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地药材建泽泻的RAPD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为了探讨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之间遗传变异的大小,并建立道地药材的品质鉴定方法。方法:运用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福建、江西、四川产的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进行了研究。结果: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结论:RAPD技术可作为鉴别道地药材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作者综述了当前道地药材分子机制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成就,包括道地药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鉴别,道地药材遗传分化及进化遗传学研究,道地药材地理变异及环境适应性研究,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评价及品种选育,道地药材功能基因表达及调控研究,道地药材转基因及生物安全性评价。认为道地药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就是要在分子水平揭示道地药材居群水平的遗传变异,明确道地药材基因型特征,以及环境对道地药材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遗传因素对道地药材形成的贡献率。指出道地性的遗传本质在居群水平通常是个量变的过程,它与种内其他非道地药材区别主要表现为居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在个体水平表现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或是微效多基因和主基因联合控制的数量性状。提出道地药材分子机制研究中应高度重视遗传学及生态学上的尺度效应,充分利用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开展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道地药材浙玄参与非道地药材之间遗传变异大小,并建立道地药材浙玄参的品质鉴定方法.方法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法对产于浙江、山东、湖北的玄参科植物玄参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结果 共筛选出9条有效引物,获得142条DNA带,通过聚类分析,构建DNA分子系统树图,确定不同居群间的亲缘关系.结论 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其中浙玄参与山东、湖北玄参存在较大遗传差异,说明浙玄参作为道地药材,具有自身独特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4.
道地药材阳春砂不同居群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 DNA分子水平上探讨阳春砂药材的道地性.方法对来自不同居群(春湾、蟠龙和云南 3个居群)的 49个阳春砂仁样品进行 RAPD分析,得到的条带用 Popgene 3.2和 Phyli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得出 3个居群阳春砂的聚合树状图,表明春湾和蟠龙两个居群的亲缘关系较近,云南居群与春湾、蟠龙两居群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道地药材的形成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板蓝根药材道地性初步研究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盛  谢华  乔传卓 《中药材》2001,24(5):319-321
为了探讨板蓝根药材道地性的问题,从资源调查、性状特征、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居群的药材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显示板蓝根道地性确实存在。种内居群间变异形成的种质差异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环境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6.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公认的优质药材,素来是中药材的“品质标杆”,它的形成是特定种质与特定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通过调控“代谢特质”(有效成分含量积累)与“形态特征”(独特的生物学性状)对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发挥主导作用。转录因子作为发挥中枢核心调控作用的遗传基因,在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积累和特定生物学性状形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实例,从“代谢特质”和“形态特征”两方面探讨转录因子对中药材质量形成的调控作用,为揭示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科学内涵,保护中药资源、保障优质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5S-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李萍  蔡朝晖  邢俊波 《中草药》2001,32(9):834-837
目的;研究金银花药材道地性形成的基因基础。方法:用SDS法提取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不同居群,外类群细毡毛忍冬L.similis和山银花L.confusa的总DNA,进行5S-rRNA基因间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并用软件Mega进行分析。结果:Lonicera L.属植物5S-rRNA基因间区约210bp,其中G+C含量较高,达70%左右,不同居群的L.japonica碱基序列有差别,通过测序可以进行鉴别。L.confusa与L.japonica间的遗传距离较大。结论:种间5S-rRNA基因间区的序列差异大于种内;道地药材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道地与非道地药材之间的遗传距离大于道地药材之间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8.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分化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道地药材是中医最有效、最信任的武器,是研制新药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在生产经营中,道地药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先发展道地药材是中药生产的一贯方针。对道地药材进行研究,揭示和阐明道地药材的演变规律,以及道地药材形成规律及其生态生物学实质,指导中药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 道地药材的形成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物种进化和生态适应过程中,不断分化、演变,原物种、变种、生态型或品种适应于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条件所形成。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  相似文献   

9.
