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背景:我国是肝细胞癌(HCC)高发区,其中大部分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有必要对其自然史和临床进程作大样本调查研究。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HBV相关HCC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321例HBV相关HCC患者作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行肝功能、甲胎蛋白(AFP)、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1例HBV相关HCC患者中,仅7.2%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6.4%和25.5%分别有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38.3%有饮酒史。21.0%的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62.3%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性,HBeAg阳性者合并肝硬化的比例和HBV DNA水平较高。84.5%的患者HBV DNA阳性,但其中仅42.6%HBV DNA≥5.0log10,HBV DNA高水平者合并肝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HBV DNA低水平者。无症状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分别占4.1%、24.1%、39.0%和32.9%。71.0%的患者AFP升高,但其中仅33.8?P≥400ng/ml。结论:本组HBV相关HCC患者中,HBeAg阳性和高HBV DNA水平者不多,但病情常较重。肝硬化是HCC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和肝癌家族史对HCC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血清AFP筛查有助于H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258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析不同肝癌分期、HBV基因型、HBV DNA载量及HBV感染时长患者AFP和PIVKA-Ⅱ水平的差异,计算AFP和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患者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不同HBV基因型和不同HBV感染时长的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HBV DNA载量和肝癌分期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IVKA-Ⅱ联合AFP检测的阳性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01%、84.57%和88.24%,均显著高于PIVKA-Ⅱ和AFP单独检测(P 0.05)。结论血清PIVKA-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筛查HBV相关HCC患者的重要指标,HBV DNA载量、临床肝癌分期结合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有助于HCC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肝脏》2020,(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变化,以期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54例,选取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水平的差异。结果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HBsAg定量及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BsAg定量在肝硬化进展为肝细胞癌的过程中逐渐下降,HBsAg定量可以作为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预测因素,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HBsAg阴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近5年首次诊断的HBsAg阴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与HBsAg阳性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261例有HBV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且既往有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或诊断时HBV DNA定量检查阳性,31例(11.9%)HBsAg阴性。HBsAg阴性患者中,25.8%HBsAb阳性,3.2%HBeAb阳性,9.7%HBcAb阳性,3.2%HBsAb和HBcAb阳性,19.4%HBeAb和HBcAb阳性,22.6%HBsAb、HBeAb和HBcAb阳性,16.1%全部为阴性。与HBsAg阳性患者比较,HBV DNA定量低(2.6159±0.6212)IU/mL,年龄大(66.9±11.4)岁,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高(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性别比、家族史、饮酒史、糖尿病史、肝硬化基础、抗病毒治疗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程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sAg阴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比例较高,血清HBV DNA载量低,主要以HBcAb阳性为主,肝硬化基础、其他致病因素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程分期与HBsAg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44例,其中女性42例,男性102例,平均年龄(54.42±11.53)岁,Child pugh A级42例,Child pugh B级40例,Child pugh C级62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对血清透明质酸、血清HBV DNA水平进行统计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乙肝肝硬化Child分级的加重,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也增高,不同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10μg/L±127.98μg/Lvs421.35μg/L±176.96μg/Lvs903.58μg/L±212.02μg/L,P<0.01).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hild pugh分级患者的血清HBV DNA和透明质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患者的Child pugh分级升高,HA水平显著增高,说明HA是反映肝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与肝硬化程度无显著相关,血清透明质酸与HBV DNA水平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检测,探讨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循环速率法测定152例不同时期肝病患者血清中Hcy浓度水平,其中慢性乙型肝炎55例、肝硬化55例和肝癌42例,同时测定45例健康者Hcy浓度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cy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8.07,8.96,16.04);HBV感染肝病患者血清Hcy浓度变化与患者体内HBV DNA含量有相关性,各组HBV DNA阳性患者的Hcy水平与HBV DNA阴性患者的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2.72,5.20,4.68)。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肝脏病变的一个监测指标,观测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对慢性肝病的诊断,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过程中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片(贺维力10 mg/次,空腹口服,1次/d)治疗。测定血清ALT、白蛋白、总胆红素、HBV DNA及甲胎蛋白含量。