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U8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加入20μL的培养液)、(0、50、100)μmol/L汉黄芩素处理组;细胞培养48h,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TranswellTM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ezr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zrin、Bcl-2、Bax蛋白表达及ezrin蛋白磷酸化水平,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0μmol/L汉黄芩素组以及对照组相比,(50、100)μmol/L汉黄芩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且100μmol/L汉黄芩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50μmol/L汉黄芩素组。随着汉黄芩素浓度的增加,平均穿膜细胞数以及ezrin mRNA、ezrin蛋白、ezrin蛋白磷酸化水平、Bcl-2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而Bax蛋白表达水平、AI逐渐增加;0μmol/L汉黄芩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汉黄芩素能够减少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侵袭,下调ezrin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野黄芩苷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方法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野黄芩苷对稳定转染bmp2启动子的MC3T3-bmp2-Luc细胞中bmp2转录活性的影响;体外培养小鼠颅骨来源的前体成骨细胞系MC3T3-E1和小鼠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样成纤维细胞C3H10T1/2,采用MTT的方法检测野黄芩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p-NPP法检测野黄芩苷对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通过茜素红染色的方法考察野黄芩苷对钙化结节形成的影响;Real-time PCR进一步验证野黄芩苷长时间诱导后对成骨细胞bmp2 m RNA水平的影响。结果野黄芩苷可以在20μmol/L显著上调bmp2转录活性(P0.001);在1~20μmol/L的剂量浓度范围内,野黄芩苷作用72 h后对MC3T3-E1细胞增殖不明显但也无杀伤作用。野黄芩苷在两种实验用细胞中均能剂量依赖地上调ALP的活性,其中10μmol/L和20μmol/L最为显著(P0.05),并且在C3H10T1/2细胞中该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同时也观察到24 d诱导后,野黄芩苷(5~10μmol/L)可以增加成骨细胞钙化结节的数目,且诱导12 d后,在5~20μmol/L浓度下上调bmp2 m RNA的水平。结论野黄芩苷具有体外促成骨分化的活性,有潜力成为抗骨质疏松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抑制CA46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中药黄芩苷(baicalin)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CA4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黄芩苷对CA46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细胞DNA片段化、TdT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黄芩苷诱导CA46细胞凋亡的能力;RT-PCR法检测黄芩苷作用前后c-myc、bcl-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Myc、Bcl-2、procaspase-3(caspase-3前体)、PARP(多聚ADP核糖聚合酶)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黄芩苷能明显抑制CA46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10 μmol/L;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早期凋亡的检出、TUNEL晚期凋亡细胞的检出和细胞DNA片段化凋亡梯带的检出,均证实黄芩苷能有效诱导CA46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呈现浓度依赖性递增。黄芩苷作用后CA46细胞c-myc、bcl-2 mRNA和c-Myc、Bcl-2、procaspase-3、PARP(116 kD)蛋白的表达呈现时间依赖性递减,而PARP(85 kD)表达呈现时间依赖性递增。结论:黄芩苷能有效抑制CA4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c-Myc、Bcl-2表达水平下调和caspase-3激活可能参与了这一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肥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内皮损伤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MTT分析、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黄芩苷的作用机制。结果 黄芩苷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VSMC增殖,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阻断PDGF受体的激活和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整体实验显示,黄芩苷可预防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肥厚,明显降低内膜/中膜面积(I/M)比值(P<0.01);PCN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VCAM-1)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 黄芩苷通过抑制VSMC增殖而阻止球囊损伤诱导的大鼠血管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骨肉瘤MG-6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加入20μL的培养液(对照组)或(0、100、200)μmol/L黄芩素溶液处理细胞48h,应用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通过TranswellTM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ezrin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zrin蛋白及磷酸化ezrin(p-ezrin)蛋白表达,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100、200)μmol/L黄芩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较0μmol/L黄芩素组升高,且200μmol/L黄芩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100μmol/L黄芩素组。