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液态栓塞系统(NBCA胶和ONYX胶)治疗中小型脑动静脉畸形(直径≤6 cm)的疗效差异。方法 85例中小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NBCA胶组和ONYX胶组,采用对应液态栓塞系统治疗,比较栓塞率≥80%的例数及畸形团平均体积缩小程度以及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结果 NBCA组栓塞率≥80%的例数〔24例(60%)〕及畸形团平均体积缩小〔(9.53±2.36)cm3〕均小于ONYX组〔38例(84.44%),(12.31±2.51)cm3〕,而两种栓塞系统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访1年,NBCA组的复发率(5例,12.5%)明显高于ONYX组(0例)。结论 ONYX胶液态栓塞系统治疗中小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疗效优于NBCA胶液态栓塞系统,对于中小型脑动静脉畸形,临床推荐ONYX胶液态栓塞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应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AVM患者57例,经MRI及DSA确诊,显微外科术前均应用Glubran和(或)Onyx栓塞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7例患者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级35例,Ⅲ级18例,Ⅳ级4例。11例患者(19.3%)出现并发症,其中Onyx 5例,Glubran 5例,Onyx+Glubran 1例;栓塞术后出血4例,术后颅内出血2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全身其他系统并发症3例。按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级、Ⅲ级对应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5/35)、22.2%(4/18),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中有2例出现并发症。功能区并发症发生率为20.0%(4/20),非功能区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37)例。死亡1例。出院前复查DSA,有4例患者存在病灶残留,治愈率93.0%。出院时平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1.6±1.0)分,mRS评分0~1分者占59.6%(34/57),7例患者出院时mRS评分高于治疗前。结论对于体积较大、位于大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高级别AVM病灶,可考虑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中使用栓塞剂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胶(Glubran 2)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Glubran 2栓塞治疗的AVM患者44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栓塞效果和并发症等。其中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326例,Ⅳ~Ⅴ级114例;单纯栓塞畸形团282例,栓塞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158例。根据术后DSA结果,分为完全栓塞组201例和不完全栓塞组239例。对完全栓塞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440例AVM患者完全栓塞率为45.7%(201例),单纯栓塞畸形团即刻完全闭塞率为32.6%(92/282),栓塞后接受SRS者闭塞率为69.0%(109/158)。(2)Glubran 2栓塞术后出血和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9%(17/440),致残率(以有永久性功能障碍为标准)1.1%(5/440),死亡率0.2%(1/440)。(3)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M分级≤Ⅱ级的AVM可获得更高的完全闭塞率(OR=8.433,95%CI:5.074~14.015,P0.01)。结论 Glubran 2是安全有效的颅内AVM栓塞剂。Glubran 2栓塞联合SRS可以获得更高的颅内AVM闭塞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意义。方法在DSA电视屏幕监护下,通过微导管技术应用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生物胶对8例脑AVM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栓塞程度:1例完全栓塞,2例栓塞70%~90%,2例栓塞50%~70%,3例栓塞小于50%。栓塞后行手术切除治疗5例,咖玛刀治疗2例。随访无一例再出血和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脑AVM的方法安全性好,损伤小,栓塞深部供血动脉可降低手术的风险,并可减少AVM体积,使之适合放射治疗。血管内治疗是AV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 (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 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AVM)指最大直径>6cm、具有高流量特征的一类特殊脑动静脉畸形(AVM)。大多数巨大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为Ⅳ~Ⅴ级。巨大AVM是一类较为少见的AVM,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对巨大AVM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面临的一个挑战。文章对巨大AVM的自然史、血流动力学特征和治疗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nyx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不同治疗策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Onyx栓塞183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28例,Ⅱ级53例,Ⅲ级54例,Ⅳ级31例,Ⅴ级17例。单纯Onyx胶栓塞113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联合Glub-ran胶栓塞63例。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①S-MⅠ~Ⅱ级完全栓塞治愈率为67.9%(55/81),Ⅲ级为14.8%(8/54),Ⅳ级为6.5%(2/31),Ⅴ级为0,总体完全栓塞治愈率为35.5%(65/183)。②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微导管断管2例,术中出血2例(其中1例为术中断管者),术后出血2例(死亡1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加重7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③对143例进行了1~18个月的随访,其中再次出血3例(2.1%,S-MⅠ~Ⅲ级各1例)。4例次全栓塞的病例完全自愈,无一例复发或再生。