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蝎毒耐热蛋白对大鼠海马内前脑啡肽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在临床上顽固难治的原因是癫痫敏感性的形成.国内外文献报道[1~4]阿片肽可能是癫痫敏感性形成的机制之一.脑啡肽(enkephalin,ENK)是脑内含量最高的阿片肽,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脑区.蝎毒是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蝎毒耐热蛋白是通过特殊工艺从蝎毒中提取的抗癫痫组分,本工作旨在探讨蝎毒耐热蛋白对抗癫痫敏感性形成的作用及其可能的阿片肽机制.  相似文献   

2.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遗传性多系统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 1 / 6 000,目前全世界约有 150 万 TSC 患者[1]。 TSC1、TSC2 是 TSC 的致病基因,分别编码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球蛋白[2-3],并组成 TSC1-TSC2 蛋白复合物,抑制下游信号通路中雷帕霉素机制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 活性,任一基因突变均可使mTOR 通路过度激活,导致细胞生长、增殖、蛋白质代谢等异常[4]。 TSC 临床表现为全身多脏器广泛存在错构瘤并产生多器官损害,其中以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脑内病理改变包括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subependymal nodule,SEN)、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等[5]。 癫痫是 TSC 最常见的神经病学表现,无论是 mTOR 通路失调,还是由此导致的脑内结构性改变,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癫痫的发生[6-7]。 即使不断引入新的抗癫痫药物,仍有约 60%患者对治疗产生耐药性[8]。 代表分子靶向治疗的 mTOR抑制剂已被证实对 TSC 相关癫痫及药物难治性癫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针对发病机制及疾病修饰治疗的选择[9]。 本文重点分析 TSC 相关癫痫的分子病理学特点及 mTOR 抑制剂的使用,对 TSC 相关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营养药(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6岁孤独症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2~6岁孤独症儿童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脑营养药1~3个疗程,选择对照组30例,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根据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在治疗前后的得分改善情况评估疗效,通过两组的区别来观察脑营养药治疗是否会使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提高。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大孤独症核心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治疗后ABC和CARS的分数较治疗前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ABC、CARS的评分降低情况较对照组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营养药会增加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癫痫患儿作对照。结果 癫痫儿童脑CT异常率是对照组的两倍 (P <0 0 0 1) ;两组CT异常的类型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以 2岁内癫痫儿童的CT异常为多。结论 ①儿童癫痫CT异常率高于其他患儿的平均异常率 ;②儿童癫痫的CT异常可能与癫痫发作有某些联系 ;③ 2岁以内癫痫儿童的CT异常以外部性脑积水多见 ;④围生期脑损害是儿童癫痫的病因之一 ;⑤儿童癫痫的CT异常与脑电图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戊四氮致痫大鼠脑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及甜菜碱的干预治疗,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及甜菜碱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的Wistar实验大鼠共2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甜菜碱干预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甜菜碱干预组均以致痫亚惊厥剂量的戊四氮(PTZ)腹腔注射点燃Wistar大鼠模型.在低温条件下迅速取脑,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GFAP的变化.结果:实验性癫痫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甜菜碱组和癫痫模型组的实验大鼠均已达到点燃标准,与癫痫组动物相比,甜菜碱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但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癫痫模型组脑GFAP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甜菜碱组脑GFAP含量与癫痫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甜菜碱能够降低GFAP的表达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维持神经元存活起到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种剂量卡马西平(CBZ)对青霉素慢性点燃大鼠的抗癫痫作用及对癫痫大鼠脑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蛋白水平探讨CBZ抗癫痫作用的新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青霉素(PNC,3×106U·kg-1·d-1×13d)慢性点燃大鼠癫痫模型,两种剂量CBZ(50和100mg/kg体质量)灌胃给药,以痫性发作潜伏期和Racine癫痫行为分级标准为判定指标,观察CBZ的抗癫痫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大鼠脑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分析CBZ对GABAB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两种剂量CBZ灌胃给药后,均可使青霉素慢性点燃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延长,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使癫痫大鼠的发作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减轻。青霉素慢性点燃大鼠脑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Z1组、CBZ2组脑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显示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CBZ可延长青霉素慢性点燃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减轻发作程度,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青霉素慢性点燃大鼠癫痫发作与降低脑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有关,而CBZ抗癫痫作用机制与增加大鼠脑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蛇毒蛋白C激活组份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蛇毒蛋白 C激活组份 F6.3 .2对蛋白 C的激活机制。方法 以 Ba Cl2 吸附血浆和纯化蛋白 C为作用底物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蛇毒组份 F6.3 .2对蛋白 C的特异性激活作用 ,同时采用 SDS-PAGE测定该组份对蛋白 C的激活机制。结果   F6.3 .2没有直接作用发色底物使之生色的能力 ,它对 Ba Cl2 吸附血浆不表现生色反应能力 (与对照组相比 P>0 .0 5 ) ,而对纯化蛋白 C则表现出很强的生色反应能力 (与对照组 、对照组 相比 P<0 .0 1)。SDS-PAGE结果表明 ,F6.3 .2与纯化蛋白 C作用后的混合物 ,由两条链组成 ,一条链分子量为 19KDa,与纯化蛋白 C的轻链相同 ,另一条链分子量为 5 9.5 KDa,为纯化蛋白 C重链与 F6.3 .2的分子量之和 ,表明 F6.3 .2已结合到纯化蛋白 C的重链上。 结论  蛇毒蛋白 C激活组份 F6.3 .2对蛋白 C有特异性激活作用 ,它激活蛋白 C的可能机制是通过结合于蛋白 C的重链 ,形成 F6.3 .2 -蛋白 C复合物 ,引起蛋白 C变构 ,从而将蛋白 C激活为活化蛋白 C。  相似文献   

8.