随着黄芩素浓度的增加,平均穿膜细胞数以及ezrin mRNA、ezrin蛋白、p-ezrin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而AI逐渐增加,与对照组和0μmol/L黄芩素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降低,而0μmol/L黄芩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黄芩素能够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zrin蛋白表达和活性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黄芩苷(baicalin) 对人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形态学方法、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流式细胞术分析和NBT还原实验检测黄芩苷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 黄芩苷可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低浓度黄芩苷可显著抑制HL-60细胞克隆的形成;HL-60细胞经黄芩苷处理后CD11b表达显著增高,CD33表达显著降低;NBT还原实验示黄芩苷处理组的分化成熟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加药组。结论: 黄芩苷具有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粒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黄芩素诱导乳腺癌细胞的自噬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MTT实验考察黄芩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和4T1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给药剂量。Western blot检测黄芩素(25、50和100μmol/L)及联合自噬抑制剂3-MA作用下,MCF-7细胞和4T1细胞中自噬特征蛋白LC3-Ⅱ和LC3-Ⅰ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法观察3-MA对黄芩素诱导MCF-7细胞和4T1细胞凋亡的影响,确认黄芩素诱导自噬的作用。通过Western blot考察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mTOR、mTOR、p-AKT和AKT的蛋白水平,结合AKT-mTOR激活剂EGF明确AKT-mTOR通路在黄芩素诱导乳腺癌自噬中的作用。结果:50μmol/L及其以上剂量的黄芩素可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和4T1细胞的活力,其作用具有显著的时效和量效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0和100μmol/L黄芩素作用下MCF-7细胞和4T1细胞的LC3-Ⅱ/LC3-Ⅰ比例显著增强,3-MA加入后又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相比黄芩素单用组,联合自噬抑制剂可促进MCF-7细胞的坏死和凋亡。通路蛋白研究表明mTOR和AKT总量不变,其活化蛋白水平在黄芩素作用下显著降低,而加入EGF后又再次增加。结论:黄芩素可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和4T1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心肌细胞(H9C2)损伤和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是否与调控miR-378a-5p表达有关。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10μmol/L黄芩素组、LPS+20μmol/L黄芩素组、LPS+40μmol/L黄芩素组、LPS+20μmol/L黄芩素+miR-con组、LPS+20μmol/L黄芩素+miR-378a-5p组。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活力和凋亡。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水平、乳酸盐脱氢酶(LDH)释放量、TNF-α和IL-6分泌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实时定量PCR分析miR-378a-5p表达量。结果:LPS处理显著降低H9C2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凋亡,增加MDA水平、LDH释放量、TNF-α和IL-6分泌量、miR-378a-5p表达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P<0.05)。黄芩素显著提高LPS处理的H9C2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降低MDA水平、LDH释放量、TNF-α和IL-6分泌量、miR-378a-5p表达量,并增加SOD和GSH-Px活性(P<0.05)。过表达miR-378a-5p显著减弱黄芩素对LPS处理的H9C2细胞存活率、凋亡、MDA水平、LDH释放量、TNF-α和IL-6分泌量以及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P<0.05)。结论:黄芩素可减轻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受损心肌细胞miR-378a-5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加入终浓度为0、50、100、150和200 mg/L的ASIV,或0、100、200和400μmol/L的PA,细胞成像仪培养48 h后计数分析,观察ASIV和PA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再将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PA(200μmol/L)组和PA(200μmol/L)+ASIV(100 mg/L)组。油红O染色观察RAW264.7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AW264.7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及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GPX4、FTH1、P53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活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多学者使用5-氮胞苷作为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黄芪甲苷及5-氮胞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中心肌细胞相关受体的表达。 