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NCCP患者的食管外症状、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为NCCP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连续入组的206例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评分(VAS)、食管外症状、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以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合胃镜检查、反流症状评分将GERD患者分为GERD-NCCP组和GERD-非NCCP组进行比较。结果:①NCCP患者中最多见的胸痛部位是胸骨后、剑突下(42.1%);疼痛程度最明显的是胸骨后放射至后背痛(5.8±1.7);②NCCP组患者RDQ评分显著高于非NCCP组(P<0.01),NCCP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为35.7%,普遍高于非NCCP组的29.1%,咽部异物感、咽喉炎发生率分别为50.8%、38.8%,50.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CCP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亦显著高于非NCCP组(P<0.01)。④NCCP组SF-36量表8个维度,除社会功能外,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1),组间比较,NCCP组各项积分均低于非NCCP组,其中身体疼痛、生命活力、精神健康3个维度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NCCP患者常伴有心理状态改变和生活质量下降,胸痛的程度、部位以及对疼痛的恐惧均对患者有一定影响。提示对NCCP患者的治疗应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协同,可全面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中医相关文献的记载,总结相关临床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对GERD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实验设计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医药在缓解GERD临床症状、减少副作用、减轻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与中医学"吐酸""食管瘅"等病相类似,基于中医古籍研究及胃腑本身生理病理特点,多数医家认为GERD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其与GERD的典型症状、不典型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临床上以"通降法"为原则治疗GERD往往能够收效,相关的基础研究也已阐明通降胃气类中药可能参与调控GERD症状产生机制。全文着眼于从胃主通降的角度阐释GERD症状产生机制,以期进一步为中医药治疗和改善GERD临床症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老年性痴呆(AD)异常表达基因,探讨其在AD病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小鼠15400点基因表达谱芯片,应用AD替代研究模型SAMP8,通过10月龄SAMP8与同月龄的正常对照SAMR1比较和与同品系正常年轻2月龄的SAMP8比较,筛选出AD基因表达谱.结果:筛选到痴呆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242个、衰老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234个.在两组中同时出现的基因,即为筛选到既与痴呆又与衰老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10个.以上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均以下调表达为主,下调表达基因的数目几乎为上调的2倍.110中的22个基因功能已知:下调涉及突触囊泡释放、信号传导、细胞骨架、能量代谢;上调涉及细胞周期、离子通道、蛋白质合成、炎症反应等病生理功能.结论:本研究所得到的"老年性痴呆表达基因谱"能从众多研究线索中发现一些规律,为今后减少研究的盲目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叶蔚,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俞尚德工作室)成员和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20余年,擅长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胃肠镜的诊断及镜下微创治疗。现将其治疗GERD的临床经验进行简要梳理总结,以期探讨指正。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消化病中的构成比,揭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并阐明其中医病因病机,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1 000例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病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其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亲自询问填写问卷,并分别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对两所医院消化科病人中的GERD患病构成比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消化病人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4人,GERD患病构成比为29.4%.GERD患者中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多于脾虚胃热、气虚血瘀证,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本研究表明,GERD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29.4%,应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可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糜烂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GERD可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烧心(即胸骨后烧灼感)和反流(即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其他相关症状如:上腹痛、胸痛、嗳气、咽部异物感、吞咽痛等;还可出现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2].GERD的中医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但由于各医家对GERD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气候、患者体质有差异,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为进一步讨论GERD证型分布的客观规律,现将2000年以来中医对GERD的辨证分型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消化系统动力障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GERD发病人数逐年升高,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在GERD临床治疗中,中医讲究由整体出发,对患者治疗效果突出,另外相关学者研究发现,此病和"气机升降失常"有一定联系。本研究溯源"升降出入"理论和这些理论在GERD内的一些应用,分析古今医家结合"升降出入"理论对GERD一些治疗经验,探究"气机升降失常"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使患者气机升降正常为治疗GERD中关键步骤,为临床患者诊疗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忠  龚小钢 《新中医》2019,51(5):250-253
简版: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miation,LDH)有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疗效显著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中。笔者对近十年来,腹针治疗LDH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医疗科研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和晦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乐 《北京中医药》2008,27(3):166-169
胃食管反流病(Gasl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GERD影响着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多年来全球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1 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高.我国1996年在北京、上海两地对5000例普通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问卷调查[1],推测GERD患病率为5.77%,RE为1.92%.GERD相关症状在北京发生率为10%,上海发生率为7.68%.中国广东社区人群研究调查了3338人[2],发现每周有烧心症状的患病率为6.2%.李兆申等回顾总结了14年间近13万例接受内镜检查的病例[3],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检出率为2.95%.胡兆元等回顾总结了10年间5万例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4],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4.1%.2005~2006年,我们在北京中医医院及北医三院的消化门诊对10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5],发现GERD患者294人,构成比为29.4%.  相似文献   

12.