癫痫发病机制复杂,病理改变呈多样化,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水平研究技术的进步,癫痫的病生机制将逐步明朗。微小RNA(MiRNAs)、淋巴细胞、凋亡蛋白、炎性因子等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变化显著,表现出对疾病潜在的诊治价值。明确这些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与癫痫的确切联系,有望在临床开展应用,并助力治疗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脑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胞外沉积形成的神经炎性斑及过磷酸化的tau蛋白在胞内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病理性tau蛋白与神经损害、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清除是AD防治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tau蛋白可从脑内流向外周血液,但其流入外周血后如何被清除尚不清除。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内tau蛋白的生理性外周清除机制,以及生理性外周清除机制在清除脑内病理性tau蛋白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增强tau蛋白的外周清除能力对脑内病理性tau蛋白清除的影响。方法 (1)首先向野生型(WT)小鼠的小脑延髓池或尾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131I标记的重组人tau蛋白(131I-tau),在注射后的15,30 min,1,4和8 h分别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外周各组织脏器的131I放射性,计算tau蛋白在脑内及外周血的清除半衰期。然后纳入20例因患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而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同时从股动脉和下腔静脉(肝静脉开口近端)采集血液,ELISA方法检测血浆总tau(t-tau)浓度。(2)首先在两只年龄和性别匹配的WT小鼠间建立WT-WT并联共生模型,向其中一只并联小鼠的小脑延髓池注射131I-tau,在注射后15 min,1和4 h分别检测注射侧并联小鼠和未并联的单只WT小鼠脑组织和外周脏器的131I放射性。然后建立携带P301L突变的人tau转基因小鼠(p R5小鼠)和性别匹配的同窝WT小鼠的长期并联共生模型,并联3个月后,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印迹及ELISA方法检测并联组p R5小鼠和对照组p R5小鼠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水平,计算外周系统对清除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贡献。然后通过ELISA、免疫荧光双染、免疫印迹和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等方法,观察并联共生对脑内病理性tau介导的神经炎症、神经变性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3)首先纳入23例因患有慢性肾病(CKD)而首次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采集透析前及透析4 h后的静脉血,ELISA方法检测透析前后血浆病理性tau蛋白(p T181-Tau)的水平。其次给p R5小鼠进行腹膜透析2 h,利用微透析方法收集腹膜透析前及透析后第1,2,3,4,5,6,7和8 h的微透析液样本及同时间点的尾静脉血,ELISA方法检测血液和微透析液中病理性tau蛋白的水平。结果 (1)脑内tau蛋白的生理性外周清除机制:(1)脑脊液tau蛋白的清除速率:WT小鼠经小脑延髓池注射131I-tau后,脑组织的131I放射性在1 h内迅速下降,其代谢半衰期约为3 h,提示注射的tau蛋白被清除。在注射后的15 min,血液内已可检测到较强的131I放射性,提示脑内tau蛋白可迅速转移至外周循环。(2) tau蛋白的外周途径清除:WT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31I-tau后,血液的131I放射性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代谢半衰期为3.4 h。提示外周系统具有清除tau蛋白的功能。(3) tau蛋白外周清除的组织定位:131I-tau经小脑延髓池或尾静脉注射后,在外周系统,血液和肾脏的131I放射性最高,其次是肝脏,且血液及肾脏的131I放射性随时间延长而减弱,提示血液、肾脏和肝脏是tau蛋白外周清除的主要部位。(4)人体tau蛋白的外周清除能力:人体动脉血tau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下腔静脉血,说明动脉血内tau蛋白经过体循环后,被所流经的外周脏器和组织清除,提示生理条件下,人体外周系统具有清除tau蛋白的功能。(2)生理性tau蛋白外周清除在清除脑内病理性tau蛋白中的作用:(1)并联共生模型增加脑内tau蛋白的清除速度:WT小鼠小脑延髓池注射131I-tau后,与未并联的WT小鼠相比,并联组注射侧小鼠脑组织131I放射性的下降速率更快,提示增加一套外周系统,可加速脑内tau蛋白的清除。(2)并联共生对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清除作用:并联组p R5小鼠脑内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区域的病理性tau蛋白均较对照组p R5小鼠降低;且tau蛋白的Ser404,Thr231,Ser199和Thr181几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ELISA结果显示,并联p R5小鼠脑组织TBS提取物中(TBS可溶)和SDS提取物中(TBS不可溶)的tau蛋白Thr231和Thr18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根据ELISA检测的Thr231结果,我们推算出脑内约19%的病理性tau蛋白通过外周途径清除。(3)并联共生对脑内tau蛋白相关病理的影响:并联共生可降低p R5小鼠脑内的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提示并联共生可减轻p R5小鼠脑内的炎症反应。与对照组p R5相比,并联p R5小鼠脑内Map-2阳性染色面积增加,胱天蛋白酶3染色面积减少,提示并联共生减轻p R5小鼠脑内神经轴突结构的破坏,减少神经元凋亡;突触后膜结构蛋白PSD-95和PSD-93,囊泡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SNAP-25和VAMP-1,在并联p R5组较p R5对照组增多,提示并联共生减轻p R5小鼠脑内突触结构及功能的破坏。