7例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加重者中,6例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或症状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个体化应用Onyx栓塞颅内AVM,可降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提高完全栓塞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期显微手术治疗低级别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和秦皇岛市中医医院60例低级别出血性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根据患者评分结果的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4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存在脑AVM残留,分为无残留组与残留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预后不良8例(13.33%),预后良好52例(86.67%)。预后不良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比例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P 0.05)。6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AVM残留10例(16.67%),无AVM残留50例(83.33%)。相比无残留组,残留组Spetzler-Martin分级(SMG)为Ⅱ级的比例显著升高(χ2=10.134,P 0.01)。结论 早期显微手术对低级别出血性脑AVM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年龄较高、GCS≤8分的患者预后状况可能较差,SMG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可能容易出现AVM残留。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切除前、后,血管团周围组织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及脑皮质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34例AVM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依据Spetzler-Matin分级标准,将AVM分为小型(直径<3.0 cm)16例、中型(3~6 cm)12例及大型(直径>6 cm)6例.分别于AVM手术切除前及切除后1、2、3、4和24 h,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对AVM周围1.5 cm范围内皮质血流量进行监测,并对病灶周围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术后7~12 d行头部CT检查,了解脑水肿程度.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异常脑水肿.①局部脑血流变化畸形团切除后即刻及1、2、3、24 h,中、小型(直径<6 cm)AVM局部皮质脑血流量较切除前分别增加(53±17)、(77±26)、(38±12)、(29±9)、(8±5)%;切除后4h减少(7±3)%,与切除前比较,切除后即刻及1、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型AVM(直径≥6 cm)畸形团切除后即刻及1、2、3、4、24 h局部皮质脑血流量较切除前分别增加(130±45)、(112±32)、(100±37)、(116±35)、(147±36)、(120±39)%,与切除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理学观察电镜观察全部标本,可见病灶周边脑组织的血-脑屏障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破坏,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缝隙增宽,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明显水肿,甚至消失.结论 AVM切除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AVM术后诱发异常脑水肿的重要因素;AVM周边脑组织血-脑屏障的结构改变可能是AVM术后发生异常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因素。 方法 对140例脑AVM患者行显微外科切除手术,术前根据Spetzler-MartinAVM分级系统进行分类:Ⅰ级16例(11.4%),Ⅱ级52例(37.2%),Ⅲ级47例(33.6%),Ⅳ级16例(11.4%),Ⅴ级9例(6.4%)。在AVM术后1周和手术半年后随访情况应用Glasgow预后量表(GO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将各种临床因素与手术后早期、晚期神经功能缺失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术后51例患者(36.4%)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或术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重,其中5.7%患者重残(GOS评分≤3),30.7%患者轻残(GOS评分为4或5)。术后随访到118例患者,其中23例(18.6%)仍有神经功能缺失(2.5%重残,16.1%轻残)。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与Spetzlel-Martin分级呈正相关。AVM深静脉引流、Spetzler-Martin分级、AVM的大小与术后早期及晚期神经功能缺失呈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Spetzler-Martin分级与术后早期及晚期神经功能缺失显著相关。 结论 Spetzler-Martin分级、AVM深静脉引流和AVM大小是与脑AVM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的重要临床因素,而最重要的是Spetzler-Martin分级。  相似文献   

11.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F鞘,6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以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本组患者中有13例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6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为3cm的9例,3~6cm的8例,6cm以上的4例。结果 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的体积缩小程度为20%~100%。初期因使用Onyx经验不足,在拔出微导管时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脑出血.行外科手术救治,其余19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Onyx栓塞技术可作为治疗体积较大、位于大脑深部及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疗效有待随访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栓塞20个动脉瘤的同时,栓塞全部或部分畸形血管团,对残余部分畸形血管团,按计划分期进行再次栓塞治疗(9例)或进行放射治疗(3例)。分析DSA结果及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结果20例与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患者中,有18例Spetzler分级在Ⅲ级以上。