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方法文献分析加理论探讨。结果道地药材具有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结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道地药材研究的必由之路,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金银花质量与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金银花药材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性。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对金银花4个道地产地和1个非道地产地的土壤进行了元素和有机质分析;对以上5个产地的药材进行了连续3年的动态采样,并用HPLC法对各产地药材中主成分绿原酸和4种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对金银花产地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对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以探求影响其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4个道地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区划等方面具有共性;道地和非道地产地金银花药材中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结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形成、积累与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如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中的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悬殊,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远高于非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提示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才能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河南和山东金银花主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和气侠等方面的相似性,可能是道地药材质优的重要原因;结合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综合道地和非道地产地的土壤和气候等信息,推断在生态因子中,土壤可能不是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决定因子,而日照时数可能是其有效成分子的决定因子;为寻求道地药材的形成本质及建立其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为金银花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介绍了微卫星和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其特点,阐述了微卫星在群体遗传学中对于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流分析和进化显著单元ESU的划分研究应用,探讨了微卫星引入群体遗传学在道地药材遗传成因、栽培起源和产地鉴别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道地药材通常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一般被用作优质药材的代名词。作者提出:1)局限于特定产区和(或)具有特殊的栽培加工技术的道地药材属于“原产地药材”,值得重视和保护;2)道地药材通常都是主产药材,但主产药材不等同于道地药材;3)主产区及道地产区的形成和变化有许多人为和主观的因素,新近形成的道地药材需要慎重对待;4)具有优质含义的道地药材十分有限。作者认为,当今由于药材质量评价的困难,一般难以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化合物的含量来评判药材优劣,“道地”被作为经过历史检验的综合的质量评价称谓,使得“道地药材”被赋予了过高的科学含义,成为优质药材的代名词,这是很危险的事情。道地药材”名称不可滥用,对道地药材需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道地药材的评价模式。方法:研究道地药材的品种、产地、疗效、化学成分、栽培及产地加工等形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评价道地药材的指标,按照指标比重给以相应的分数。结果与结论:为道地药材评价提供一种可量化或半量化的评价模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讨道地药材研究的模式生物及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道地药材的物质属性是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根本.生物学角度认为道地药材的表型包括药材性状、组织结构、有效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及其疗效等,其取决于道地药材原植物的基因型及其所处的环境,即"表型=基因型+环境饰变".为这一假说能得到科学的诠释,作者探讨了以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为材料建立可控的研究模型以及树立丹参为模式植物的思路与方法来研究道地药材生物学成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道地药材的科学概念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地药材通常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一般被用作优质药材的代名词。作者提出:1)局限于特定产区和(或)具有特殊的栽培加工技术的道地药材属于“原产地药材”,值得重视和保护;2)道地药材通常都是主产药材,但主产药材不等同于道地药材;3)主产区及道地产区的形成和变化有许多人为和主观的因素,新近形成的道地药材需要慎重对待;4)具有优质含义的道地药材十分有限。作者认为,当今由于药材质量评价的困难,一般难以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化合物的含量来评判药材优劣,“道地”被作为经过历史检验的综合的质量评价称谓,使得“道地药材”被赋予了过高的科学含义,成为优质药材的代名词,这是很危险的事情。道地药材” 名称不可滥用,对道地药材需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6.
道地药材药理学(Dao-di herbs pharmacology)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道地药材的性质、性能、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道地药材药理学是道地药材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桥梁科学,对于客观描述道地药材药效作用规律,科学阐释道地药材药效机制,探索建立基于生物效应和临床疗效的道地药材标准和方法,为道地药材的药性理论、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作者提出基于疗效而非产地的道地药材标准构建新设想,道地药材标准应源于传统,前提是基于传统产区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通过环境、遗传、性状、化学、药理等特征的提取,形成新的道地药材技术标准。这种标准源于传统,但高于传统,可能已不具有严格意义的行政区划的产地含义,但更能体现道地药材药理学特征和优良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露颖  施梦瑶  张巧艳  秦路平  孙艺琦 《中草药》2022,53(21):6931-6947
道地药材因其品质优良、疗效显著,被认为是中药界的"品质标杆"。近年来,"辨状论质"、指纹图谱和生物效价检测等技术从性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揭示了道地药材的品质特征。多种DNA分子标记技术从遗传物质方面为道地药材的鉴定提供了方法,不断丰富的组学技术从功能基因和关键酶等方面为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总结道地药材的道地性成因的基础上,对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合道地药材化学-遗传-生态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道地药材的生产栽培、质量控制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及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及整体性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依据道地药材的整体性特点,采用现代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研究引起道地药材品质改变的内外因素,诠释道地药材形成的科学内涵,是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道地药材的生态因子、遗传信息、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等研究方法,列举了各种方法在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的部分研究实例。针对目前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最佳形态表型、基因型、生态型和化学型相关性的中药道地性及其品质评价整体性研究新思路,以期为构建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品质评价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何依据道地药材的整体性特点,采用现代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研究引起道地药材品质改变的内外因素,诠释道地药材形成的科学内涵,是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道地药材的生态因子、遗传信息、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等研究方法,列举了各种方法在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的部分研究实例。针对目前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最佳形态表型、基因型、生态型和化学型相关性的中药道地性及其品质评价整体性研究新思路,以期为构建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品质评价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质生态学是近年来道地药材研究的新兴学科。化学品质、性状品质、遗传品质与生态品质是药材道地性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基于品质生态策略的道地药材研究。从道地药材集成创新研究技术体系的化学与性状品质特征,条形码及本草基因组学技术的道地药材遗传品质特征,GIS技术为核心的道地药材生态适宜及生态品质特征的三个纬度阐述。并提出以本草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组学”技术、基因组辅助分子育种及新品种选育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道地药材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为道地药材研究提供新视角。该研究策略对诠释道地药材优良品质生物学成因,评价道地性,道地药材种质创新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