方法:选用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Ⅰ组:仅更换L-DMEM培养液;Ⅱ组:100 mg/L黄芪甲苷+5 µmol/L 5-氮胞苷诱导24 h后,更换L-DMEM培养液。Ⅲ组:10 µmol/L 5-氮胞苷孵育24 h后,更换L-DMEM培养液;Ⅳ组:5 µmol/L 5-氮胞苷孵育24 h后,更换L-DMEM培养液。各组均每3 d换液1次,诱导30 d后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①Ⅲ组、Ⅳ组及Ⅱ组诱导后细胞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Nkx2.5、cTnT及Desmin的表达均为阳性,与Ⅰ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Ⅱ组及Ⅲ组诱导后2周,镜下见cTnT、Desmin表达数量高于Ⅳ组(P < 0.01)。Nkx2.5在两组表达亦高于Ⅳ组,其中Ⅱ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 0.01),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Ⅰ组无上述蛋白的阳性表达。②诱导后2周,镜下可见Ⅱ组、Ⅲ组细胞出现心肌细胞样的节律性跳动,证明部分细胞在诱导因素的作用下,已向心肌细胞分化。结果表明用100 mg/L黄芪甲苷+5 µmol/L 5-氮胞苷联合诱导可产生与   10 µmol/L 5-氮胞苷相似的诱导效果,这可能与黄芪甲苷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增强细胞对5-氮胞苷细胞毒性的耐受,上调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丁酸钠(NaB)对大鼠胚胎干细胞(ESC)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含bFGF、EGF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原代ESC;应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药物浓度NaB(0.2、1、2μmol/L)作用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NaB(1μmol/L)作用72h后和对照组(PBS)ESC双肾上皮质激素(DCX)和DAPI,计算DCX/DAPI的比值;免疫印迹检测不同浓度NaB(0.2、1、2μmol/L)作用48h后和对照组(PBS)ESC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结果在1、2/μmol/LNaB组ESC出现明显凋亡,细胞形状不规则,核固缩,核内可见致密的颗粒荧光,视野下细胞碎片较多,且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0.2μmol/LNaB组和对照组[(7.85±0.73)%、(18.42±2.04)%比(3.48±0.35)%、(2.16±0.32)%,均P〈0.05]。1μmol/LNaB组ESCDCX/DAPI比值高于对照组(38.51±4.33比14.81±1.77,P〈0.05)。随NaB药物浓度的增加,ESC蛋白H3、H4乙酰化程度较对照组增强,0.2±mol/L组处理后乙酰化组蛋白H3和H4表达变化不明显,1、2μmol/L时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程度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HDAC抑制剂NaB可明显促使ESC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了解外界刺激因子β萘黄酮(β-NF)对大鼠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基因转录的影响,研究大鼠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基因转录的调节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GCLC基因调控序列驱动的GCLC-PGL3-enhancer-Luciferase报道载体(GCLC-Luc)转染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RTE)和肝癌细胞(H4ⅡE),分DMSO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各刺激因子组,比较各组荧光素酶值的差异以筛选影响GCLC基因转录调控的刺激因子,并比较筛选到的刺激因子β-NF对GCLC-Luc在RTE和H4ⅡE细胞内表达影响的异同.2种转染后的细胞均分为β-NF实验组(10μmol/L)和DMSO空白对照组,以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的细胞内源性γ-GCS转录水平变化.分别将构建的r系列缺失报道载体、GCLC-Luc和激活蛋白1(AP-1)、NF-κB定点突变报道载体转染2种细胞,分β-NF实验组(10 μmol/L)与DMSO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荧光素酶值的变化,分析β-NF作用的调节位点和转录调控作用相关元件.结果 1、10、100μmol/L的β-NF均强烈抑制RTE中GCLC基因表达,荧光素酶值显著低于DMSO空白对照组(16 135±1456、2752±218、1579±294比25 971±1662,均P<0.01).在H4ⅡE中,1、10、100 μmol/L的β-NF则促进其表达,荧光素酶值显著高于DMSO空白对照组(5686±441、13 601±746、13978±164比3645±367,均P<0.01).荧光定量PCR显示10 μmol/L的β-NF作用下,RTE内源性γ-GCS的mRNA表达水平是DMSO空白对照组的0.73倍,在H4ⅡE细胞中则是1.98倍.GCLC-Luc、r系列缺失报道载体转染2种细胞后,RTE中各载体β-NF实验组荧光素酶值均低于DMSO空白对照组(P<0.01),而H4ⅡE中则高于DMSO空白对照组(P<0.05).β-NF作用的调节位点定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90~+2 bp范围内.用针对该区域的AP-1、NF-κB定点突变报道载体转染细胞后,转染GCLC-Luc载体的β-NF实验组RTE荧光素酶值较DMSO空白对照组下降(91.50±0.32)%,与之相比,转染AP-1、NF-κB定点突变报道载体的细胞下降幅度并没有减少(P>0.05).在H4ⅡE,β-NF作用下转染GCLC-Luc载体的细胞荧光素酶值上升幅度则高于转染AP-1定点突变报道载体的细胞[(3.81±0.19)倍比(2.08±0.19)倍,P<0.05],而与转染NF-κB定点突变报道载体的细胞荧光素酶值上升幅度[(4.1±1.01)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RTE和H4ⅡE,β-NF影响GCLC基因的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在大鼠H4ⅡE,β-NF通过激活抗氧化应答元件(ARE)类似的AP-1调控GCLC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不同分子作用机制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调节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新型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剂。