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的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3.
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地区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县(市、区)疫情,了解新形势下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部分小学生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对疟疾媒介进行监测。结果 7个疟疾重点县(市、区)共查出39例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75/10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 485例,发现疟原虫阳性5例,阳性率为0.04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5 393例,发现疟原虫阳性34例,阳性率为0.63%,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2个县(市)小学生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67%。结论浙江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监测力度以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灭疟后期疟疾流行规律和管理措施 ,控制传播。方法按照诊断疟疾 3条标准上报病人 ,对现症病人进行及时治疗 ,同时做好疫点清理等工作。开展疟疾疫情监测 ,媒介监测 ,流动人口抗疟管理及农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发病率从 1 982年的 7.4/万降至 1 996年的 0 .3 /万 ,1 997年以来为 0。 2 0年共血检各类发热病人1 0 691 6人次 ,检出阳性 97人 ,阳性率为 0 .0 9% ,血检流动人口 2 73 5人 ,阳性率 0 .2 6%。两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5~ 6月为中华按蚊活动期 ,年均捕获按蚊数为 1 2 76± 676只 ,畜房密度是人房的 45倍 ,睡前和睡后叮人率分别为 1 1 .43± 9.2 0只和 0 .0 2只 ,前者是后者的 5 72倍。结论在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的媒介地区 ,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 ,防蚊灭蚊为辅的防治措施 ,疟疾发病率可稳步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外来人口疟疾的疫情现状。方法:采用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走访调查、个案调查、IFA检测等方法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外来人口疟疾发病率为0.38/万,本地人群为0.07/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外来人口为0.28%,本地人群为0.05%。IFA检测,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5.01%和1.47%。结论:流动人口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高于当地人群,提示流动人口为该市的疟疾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疟疾疫情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南通市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通市2003~2007年疟疾年报表、疫情报告、个案调查表、“三热”病人及流动人口血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通市2003~2007年共发生184例疟疾病例,年发病率为0.323/10万。间日疟164例,恶性疟20例。外来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数分别为5、4、10、13、27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实验室共血检发热病人88 285人,阳性68例;其中本地人口血检发热病人82 240人,阳性27例,外来流动人口血检发热病人6 045人,阳性4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流动人口采取切实有效的疟防措施是当前南通市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管理和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为主的监测工作是控制疟疾传播与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江苏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后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及其成效,探讨适合本地区消除疟疾阶段的疟疾诊断和监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0-2016年江苏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寄生虫病防治信息专报系统中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6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 367例;共血检发热病人3 691 188人·次,检出阳性2 252例,阳性率0.06%。江苏省发热病人血检数由2010年的74.29万人·次下降到2016年的27.70万人·次,血检率呈明显下降态势;血检阳性率由2010年的0.04%上升至2016年的0.11%,呈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江苏省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2010年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χ2] = 161.61,P < 0.01)。2010-2016年江苏省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3 d内完成血片复核,因血片复核结果为阴性删除病例共计273例。2010年江苏省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血片复核阴性删除61例,2016年因血片复核阴性删除14例,2010年血片复核阴性占比率明显高于2016年血片复核阴性占比率([χ2] = 22.99,P < 0.01)。结论 江苏省开展了大量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符合WHO提出的“强有力的监测体系”消除疟疾工作要求,同时也为江苏省从2012年起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 -效果评价和分析。 结果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 ,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 ;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 5 5 %。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 ,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 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2006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江苏省报告疟疾病例767例,发病率为0.107/万,比2005年上升了16.57%;本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08%(293/361896),外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23%(251/204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省复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00%(69/767)。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的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1只/顶,较2005年(0.29只/顶)上升110%。提示中华按蚊数量明显增高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反复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效果评价和分析。结果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55%。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010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适合本省实际的有效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86例,与2009年病例数基本持平,发病率为0.05/万。