以上结果提示并联共生可改善脑内神经变性。但是对照组p R5小鼠和并联组p R5小鼠海马区的LTP并无显著差异。(3)增强tau蛋白外周清除降低脑内病理性tau蛋白水平:(1)腹膜透析对血液tau蛋白的清除作用:CKD患者腹膜透析后血液p T181-tau水平较透析前降低,提示腹膜透析可有效清除血液病理性tau蛋白。(2)腹膜透析促进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清除:腹膜透析开始后,p R5小鼠血浆t-tau水平显著降低,提示腹膜透析可有效清除血液内tau蛋白。ISF中t-tau与p-tau水平在腹膜透析后亦明显下降,其变化趋势与血浆tau基本一致,提示腹膜透析可以通过降低血液中的tau蛋白水平,进一步降低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机体存在tau蛋白的生理性外周清除机制,即生理条件下,tau蛋白可从脑内转移至外周系统,并被外周系统清除;并联共生研究表明脑内约19%的病理性tau蛋白经外周清除机制代谢,提示生理性外周清除在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tau蛋白外周清除可促进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清除,是AD及其他tau蛋白病的潜在防治途径。本研究揭示了外周系统对脑内病理性tau蛋白的生理性清除功能,并为通过增强tau的外周清除能力治疗AD及其他tau蛋白病提供了概念验证性证据,同时为通过系统途径理解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治疗策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899-902
目的:研究伴有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分析及序列分析方法对57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CEBP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CEBPA基因突变阳性6例,占10.53%,其中单突变3例,双突变3例;FAB分型AML-M2型3例、AML-M4型2例,AML-M5型1例。CEBPA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突变阴性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和中位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BPA基因突变患者染色体常见正常核型及9q-(6例中4例),1例AML-M2患者伴有FLT3-ITD基因突变。6例患者中5例达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3.33%,高于CEBPA突变阴性患者(7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BPA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特点与疾病状态相关,对初诊AML患者检测CEBPA基因突变,有利于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甘川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4):2147-2150
癫痫是儿童常见的脑部疾病,仅有活动性癫痫的患儿在全球就超过1 000万[1]。因其发病率高,对儿童认知功能等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儿童癫痫受到人们极大关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仍是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手段。但AEDs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却对脑功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脑功能尚未成熟的儿童。所以,儿童癫痫治疗时除了考虑AEDs的疗效外,更应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小儿抗痫胶囊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I)治疗儿童原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开封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20例原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I),30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口服小儿抗痫胶囊,5粒/次,3次/d。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脑电图特征、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癫痫发作频率、GFAP、S100β蛋白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θ功率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θ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GFAP、S100β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GFAP、S100β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小儿抗痫胶囊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I)治疗儿童原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痫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脑电图特征、θ功率和GFAP、S100β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癫痈作为一种免疫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有着密切关系.