方法克隆GRα的配体结合域LBD和全长基因,构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BIND-GAL4-GRαLBD、pTARGETGRα,分别与已构建的含GAL4响应元件5×UAS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5×UAS-luc和含有4×GRE的报告质粒pGRE-luc共转染HeLa细胞,建立两种不同机制的报告基因细胞筛选方法,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检测化合物对GRα受体转录调控功能的调节剂作用;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进一步验证化合物对糖皮质激素受体靶基因mRNA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经过分别共转染表达质粒和报告质粒,GRα激动剂地塞米松可剂量依赖地诱导5×UAS-luc和4×GRE-luc两个模型的荧光素酶的表达,在5×UAS-luc模型中,最大上调倍数可达(9.0±0.2)倍,EC50值为(0.28±0.07)mmol/L,Z’因子为0.52。在4×GRE-luc模型中,最大上调倍数可达(3.2±0.3)倍,EC50值为(1.81±0.13)mmol/L,Z’因子为0.49。利用模型pBIND-GAL4-GRαLBD/p5×UAS-luc从2000多个微生物和植物来源的天然以及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得到1个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黑麦酮酸D,黑麦酮酸D对GRα具有2~3倍的激动活性。进一步的定量PCR的结果说明黑麦酮酸D能有效上调多个GRα调控的靶基因的表达。结论两种报告基因筛选方法灵敏、稳定,可以用于GRα调节剂的高通量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磷酸肌醇(IP3)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在genistein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肝癌HepG2细胞培养72h为对照组,实验各组以60μmol/L的genistein作用于HepG2细胞不同时间后,应用同位素试剂盒检测细胞IP3含量,Westernblotting分析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Genistein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12、24、48、72h,各时相IP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2.0±1.4)pmol/10^6cells、(7.5±0.8)pmol/10^6cells、(5.6±0.5)pmol/10^6 cells、(4.3±0.6)pmol/10^6 cellsvs(29.2±0.6)pmol/10^6 cells,P〈0.01];24h后Caspase3蛋白的RI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7.4±0.5,7.4±0.5,30.7±1.6vs0.24±0.06,P〈0.05);24h后各时相细胞凋亡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7.4±0.5)%、(20.5±2.0)%、(30.7±1.6)%vs(2.6±0.1)%,P〈0.01]。结论Genistein能减少IP3生成,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Disulfiram(DS)及DS联合Cu(DS/Cu)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增殖、凋亡及多药耐药1(MDR1)基因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25、0.250、0.500、1.000、2.000、4.000μmol/mL)DS和DS/Cu对Molt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S和DS/Cu作用Molt4细胞24h后凋亡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DS和DS/Cu对Molt4细胞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DS对Molt4细胞有一定的抑制增殖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为(1.370±0.263)μmol/mL。DS/Cu联合后对Molt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IC50降为(0.560±0.443)μmol/mL,DS/Cu对Molt4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DS单药(P=0.005)。DS单药及DS/Cu对Molt4细胞均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但DS/Cu对诱导Molt4细胞凋亡的比例显著高于DS单药(P=0.01)。DS单药对Molt4细胞MDR1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而DS/Cu能显著降低Molt4细胞MDR1基因表达水平(P〈0.001)。结论 DS对Molt4细胞有一定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作用,但对Molt4细胞MDR1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DS/Cu不仅对Molt4细胞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作用显著增强,还可显著下调Molt4细胞MDR1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金汤防治SD大鼠三聚氰胺尿结石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空白对照1、2组、模型对照1、2组。0.4g/kg化学纯三聚氰胺给药20d诱导SD大鼠尿结石,三金汤预防高、中、低剂量组28.4g/kg、14.2g/kg、7.1g/kg连续灌胃三金汤35d;治疗组在造模20d后给予28.4g/kg三金汤15d,模型2组在造模20d后灌胃无菌水1ml/只/d,共15d,空白对照1、2组灌胃无菌水1ml/只/d,分别20d和35d,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结石及形态改变,比较各组肾脏、膀胱的质量和脏器指数,观察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含量的变化。结果预防高、中剂组结石最少,均为1例,预防低剂组2例,治疗组3例,模型2组5例,模型1组6例,空白对照1、2组未见结石形成;血清CREA、BUN预防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清CREA治疗组[(35.10±2.81)μmol/L]比预防高剂量组[(28.40±3.27)m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血清CREA[(38.3±10.14)μmol/L]比空白对照1、2组[(31.20±3.26)、(31.5±4.30)μmol/L]、预防中剂量组[(32.20±5.88)μmol/L]高(P〈0.05),比模型1组[(29.10±5.76)μmol/L]、预防高、低剂量组[(28.40±3.27)、(29.80±7.55)μmol/L]高(P〈0.01);模型2组血清BUN[(6.26±0.78)mmol/L]比空白对照1、2组[(5.06±1.21)、(5.46±0.75)mmol/L]、预防组[(5.40±076)、(5.08±1.31)、(5.17±0.65)mmol/L]高(P〈0.05)。