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淑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04-205
目的探讨影响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3例,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合并有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及对照组。评估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与饮酒、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以及收缩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收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3例,其中发生继续出血21例,继续出血发生率为13.7%。本组对脑出血再出血相关因素中发现,再出血组酗酒例数以及收缩压≥60 mmHg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饮酒与收缩压≥160 mmHg为导致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饮酒史与收缩压≥160 mmHg为导致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脑出血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7例脑出血患者的年龄、既往史、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死亡原因及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50岁以下及7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较高,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对脑出血预后影响较大,急性期血压居高不下者预后差,意识状态、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预后。结论脑出血死亡与多因素有关,相关因素尽早干预将有可能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微创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114例分成非再出血组与再出血组。针对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夺状态、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及既往是否有大量饮酒史、卒中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h内手术组再出知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再出血组收缩压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P<0.05);再出血组中大量出血及不规则出血例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量饮酒、慢怀肝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史与再出血明显有关(P<0.05)。结论 6h内手术、收缩压明显增高、大量出血及不规则出血及既往大量饮酒、慢性肝脏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史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术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导致脑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0例脑动脉瘤再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情况,探讨护理对策.结果 脑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与情绪异常、用力排便、过早搬动或早期下床活动及高血压关系密切.结论 及时和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降低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是脑动脉瘤患者临床护理的重点,并可能有效地防范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再发出血部位的变化以及临床特点预后。方法以2年间362例住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复发出血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26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再发脑出血与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与否,糖尿病,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结构病变,缺血性卒中史,酗酒等密切相关。再发出血部位多在原出血病灶对侧,再发出血预后差。结论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限酒和其他危险因素,可以预防脑出血再发,改善预后。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再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笔者就脑出血再出血的主要诱因和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3例,男19例,女34例。年龄40岁~60岁。28例有高血压史。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14例,发生率为26%,再出血中死亡8例,再出血死亡率为57%。患者与前一次出血最长间隔26天,最短间隔1小时,大部分在3周以内。促成再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61.5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之间时间、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及术后躁动情况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智俊娜  曲国红  谈震 《安徽医药》2021,25(7):1480-1484
目的 探讨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房颤病人服用利伐沙班诱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使用利伐沙班的91例临床基本特征,如年龄、出血史、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及合并用药等.通过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考察出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91例病例中发生出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有19例(20.8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恶性肿瘤病史、既往出血史、房颤血栓栓塞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抗凝出血危险评估(HAS-BLED评分)和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利伐沙班相关出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肿瘤病史(P=0.029,OR=1.530,95%CI:1.348~284.904)和既往出血史(P=0.021,OR=9.318,95%CI:1.397~62.154),合用SSRIs(P=0.004,OR=49.502,95%CI:3.492~701.806)是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75岁以上老年房颤病人既往有出血史、恶性肿瘤、合用SSRIs时服用利伐沙班应注意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47-48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206例脑出血患者,对其入院后24h内、1周内、2周内作头颅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19.42%,发生时间在24h内者占57.50%。继续出血与既往史、长期饮酒和服用阿司匹林有关,而与血压及发病年龄无关。出血部位以丘脑多见。继续出血患者死亡率高。结论:继续出血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海洛因依赖患者在脱毒过程中发生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的危险要素及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22例发生阿片类中毒的住院海洛因依赖患者及200例来发生过量中毒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对比分析,找出危险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合并呼吸道感染、肝功能异常、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既往有脑外伤或脑器质性疾病史以及住院第3~5天是住院海洛因依赖患者发生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利的护理措施是预防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的关键。