结果经阿德福韦酯治疗96周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HBV DNA载量和AFP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HCC预测评分平均值由治疗前(19.46±1.48)分降低至(6.07±1.05)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6.20,P=0.000)。结论阿德福韦酯的规范合理治疗能够将HBV载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改善ALT、白蛋白、总胆红素和AFP等HBV相关性肝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在延长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行常规肝癌根治术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120例,60例通过常规处理(A组)、60例通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通过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Kaplan-Meier法对比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血清HBV DNA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随访3年后发现所有患者中死亡71例(59.17%)(A组46例死于肿瘤,4例死于肝性脑病;B组20例死于肿瘤,1例死于肝性脑病)。B组复发率、3年内病死率均显著低于A组(48.33%vs 90.00%,35.00%vs83.33%,χ~2值分别为16.98、10.34,P值均0.001)。B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以及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t=9.82,χ~2值分别为7.87、11.43、7.98,P值均0.001)。B组术后血清HBV DNA载量为(0.008 1±0.003 2)×105拷贝/ml,显著低于A组[(0.014 3±0.008 9)×105拷贝/ml](t=18.54,P0.001)。A组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对比中,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与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χ~2=8.57,P0.05),进一步比较,1、2、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6、5.36、9.53,P值均0.05);B组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对比中,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与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HBV DNA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r=0.67,P0.001)。结论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有助于延长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检测122例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中HBV 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含量>134 PEIU/L组的患者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6.93E±1.03 copies/ml)显著高于HBeAg含量0.28~134 PEIU/L组患者的HBV DNA含量(5.58E±1.84 copies/ml)(t=4.03,P<0.001),在HBeAg阴性组中有52%的患者仍可检出HBV DNA(2.9E±2.44 copies/ml)。122例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的含量高低与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中HBeAg的含量与HBV DNA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与ALT无相关关系,临床应结合两者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杨建华  贾雯  汪月娥  计焱焱 《肝脏》2013,(11):749-751
目的观察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方法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31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并对HBsAg、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时期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临床时期分为非肝硬化期[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除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代偿期肝硬化期患者的HBs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不同临床时期HBsAg和HBV DNA定量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非肝硬化期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有相关性(r=0.176,P=0.005),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无相关性(r=0.003,P=0.823)。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无论HBeAg是否阳性,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均有相关性(HBeAg阳性,r=0.072,P=0.01;HBeAg阴性,r=0.101,P=0.004)。结论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且HBsAg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过程中,HCC发生与HBV 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患者治疗方案的关系,为评估HCC发生风险,指导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79例基线(治疗前)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既往服用NUCs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此次住院采用焦磷酸测序检测到HBV P区耐药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进展为HCC将病例分为肝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基线肝硬化水平(代偿期/失代偿期)、基线HBV DNA、基线ALT、基线AST、性别、年龄、HBs Ag、HBe Ag、AFP及耐药突变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既往初始用药,分析初始服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与初始服用拉米夫定(LAM)患者在HCC发生和病毒突变模式上的差异。结果 79例患者中,有10例进展为HCC。肝癌组患者平均年龄[(58.30±6.40)岁]大于对照组[(51.64±7.69)岁](t=2.609,P=0.011);肝癌组患者平均AFP水平[(566.24±563.79)ng/ml]大于对照组[(17.32±77.04)ng/ml](t=-7.879,P=0.000);肝癌组出现rt A181T突变的比例(70.0%)、年龄50岁患者的比例(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6%、52.2%)(χ2=6.488,P=0.011;χ2=6.365,P=0.012)。初始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HCC发生率(23.7%)显著大于初始服用LAM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2.8%)(χ2=5.240,P=0.022)。结论 HBV相关肝硬化患者NUCs治疗过程中,HBV rt A181T突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年龄50岁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需进行HBV P区耐药突变检测,并密切监测HCC发生;肝硬化患者初始服用ADV发生耐药突变较初始服用LAM发生耐药突变可能更容易进展为HCC。  相似文献   

12.
