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4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分为两组:IMT<1.0mm组及IMT≥1.0mm组,并进行颈总动脉内径(D)、最大流速(Vmax)、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SR)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比较.结果 IMT≥1.0mm组患者的年龄、斑块数、总胆同醇(TC)及甘油三酯(TG)均高于IMT<1.0mm组,IMT与年龄(P<0.01)、总斑块数(P<0.01)及空腹血糖(P<0.05)呈正相关,IMT≥1.0mm组颈总动脉内径扩大,剪切率降低,峰值流速(Vs)则无显著差异,IMT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剪切率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TC、TG的升高,剪切率的降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本院门诊及病房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年龄62~76岁。根据超声结果,将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的IMT≥1.0mm或/和颈动脉斑块者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将IMT〈1.0mm和未见斑块形成者定为颈动脉正常组。根据动态血压计算出24h平均脉压和脉压指数。研究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值为(69.32±12.51)mmHg,脉压指数(0.48±0.06);颈动脉正常组脉压值为(53.96±10.28)mmHg,脉压指数(0.37±0.04);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及脉压指数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可以很好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临床常用的血压测定和外周动脉超声技术相结合,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10mm)和颈动脉斑块组(IMT≥0.10mm)。并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身高和体重。结果颈动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反映动脉弹性的脉压(PP)、脉压指数(PI)、平均管壁张力(CWS)差异有显著性(P<0.01);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IMT与CWS及收缩压的相关程度最高(标准回归系数为-0.668和0.256)。结论粥样硬化病变可致动脉弹性下降;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央动脉弹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该院门诊及住院的绝经后妇女100例,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其腰椎骨(L1~4)、股骨颈和大转子骨密度(BMD),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总及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病变程度分为三组:A组24例(无病变组)、B组47例(轻度病变组)和C组29例(中重度病变组);另根据骨密度情况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38例与非骨质疏松组62例。记录各组受试者的年龄、停经起始年龄、停经时长、BMI、腰椎骨BMD、股骨颈BMD和大转子BMD等指标。结果三组受试者停经起始年龄、体质指数(BMI)、腰椎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年龄、停经时长、股骨颈BMD、大转子B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停经起始年龄、BMI、腰椎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停经时长及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部位BMD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二者均与年龄、停经时长有关。  相似文献   

5.
吴正美  胡明  王甫香 《安徽医药》2010,14(12):1431-143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90例脑梗死患者,65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形态。结果脑梗死组中71例患者颈动脉共有115块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中有15例共有15块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1%;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26±0.27)mm和对照组IMT(0.53±0.2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软斑块且不规则为主,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钙化型硬斑块且规则型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形态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颈动脉超声仪检测两组受试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大小与内部回声情况,探讨中脉粥样斑块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71.6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多为脂质型,形状以不规则型为主,劲动脉内膜中屋厚度(IMT)平均(1.42±0.42)mm;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8.3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多为钙化型,形状以规则型为主,IMT平均(0.64±0.2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脑梗死关联密切,超声可准确检查并确定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其临床诊断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值分为斑块组82例(IMT≥1.3 mm)和非斑块组102例(IMT<1.3 mm),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斑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间接胆红素、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多伴有血清胆红素及尿酸的异常,干预二者的生成,可以早期预防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汪程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87-8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对41例健康人及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四肢血压的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ABI〈0.90的患者的比例均明显增加。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ABI下降,ABI〈0.90的患者的比例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颈动脉IMT增厚和ABI下降,ABI随IMT的增厚而下降;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IMT及ABI的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髙血压患者合并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正常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方法选择原发性髙血压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OGTT试验,据监测结果分为餐后血糖正常组和餐后高血糖组。应用超声检测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结果55%的髙血压患者存在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组颈动脉IMT显著大于餐后血糖正常组(P<0.0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餐后高血糖组(54.5%)明显高于餐后血糖正常组(27.8%)(P<0.01)。结论餐后高血糖可加速髙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64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检测血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起始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按照IMT厚度,将IMT1.0mm或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分为A组颈动脉硬化组,IMT≤1.0mm分为B组无颈动脉硬化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等相关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硬化组99例,无动脉硬化组74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SUA、T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性别、FDP、HDL-C、LDL-C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TC、LDL-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硬化脑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粥样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氟伐他汀治疗组4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板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77例中老年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超声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方法:对77例中老年患者进行详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A、B、C组,观察各年龄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77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共38例,发生率为49.4%;其中A、B、C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2.3%、51.7%和76.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6.1%、37.9%和64.7%;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通过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从而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治疗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脂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63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22例,然后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为4组,同时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斑块组、无斑块组及不同程度斑块组间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组间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斑块程度的增加,血清纤维蛋白原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纤维蛋白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8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在我院治疗的8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钙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颈动脉IMT值分别为(3.22±0.41)mmol/L、(1.24±0.26)mmol/L、(1.09±0.02)mm;对照组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颈动脉IMT值分别为(5.21±0.34)mmol/L、(1.63±0.33)mmol/L、(1.32±0.06)mm.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有效降低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能改善颈动脉IMT厚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5例,随机分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35例(A组),血脂正常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30例(B组),余30例为对照组(C组).在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A组、B组每晚加用辛伐他汀20 m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结果 C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斑块检出率增加.A组、B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斑块检出率下降.结论 辛伐他汀能延缓和逆转血脂异常或血脂正常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姿国 《江西医药》2014,(10):1046-1047
目的:研究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113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对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检测,根据有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3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60例(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BPV),以血压读数标准差(SD)代表BPV值。比较两组颈动脉IMT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在观察组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其他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S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SSD、日间SSD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降低血管变异性对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程月珍  黄红梅 《淮海医药》2010,28(4):345-346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54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颈动脉内-中膜(IMT)正常组34例;颈动脉IMT增厚组29例,颈动脉斑块组91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及增厚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