共发现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22个,其中位于畸形血管团内11个,基底动脉末端2个,病灶同侧颈内动脉C1段2个,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个,供血动脉段4个。共栓塞了20个动脉瘤,其中使用弹簧圈栓塞5个动脉瘤,11个畸形血管团内动脉瘤及供血动脉上的4个动脉瘤,均以Onyx及Glubran胶进行栓塞。颈内动脉C1段及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2个小宽颈动脉瘤未予处理,现尚在随访中。脑血管造影随访9例,随访时间为1.5—13.0个月,9例再次进行残余畸形血管团栓塞时,见动脉瘤栓塞致密,症状较术前改善。3例残留较少的病例术后进行了伽玛刀放射治疗。结论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多见于中、大型血管畸形,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 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的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 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 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大型或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2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25例大型或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探讨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方法 25例AVM患者,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26.8岁,均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病变大小为5-6 cm者12例,>6 cm者13例;按照国内史玉泉分级法:3级15例,3-4级10例;位于幕下2例。全部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病灶完全摘除,其中8例行病灶血管内栓塞加手术切除。 结果 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24例痊愈,1例重残(1年后恢复),无手术死亡,1例术中出现正常脑灌注压突破;17例术后复查DSA,均未见残留畸形血管团。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仍然是治疗脑AVM的有效手段,血管内栓塞加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型AVM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8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中等梗死(5~10 cm3)和小梗死者(≤5 cm3)相比,大梗死者(≥10 cm3)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梗死体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超声、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神经电生理等多模态监测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治疗的AVMs患者51例,其中未破裂AVMs 25例,包括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者10例(19.6%);破裂出血A...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动脉入路栓塞的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ognardm型1例,Ⅳ型6例。表现为颅内出血5例,眼部症状2例。均采用经筛动脉入路,以10%~15%液态栓塞剂NBCA栓塞2例,Onyx—18栓塞5例。对2例合并供血动脉血流相关胜动脉瘤者,均首先栓塞动脉瘤。结果7例中,经单支供血动脉栓塞即获完全栓塞者5例,其中2例用球囊辅助微导管超选技术;部分栓塞2例,分别在1周及1个月后造影,见瘘口再开放,再次进行多支供血动脉栓塞,直至瘘口基本不显影。1例因NBCA胶过度弥散发生对侧眼动脉阻塞,术后出现视力下降。7例均获临床随访(6~107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级5例,2级1例,3级1例。4例获造影随访,均未见瘘口显影。结论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DAVF安全有效。术中应严格控制栓塞剂返流及过度弥散,防止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脑脊液置换对脑脊液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和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纳入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脑脊液置换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3d内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脑脊液置换组在弹簧圈栓塞后24 h内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隔日1次,每次置换脑脊液20 ~30 ml,鞘内注射地塞米松3 mg.在弹簧圈栓塞治疗后1、7和14d检测脑脊液NF-κB水平.主要转归指标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定的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或GOS评分>3分.次要转归指标包括严重并发症(脑积水、脑动脉痉挛、脑梗死、再出血)和死亡.结果 共纳入81例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其中脑脊液置换组42例,非脑脊液置换组39例.脑脊液置换组基线资料与非脑脊液置换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脊液置换组颈强直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非脑脊液置换组[(11.3±3.2)d对(16.5±3.5)d;t =6.985,P<0.001].脑脊液置换组和非脑脊液置换组在弹簧圈栓塞治疗后1d、7d和14 d时脑脊液NF-κB水平均呈进行性降低(P均<0.05),但在各时间点脑脊液置换组脑脊液NF-κB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脑脊液置换组(P均<0.01).脑脊液置换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根据mRS评分(92.9%对56.4%;x2=14.446,P<0.001)和GOS评分(97.6%对76.9%∥=8.004,P=0.005)评价的转归良好率均显著高于非脑脊液置换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脑脊液置换组(14.3%对33.3%;x2 =4.086,P=0.043).结论 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改善临床转归,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脊液NF-κ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