季盛  卓蕴慧 《肝脏》2012,(12):865-86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与年龄、性别、饮酒、肝功能异常(ALT、AST)、总胆红素、HBV DNA阳性以及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病史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曙光医院肝炎科,肝硬化、肝肿瘤科,肝胆外科,普外科就诊的22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以及相关的一般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22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80例(36.20%),HBeAg阴性141例,占63.80%。HBV DNA阳性者147例,占66.52%,阴性者74例,占33.48%。HBV DNA水平、年龄、性别、饮酒史均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持续的肝功能异常、年龄以及癌症转移是造成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5.171、1.374、5、626)。结论转氨酶异常、年龄、癌症转移与肝癌患者的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共刺激分子B7-H3(B7-H3)、白细胞介素-21(IL-21)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94例,同时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6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受试者B7-H3和IL-21水平,同时采用MRI测量ADC。结果肝癌患者B7-H3水平为(240.02±27.81)ng/mL,明显高于健康者、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0.05);肝癌患者IL-21水平为(2340.14±221.28)pg/mL,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而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ADC值为(0.82±0.08)10~(-3) mm~2/s,明显高于健康者、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0.05);Ⅲ~Ⅳ期肝癌患者血清B7-H3水平为(244.20±30.22)ng/mL,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HBV DNA阳性患者IL-21水平为(2401.45±231.20)pg/mL,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患者(P0.05);Ⅲ~Ⅳ期性患者ADC值为(0.80±0.09)10~(-3) mm~2/s,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7-H3、IL-21与HBV DNA无相关性(P0.05)。结论 HBV相关性肝癌患者B7-H3、IL-21水平明显升高,B7-H3和ADC值可能与临床分期有关,而IL-21与HBV DNA复制水平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4.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肝硬化后,HBV仍可持续存在,血清HBeAg或HBV DNA阳性,这些患者还处在进展至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HCC)的危险中,只有抗病毒治疗,清除或持续抑制HBV,才能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1-3].对于肝硬化患者,HBeAg是判断有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常用血清学标志,与HBVDNA关系密切;当患者血清中HBeAg转阴时,一定程度上表示HBV复制减少、肝脏炎性病变减弱.但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并不完全表示HBV清除以及病情好转,HBeAg转阴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肝脏炎性反应反复加重,最终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和HCC[4-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V serum markers,HBV-M)HBsAg、HBeAg、HBeAb、HBcAb和HBcAb IgM含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4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HBsAg、HBeAg、HBeAb、HBcAb含量和HBV DNA水平,同时检测54例HBcAb IgM阳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统计分析HBV-M含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CHB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含量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0.05),HBeAb和HBcAb含量与HBV DNA水平未见相关性(P>0.05);②HBcAb IgM阳性患者中HBcAb IgM含量与HBV DNA水平亦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含量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定量检测HBV-M和HBV DNA能更好地了解HBV的动态变化,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外周血的分布、肝组织中含量及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重型肝炎患者共125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cccDNA。选取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样本,酶切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4周以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周、8周、12周、24周、HBV cccDNA及HBV DNA含量。结果:125例患者中cccDNA阳性率为71.2%,以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低。肝硬化患者HBVcccDNA检出阳性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重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组织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及血清HBV DNA存在相关性(P0.05),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及HBV cccDNA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HBV cccDNA阳性率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组病毒复制较HBeAg(-)组活跃。抗病毒治疗对血清HBV cccDNA有抑制作用;血清HBV cccDNA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IL-15和IL-16水平变化及其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肝癌(HCC组)60例,肝硬化(L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组)60例和健康人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15和IL-16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随着患者病情加重,血清IL-15和IL-16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在肝硬化患者中达到最大值,分别是(222.89±96.95)ng/ml和(109.77±11.96)ng/m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与健康人比,各种HBV感染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CHB患者,外周血HBV DNA高载量组IL-15和IL-16水平最高,分别是(86.67±15.92)ng/ml和(41.64±7.30)ng/ml,显著高于低载量组(P0.05)。结论 IL-15和IL-16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HCC)37例及其他疾病血清HBV标志检测结果表明,HCC组HBV感染率为100%,其中现症感染率为70.3%,均明显高于CAH及CPH组。HBsAg(+)/抗HBc(+)者应作为HCC高危人群。HCC组HBsAg(+)/HBeAg(-)或抗HBe(+)者分别占62.2%及45.9%,应警惕有发生肝癌的可能。HCC患者HBVDNA阳性率为43.2%,低于肝硬化、CAH及CPH,这可能与肝内存在着整合的HBV DNA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5,(10)
目的调查维生素D3在HBV感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随机对我院乙型肝炎患者共12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7例,原发性肝癌17例,检测外周血中维生素D3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行HBeAg定量,HBV D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肝癌组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50 nmol/mL的比例分别是23%(18/78)、15%(4/27)、0%(0/17)。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中,维生素D3差异性分析(T=0.882,P=0.381),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中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检出限组中,维生素D3差异性分析(T=0.631,P=0.63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维生素D3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降低(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检出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