近几年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了诸多细胞因子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其中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α(IFN)等,这些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复方抗痫灵对戊四氮(PTZ)致痈大鼠脑组织相关细胞因子IL-β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及其抑痫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匹鲁卡品致痫动物模型中C-fos蛋白在癫痫发作不同阶段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匹鲁卡品诱发癫痫状态模型,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显示在癫痫发作不同阶段脑内C-fos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海马CA1区、CA3区、海马齿状回、大脑皮层中C-fos阳性细胞数表达在癫痫发作的不同阶段有明显不同(P<0.05)。在癫痫的早期阶段(第Ⅰ和Ⅱ阶段),C-fos表达主要分布在皮层区,随着痉挛程度的增加,C-fos表达完全扩大的区域有海马齿状回、CA1、CA3区和皮层区,表现在第Ⅳ和第Ⅴ阶段。结论:在癫痫发作的早期阶段C-fos有较好的表达,早期进行监测及干预,以减少脑内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的改变及随治疗的变化。方法 30例孤独症患儿在利司哌酮(0.5 mg,po,bid×20 wk)治疗前后应用美国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检测P50,并进行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和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另设40名正常同龄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孤独症组治疗后ABC评分和CA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孤独症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1-P50波幅降低,S2-P50波幅增高,S1-S2的差值降低(均P<0.01);2组S1-P50和S2-P50的潜伏期无显著差异(P>0.05)。孤独症组治疗20 wk后与治疗前相比,S1-P50和S2-P50的潜伏期和波幅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P50变化可能是孤独症患儿所具有的特定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癫痫(epilepsy)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造成脑功能暂时性的障碍。患病率高达3‰~6‰,大多数起病于儿童[2],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是临床治疗儿童癫痫的一线药物,CBZ为亚氨基二苯乙烯衍生物,能增强细胞膜电位,阻止脑细胞异常电位向周围组织扩散,临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控制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市婴幼儿孤独症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庆  卢云  王艳娟  郑芹  王涛  林健  陈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24-3726
目的:探讨连云港市0~3岁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为进一步进行干预性治疗提供资料.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连云港市8 532名0~3岁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婴幼儿孤独症筛查表(CHAT)筛查出可疑患儿,采用DSM-Ⅳ诊断标准同时利用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诊断,并评估其程度,采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智能评估(DQ<70为低下).结果:8 532名儿童中确诊孤独症9例,现患病率11.72/万,男女比例3.4:1.患病年龄高峰与3年心理行为门诊自然就诊患病年龄高峰相似.结论:连云港市0~3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在国内外报道的患病率低范围内,家长、保健医生对孤独症的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和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与未患孤独症的男孩相比较,患有孤独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ASD即PPD)的男童与生长有关的激素水平高于未患孤独症的男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癫痫患儿作对照。结果 癫痫儿童脑CT异常率是对照组的两倍(P<0.001);两组CT异常的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以2岁内癫痫儿童的CT异常为多。结论 (1)儿童癫痫CT异常率高于其他患儿的平均异常率。(2)儿童癫痫的CT异常可能与癫痫发作有某些联系;(3)2岁以内癫痫儿童的CT异常以外部性脑积水多见。(4)围生期脑损害是儿童癫痫的病因之一。(5)儿童癫痫的CT异常与脑电图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遗传性癫痫大鼠(tremor,TRM)海马组织电压门控性L型钙离子通道α1C亚单位(CaV1.2)、钙调蛋白(CaM)、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法与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TRM海马CA1、CA3和DG区CaV1.2、CaM和磷酸化CaMKⅡ(p-CaMKⅡ)的蛋白表达及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RM海马组织中[Ca2+]i。结果与正常Wistar大鼠相比,TRM海马组织中CaV1.2和CaM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p-CaMKⅡ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显示:CaV1.2、CaM、p-CaMKⅡ在CA1、CA3区的锥体细胞和DG区的颗粒细胞群表达丰富,同时CaV1.2与CaM、p-CaMKⅡ与CaM在海马各区域均存在共定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RM海马细胞[Ca2+]i明显增强(P<0.01)。结论Ca2+/CaV1.2/CaM/CaMKⅡ通路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遗传性癫痫大鼠的癫痫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