率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复位组前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以及外半规管BPPV的1次治疗有效率要高于手法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用于BPPV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克服了手法复位的缺点,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不同类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预后。方法应用变位试验对62例BPPV患者进行分型、定位,并采用耳石复位技术给予复位治疗。结果耳石位于后半规管(PC)55例(88.7%),水平半规管(HC)14例(22.6%),前半规管1例(1.6%);单一半规管46例(74.2%),混合半规管13例(21.0%)。单一半规管复位后1 d及3 d治愈率明显高于混合半规管(均P0.01),PC-BPPV复位后1 d及3 d治愈率明显高于HC-BPPV(均P0.05);1周后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半规管型及单一半规管耳石BPPV患者复位治疗的早期疗效好于其他类型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半规管所致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生率,及不同复位手法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8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复位手法(Epley法、Barbecue翻滚法、Semont摆动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184例患者中单半规管受累141例(76.63%),复位有效136例(96.45%);多半规管受累43例(23.37%),复位有效37例(86.04%)。总有效率94.02%。Epley手法复位有效率92.76%、Barbecue翻滚法复位有效率85.93%、Semont摆动法复位有效率95.35%。复发率3.26%,复位>2次103例。结论 BPPV患者中单半规管受累最常见;手法复位是BPPV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半规管定位及复位手法的选择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 应用 Epley管石复位法、 Semont管石解脱法、Barbecue翻滚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结果 42 例中经耳石复位法治愈36例(85.7%),有效4例(9.5%),复位失败2例(4.8%).失败的2例经前庭功能训练治愈.结论 耳石复位法是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可试行前庭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位试验诊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耳石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PPV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病史采集,行变位试验(Roll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判定BPPV的类型及侧别,对后半规管BPPV(PC-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管石症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患者采用Gufoni疗法、Casani解脱法和Barbecue翻滚法复位。结果:随访3周时治愈42例(84%),有效49例(98%),无效1例(2%),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典型病史及变位试验可判断BPPV的类型及侧别。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显著、简便、安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双温交替试验的特点。方法采用前庭双温交替试验法检测57例BPPV患者(BPPV组)及6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最大慢相速度和半规管轻瘫(CP)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PPV组眼震最大慢相速度[(14.13±14.22)°/s]与正常对照组[(13.69±12.35)°/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PV组CP 28例(49.1%),正常对照组CP 8例(1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PV组患侧CP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P0.05)。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及上半规管BPPV患者C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PV组患者CP发生率增高,且患侧的CP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前庭双温交替试验有助于BPPV患者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垂直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v-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v-BPPV患者432例.研究其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眼震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用耳石复位法治疗的效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32例v-BPPV患者,其中男性127例(29.4%),女性305例(70.6%);年龄20-93岁,平均(58.2 4±13.3)岁;左侧半规管受累142例(32.9%),右侧半规管受累290例(67.1%);眼震潜伏期平均(3.0 ±2.29)s,眼震持续时间(7.0±6.33)s.四组患者的病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复位有效率与复发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9.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64/10万,其中80%-90%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药物治疗效果较差.2008年6月-2009年10月我科对53例PC-BPPV患者进行Epley复位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132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均采用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结果治疗后痊愈96例(72.7%),改善20例(15.2%),无效16例(12.1%),复位有效率达87.9%,其疗效与Semont管石解脱法相当。结论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是最常见的位置性眩晕,约占位置性眩晕患者的90%.BPPV可能涉及到各个半规管,但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最常见[1].耳石复位法是治疗PC-BPPV的主要方法.现将我科2012-04-2013-02耳石复位法治疗68例PC-BPPV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合并疾病情况,为BPPV的综合治疗及病因探索提供帮助。方法对185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耳石复位法治疗、随访调查,观察BPPV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并按有无合并疾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半规管累及情况、耳石复位法疗效及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 185例BPPV患者中合并疾病者136例(73.5%),无合并疾病者49例(26.5%);有合并疾病组中双侧BPPV31例(22.8%)、无合并疾病组中双侧BPPV4例(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例中需多次复位59例(31.9%),有合并疾病组49例(36.0%)、无合并疾病组10例(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例患者接受了1~24月随访调查,平均(13.36±3.87)月,30例(23.6%)出现了复发,有合并疾病组102例患者中复发26例(25.5%)、无合并疾病组25例患者中复发4例(16.0%),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5)。结论 BPPV患者大多数存在合并疾病且有较高的复发率,有合并疾病者更易发生双侧BPPV,同时合并疾病的存在也降低了单次耳石复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起病急骤,与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至数10s,是中老年人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后半规管BPPV占90.1%。但此症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甚至椎动脉供血不足,有86%的BPPV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但只有8%的BPPV得到有效的治疗[1]。为此我们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疗效。  相似文献   

1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起病急骤,与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至数10s,是中老年人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后半规管BPPV占90.1%.但此症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甚至"椎动脉供血不足",有86%的BPPV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但只有8%的BPPV得到有效的治疗[1].为此我们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36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颗粒复位手法 (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 0 0 3年 1~ 12月 ,对 36例后半规管BPPV进行PRM治疗。结果 经 1次PRM治疗后 ,2 8例症状消失 ,首次治疗成功率为 77 8% ,其中病程在 1周内的 18例患者有 16例症状消失。 4例经 2次PRM治疗 ,2例经 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 ,总治疗成功率为 94 4 %。 2例无效者行Semont锻炼 ,症状缓解 ,随访至今 ,3例复发 ,复发率 8 8% ,复发者再行PRM治疗仍有效。结论 PRM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 ,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  相似文献   

17.
水平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H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及Barbecue翻滚法耳石复位治疗的疗效。结果 27例HC—BPPV患者眩晕发作具有短暂性、变位性、潜伏期、无疲劳性的特点,平卧侧头时21例见水平向下性眼震,6例为水平向上性眼震。给予Barbecue翻滚法耳石复位治疗后,水平向下性眼震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水平向上性眼震患者症状未缓解。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和平卧侧头试验可确诊HC—BPPV,水平向下性眼震与半规管耳石症相关,水平向上性眼震与壶腹嵴帽耳石症相关,Barbecue翻滚法对出现水平向下性眼震的HC—BPPV有特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个月。结果 88例患者中,单侧后半规管性BPPV 53例,单侧水平半规管性BPPV 22例,单侧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6例,主观性BPPV 4例。结论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具有其不同的临床特征,应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共87例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采用Gufoni法复位2次,次日复查,仍存在向地性眼震和眩晕者,再次行Gufoni法复位2次,30 min后复查。结果87例患者经Gufoni法复位后,次日复查有效率为71.26%(62/87),再次复位后有效率为86.21%(75/87)。12例无效患者中8例仍存在向地性眼震,予强迫健侧卧位法治愈;4例转变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予Epley法复位治愈。结论 Gufoni法可以作为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且多次重复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部震动法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425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观察组共155例,采用头部震动法; 对照1组共130例,采用Semont法; 对照2组共140例,采用Gufoni法; 比较3组患者的复位效果、前庭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和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1次治疗有效率为92.3%、2次治疗有效率97.4%、3次有效率99.4%; 均高于对照1组的83.1%、86.2%、92.3%和对照2组的72.8%、78.6%、84.3%(P均<0.05); 治疗后3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 治疗7及30 d后3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12.9%,低于对照1组的23.1%和对照2组的20%,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部震动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BPPV的疗效优于Semont法和Gufoni法,且操作简单、患者容易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