结论三金汤具有预防、治疗三聚氰胺尿结石的作用;三聚氰胺沉淀自行排出缓慢,停止造模后其对肾组织所引起的炎性刺激尚未消除,对大鼠肾功能有蓄积性、迟发性损害;同时三金汤能有效预防三聚氰胺在肾组织中的积聚、沉淀以及对肾功能的损害,预防作用比治疗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试建立恰当的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缺血后处理模型。方法 选8 ~ 12周健康60只SD雄性大鼠,体质量220 ~ 260 g。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IR缺血后处理A、B、C、D组,每组10只。S组:分离出双侧肾蒂,仅行右肾蒂结扎和左肾蒂游离;IR组:结扎右侧肾蒂,夹闭左侧肾蒂60 min后恢复灌注;缺血后处理A、B、C、D组在肾脏缺血60 min后分别进行6次(开放10 s + 阻断10 s)、5次(开放20 s + 阻断20 s)、3次(开放10 s + 阻断10 s)、3次(开放2 min + 阻断2 min)的循环,然后充分开放灌注。再灌注24 h后监测肾功能,对肾组织结构损伤程度评分。结果 与IR组相比,A、B、C、D组后处理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均降低(P 〈 0.05),肾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处理组中,A、B两组的BUN、SCr及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相当(P 〉 0.05),且缺血后处理效果优于C、D两组(P 〈 0.05)。结论: 采用缺血后处理A组方法和B组方法均可以成功制作出缺血后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摄取S^11C-甲基-L-半胱氨酸(^11C-MCYS)的机制。方法将Hepal-6肝癌细胞分为Na^+依赖组(NaCl组)及非Na^+依赖组(氯化胆碱组)进行氨基酸转运实验。每组又分为对照组、L-氨基酸转运载体抑制剂2-氨基二环.2,2,1-庚烷-2-羧酸(BCH)组、转运系统A和ASC的抑制剂α-甲基-氨基异丁酸(MeAIB)组、MeAIB+丝氨酸组,分别加入^11C-MCYS(400μl0.925MBq/ml)、^11C—MCYS(200μl1.85MBq/ml)+阻滞剂BCH(200μl 15mmol/L)、^11C-MCYS(200μl1.85MBq/ml)+阻滞剂MeAIB(200Ixl15mmol/L)以及“C.MCYS(200斗11.85MBq/ml)+阻滞剂MeAIB+丝氨酸(200斗l15mmol/L)。作用4min后终止培养应用1计数仪测量细胞放射性活度。将Hepal一6肝癌细胞分为5组,各组均加入200μl^11C—MCYS(1.85MBq/ml)后分别加入50、100、200、300、350μmol/L浓度不等的MCYS进行竞争抑制实验。培养4min后终止培养应用γ计数仪测量细胞放射性活度。结果无论是否有Na^+存在,对照组、BCH组、MeAIB及MeAIB+丝氨酸组对^11C—MCYS摄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eAIB组和MeAIB+丝氨酸组中的NaCl组细胞放射性活性与氯化胆碱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958.18±97.32比20582.27±196.32,18385.24±122.96比21620比±131.41,均P〉0.05),两者均不能抑制Na^+非依赖性氨基酸转运载体的转运。而BCH组中的NaCl组细胞放射性活性高于氯化胆碱组(2587.21±+30.25比2340.61±21.09,P〈0.05),可见BCH能明显抑制Na^+非依赖性氨基酸转运体对^11C-MCYS的转运。不同浓度MCYS(50~350μmol/L)作用下肿瘤细胞对^11C-MCYS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肿瘤细胞摄取^11C-MCYS是通过非Na^+依赖的L-氨基酸转运系统进行转运的,极少涉及氨基酸转运系统A和AS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探讨血清Hcy水平对ACS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住院65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3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同时入选稳定性心绞痛(SA)35例,并以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阴性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Hcy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Hcy水平,UA组(18.15±4.72)μmol/L、AMI组(21.62±5.56) μmol/L、SA组(16.03±3.16)μmol/L、对照组(9.86±2.53) μmol/L,UA及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且AMI组显著高于UA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水平升高为ACS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反映ACS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衰(CRF)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瘦素(leptin)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血液透析(HD)组30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3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TH、leptin和Hcy水平。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DF组治疗后血清PTH从(60.8±32.5)pmol/L降至(28.2±17.2)p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leptin从(19.7±11.8)μg/L降至(14.1±10.6)μg/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cy从(32.3±10.7)μmol/L降至(21.1±8.9)μ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D组治疗后血清PTH从(61.6±30.8)pmol/L降至(42.2±16.5)p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eptin从(19.3±12.1)μg/L降至(18.9±12.3)μg/L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cy从(31.5±10.5)μmol/L降至(20.4±8.5)μ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DF组与HD组相比较能更好地清除PTH及lept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