金兆刚 《河北中医》2014,(4):543+551-543,551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易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对GERD的辨治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副作用少,且价格低廉,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1]。兹将GERD的中医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屏障结构障碍、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异常等相关,治疗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及抗反流手术等为主。古今中医医家则认为在多因素下致肝胃不和、气机失和为其总病机,在治疗方面,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治疗等。现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国内外GERD文献资料,阐述了中西医学者对GER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治疗GERD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胆碱能药物是常被用于神经疾病的一类神经递质类药物,其药效评估研究中fMRI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以胆碱能药物为例,系统归纳和总结了使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对胆碱能药物在与认知相关的记忆、注意、情绪、视觉研究方面的评价作用,并结合中医药的自身规律和用药特点,对其在未来中医药疗效评价,尤其是脑病治疗相关药物以及与情志调节相关药物的疗效评价中的重要意义.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技术在神经药理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228-228
有关专家在日前呈交于美国胃肠病学会第67届年会的 2份研究报告中指出 ,胃食管反流病GERD(又名胃酸回流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宾夕凡尼亚州立大学的 Groffrey S.Raymer医学博士等在其研究中发现 ,在 1,5 0 0多例严重睡眠障碍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 GERD,而失眠症患者也经常会患消化性溃疡类疾病或裂孔疝。这表明在特定的睡眠障碍和特定的胃肠道病症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联系。俄克拉荷马市 L ynn保健研究所的 William C.Orr等则通过比较 GERD患者和健康者的睡眠模式等证实 ,前者每周至少有 4天会感到胃灼热 ,至…  相似文献   

16.
重视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其中未引起食管黏膜组织损害,只出现与反流相关的症候群,称为症状性GERD。近10年来,随着对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深入研究,GERD已成为消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18.
王亚之  欧喜笑  郑颖 《中草药》2009,40(10):1659-1663
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植物界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预防及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口服给药后,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吸收代谢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肠上皮细胞的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如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细胞内的Ⅱ相代谢酶(UGT等)是影响黄酮肠吸收的主要因素.综述近年来外排转运体和代谢酶对黄酮类化合物肠吸收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与代谢酶的协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二者功能的调节作用等,以期为提高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8-135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脾胃病科门诊收治具有泛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痛等症状的患者305例,对其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RDQ)。以症状积分(Sc)≥12为症状性胃食管反流标准。将患者分为GERD组(Sc≥12)和对照组(Sc<12),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主要是NSAIDS)等。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筛选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叠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GERD与IBS的重叠率为36.79%,高于对照组16.13%,两组重叠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2.07,P<0.01);饮酒、体重指数、平均症状积分在GERD和IBS重叠组与单纯GER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的OR值为2.398。结论:GERD与IBS重叠率明显高于非GERD人群,饮酒与GERD和IBS重叠症的相关性最大,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ICC作为胃肠道运动的起搏器和调节者,在胃肠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细胞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故ICC数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胃食管的运动功能。背俞指针疗法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背俞指针疗法可改善GERD模型大鼠ICC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而维持ICC的完整性而发挥起搏功能,从而促进胃肠动力起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故基于"以俞调枢"与"以枢调枢"理论,探讨GERD模型大鼠ICC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背俞指针疗法之间的相关性,以阐释GERD经络-细胞相关病机之本质,为该疗法在GERD等功能性胃肠病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