其中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00例,较2009年下降了47.92%,主要分布在淮河沿岸的徐州、宿迁和淮安3市,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5%(75/100);输入性疟疾病例286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07例,较2009年上升了104.95%,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南通、泰州、扬州、淮安、盐城和连云港6市。286例输入性病例中,国内其他省输入38例,均为间日疟,其中复发病例11例,复发率显著高于本地感染病人;国外输入248例,207例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其中82例为回国后再燃,41例间日疟病例中,复发病例23例,复发率显著高于本地感染病例和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结论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但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数仍较多,且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逐年成倍上升。因此,要在江苏省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一方面要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进一步降低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员中间日疟病例的休止期根治方法,降低复发率,减少输入性间日疟病例对本省疟疾防治成果的影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积极开展多部门协作,加强对劳务输出回国人员的监测和管理,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方法以疫情报告和重点疫区、疫点调查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结果河南省疟疾处于低水平流行,但疫情波动;局部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发病以当地感染为主,病例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各年度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介地区和暴发流行地区。结论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与此前40年相比,除流行程度较低外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方法以疫情报告和重点疫区、疫点调查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结果河南省疟疾处于低水平流行,但疫情波动;局部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发病以当地感染为主,病例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各年度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介地区和暴发流行地区。结论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与此前40年相比,除流行程度较低外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曾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以来,江苏省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疟疾年发病率最高达24.95%。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在暴发流行阶段,以全省疟疾流行区所有居民为目标人群,开展大规模人群疟疾防治工作;在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针对不同流行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逐步巩固防治成果;在消除疟疾阶段,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以监测工作为主导,针对每个疫点,按照“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开展传染源管理和疫点调查处置,阻断疟疾传播。至2017年,全省已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3个设区市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虽然江苏省已达到疟疾消除目标,但仍需进一步保持和提高监测能力,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选择江苏省7个县(市、区)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捕获按蚊,观察各监测点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结果 2013-2015年,江苏省7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1 041只,未发现嗜人按蚊;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泗洪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6 724只;最少的是盱眙县,3年共捕获34只。2013-2015年,江苏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上半月、8月上半月和7月下半月。该期间内7个监测点采用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 421只;泗洪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多,为1 085只;赣榆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少,为13只。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0:00,在该时段共捕获中华按蚊525只,占捕获总数的21.68%;此后,捕获数量随时间的延后而逐渐减少。结论 江苏省个别地区中华按蚊密度仍较高,应做好消除疟疾阶段疫情和媒介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三峡大坝建成前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后发生过4次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只有中华按蚊,5~9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9~326只/小时人工之间。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前,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9.
疟疾曾是江苏省流行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是江苏省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江苏省于2019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而媒介控制策略在全省消除疟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江苏省主要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历史分布和生态习性以及不同防治阶段媒介控制策略和措施,并就媒介种类鉴定、品系构建、对疟原虫易感性、对杀虫剂抗性等媒介生物学及其防控研究概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8年江苏省疟疾疫情,为制订全省消除疟疾后监测方案和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报告卡、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和疫点信息等资料,对2018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43例,较2017年上升1.67%,其中恶性疟171例、间日疟14例、三日疟15例、卵形疟42例、间日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1例;全部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未发现本地继发感染病例。患者职业以务工人员为主,占76.54%;全省报告病例数较多为南通市(48例)、扬州市(33例)和泰州市(22例)。报告病例的感染地分布以非洲地区为主(占96.30%),另有8例来自亚洲、1例来自中美洲。患者在就诊当天和就诊后1~3 d即确诊分别有125人例(51.44%)和91例(37.45%);乡级、县级和市级医疗机构初次就诊确诊率分别为48.27%、88.76%和97.30%,乡(镇)卫生院初次就诊确诊率显著低于县级(χ2 = 21.47,P < 0.01)和市级医疗机构(χ2 = 32.86,P < 0.01)。结论 江苏省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每年境外输入性病例数仍位居全国前列。今后应继续完善消除疟疾后监测体系、加强高危人群疟疾防病意识宣传、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和水平、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