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躯体疾病或脑外伤等疾病史,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躯体,对有呼吸道感染、肝功能异常以及有脑外伤或脑器质性疾病者,建议医生使用美沙酮用量时可酌情减少或分次服用,并对入院时的病人及时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并做好严密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分析70例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患者发病后出现呕血或便血列入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组,不伴呕血或便血者列入对照组。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组70例,对照组90例,结果表明两组在既往史、治疗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发病后的血压、意识状态、病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上消化道出血对脑出血患者病死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简晓光  徐耀敏  李斌 《江苏医药》2013,39(6):714-715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脑出血患者259例,根据脑出血后2周内是否出现癫痫发作,分为癫痫组(33例)和非癫痫组(22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神经影像学及脑电图学表现,分析影响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癫痫家族史、围生期因素、每日饮酒≥100 ml、每日吸烟≥40支、致痫药物史、高血压史、皮层出血、多病灶出血、出血量大、异常脑电图或出现癫痫样波均与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的形成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脑出血后早期出现癫痫样波、出血灶多、每日吸烟量较大、具有癫痫家族史等是影响脑出血后早期癫痫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脑出血后早期出现癫痫样波、出血灶多、每日吸烟量较大、具有癫痫家族史是癫痫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特征与预防对策。方法收集261例消化道出血住院的病历资料,NSAIDs致消化道出血为研究组(98例),非NSAIDs致消化道出血为对照组(163例)。结果NSAIDs致消化道出血占同期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37.5%;年龄(≥60岁)、性别(女)、既往心脑血管病史是NSAIDs相关性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出血前症状、血红蛋白(〈80g/L)、住院天数、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既往心脑血管病史为NSAIDs相关性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对服用NSAIDs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导致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2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按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31例和非血肿扩大组29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动态检查资料。结果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峰期为起病后6~24h,血肿扩大组病死率为67.74%明显高于无血肿扩大组的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与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酗酒病史有关(P<0.05或P<0.01)。结论对原发性脑出血伴有继续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神经体征变化,血压、血糖及头颅CT的动态检测,以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病情进行性恶化,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者和60例无血肿扩大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特别是舒张压)、血肿形态、再出血发生时间、血肿量、出血部位、呕吐、血浆纤维蛋白原、应用20%甘露醇情况、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有舒张压增高、血肿体积大、靠近中线、血肿形态不规则、频繁呕吐、肝肾功能异常、早期应用20%甘露醇情况。46%发生血肿扩大在6h内。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症在我国北方地区,绝大多数为结节性或坏死性肝硬变。我院于1966~1977年对门脉高压症87例住院患者施行择期脾肾静脉分流术。除5例术后死亡外,82例进行了随访观察,现将随访情况总结如下:一般资料82例中男性61例,女性21例,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16岁。全部病人都有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56例术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其中伴有少量腹水者16例。26例无上消化道出血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节脑出血行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80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手术,微创组行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基底节脑出血预后情况;手术操作情况、血肿清除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存活质量;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基底节脑出血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手术操作情况、血肿清除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存活质量相近,P0.05;干预后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存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再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底节脑出血行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肯定,优势在于可缩短操作、清除血肿和住院时间,减少再出血风险,有效恢复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能力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对策。方法将我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3例,其中有10例出现了再出血而进行了二次手术。我们对其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原因众多复杂。结论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患者原因的深入细致分析,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再出血的风险,进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再发脑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脑出血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47例患者中,再发脑出血127例,再发率8.77%,第一次出血到第二次出血间隔时间,最短3月,最长12.7年,平均3.1±2.5年。再发类型以基底节—对侧基底节最多见,其次为脑叶—脑叶和基底节—丘脑,多在对侧再发,很少在同一部位再发。与首发脑出血患者比较,再发脑出血患者多与长期高血压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良有关。结论脑出血后3年内再发危险性较大,积极控制高血压有助于防止脑出血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合并消化道出血(GH)的危险因素及随访观察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接受PCI的824例冠心病患者,分析具有不同临床因素的患者GH的发生率,讨论引起GH的不同危险因素,随访观察预后。结果接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GH的发生率为1.2%,年龄大于65岁、男性、合并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急性心梗后急诊PCI以及术后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患者GH发生率高。随访观察期内除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急性心梗后急诊PCI以及术后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G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