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通过下肢静脉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胸部X线检查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胸部X线检查定位。收集并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及置管耗时,并评估心电定位效率。 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92% vs 75%;P<0.05),且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26.5±3.0)min vs(31.8±2.8)min;P<0.05]。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0.9%)和特异度(100%)。 结论 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耗时,并具有良好的定位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生儿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优缺点,为需要长期使用静脉治疗的患儿寻找稳定有效的手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在该科住院,使用PICC的65例新生儿和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PIV)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机械性并发症、败血症以及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ICC的置留时间为18.75±7.62 d(7~62 d);PIV为1.49±0.57 d(0.5 h至4 d),PICC明显长于PIV(P<0.01);PICC组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7.7%,PIV组为63.8%,PICC组明显低于PIV组(P<0.01);PICC与 PIV组的败血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ICC对新生儿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明显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2):100-10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患儿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X线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及操作耗时。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置管日龄、疾病类型及穿刺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95% vs 79%; P < 0.05);观察组PICC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P < 0.05)。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7%)和特异性(100%)。结论 在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导管尖端位置,能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并可节省置管耗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使用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预防性使用氟康唑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纳入VLBWI预防性使用氟康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RCT研究,合计1 679例VLBWI。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氟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对照组(RR=0.44,95% CI:0.27~0.71,P < 0.001);真菌定植率低于对照组(RR=0.31,95% CI:0.24~0.40,P < 0.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RR=0.74,95% CI:0.58~0.94,P=0.01)。使用不同预防剂量氟康唑的两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和真菌定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耐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氟康唑预防VLBWI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且相对安全。小剂量给药可取得类似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孕期及婴幼儿期补充益生菌预防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效果。方法 运用RevMan5.3软件,对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孕期及婴幼儿期使用益生菌预防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按干预菌株、随访时间、补充益生菌时间、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干预组和对照组病例分别为3280例和3 281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孕期和/或婴幼儿期使用益生菌可减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RR=0.81,95% CI:0.70~0.93,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混合菌株干预效果显著(RR=0.68,95% CI:0.52~0.90,P < 0.05);孕期及婴幼儿期均补充益生菌效果显著(RR=0.77,95% CI:0.66~0.90,P < 0.05);孕期和/或婴幼儿期补充益生菌预防特应性皮炎对≤ 2岁儿童效果较显著(RR=0.74,95% CI:0.61~0.90),而对2岁以上儿童效果不显著;研究地区为澳洲或欧洲/美国的效果显著(P < 0.05),合并RR及95% CI分别为0.83(95% CI:0.73~0.96)、0.74(95% CI:0.61~0.91)。异质性主要源于不同随访时间(I2=62.7%)和补充益生菌时间(I2=53.5%)。结论 孕期及婴幼儿期补充益生菌有利于预防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其中使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混合菌株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危重新生儿长期静脉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是其常见并发症。本研究对全合一静脉营养液中加入微量肝素持续输注对PICC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进行观察,探讨减少CRI的有效措施。方法:83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分为两组,肝素组(n=43)在营养液中加入肝素0.5 U/mL,对照组(n=40)不加肝素,观察两组CRI的发生情况。结果:肝素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5%),对照组8例(20%);肝素组导管内细菌定植1例(2%),对照组7例(18%);肝素组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对照组5例(1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营养液中加入小剂量肝素可减少PICC堵管,预防CRI的发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83-985]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左乙拉西坦(LEV)和苯妥英(PHT)作为二线用药治疗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纳入对比LEV和PHT作为二线用药治疗儿童CS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7个研究,共1 434名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LEV组CSE的控制率高于PHT组(RR=1.12,95% CI:1.00~1.24,P=0.05);24 h内癫痫复发率(RR=0.82,95% CI:0.22~3.11,P=0.77)和需要进一步抗癫痫药物治疗率(RR=0.97,95% CI:0.64~1.45,P=0.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95% CI:0.55~1.09,P=0.15)。结论 LEV治疗儿童CSE的有效性优于PHT,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选择不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11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回顾性分析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结果共有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PICC,一次穿刺成功227例,成功率95.4%,不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贵要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最少,并发症发生率3.4%,应作为首选,其次为腋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当肘部静脉被破坏时可选择腋静脉或下肢静脉途径。结论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行PICC时,应综合分析各种静脉途径利弊选择最合适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纳入对比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和单用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结局指标为尿蛋白缓解率、尿蛋白定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项研究,包括381例患儿(基线平均尿蛋白定量为中到大量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组比单用激素治疗组达到更高的尿蛋白缓解率(RR=1.36,95% CI:1.19~1.55,P < 0.001),更低的尿蛋白定量(SMD=-0.82,95% CI:-1.23~-0.41,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8,95% CI:0.92~1.77,P=0.14)。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对于伴有中到大量蛋白尿的原发性IgA肾病儿童,与单用激素治疗相比,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前双亲体重指数(BMI)和母孕期体重增值及其交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定期产检并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1 127例,收集其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值、孕前丈夫BMI、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父母BMI和母亲孕期体重增值之间的相关性及两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1 127例足月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检出25例(2.22%),巨大儿检出43例(3.82%)。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三组双亲孕前BMI值、母亲孕期体重增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双亲BMI值、母亲孕期体重增值呈低度正相关(r=0.097~0.322,P < 0.05);母亲孕前低体重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RR=4.17,95% CI:1.86~9.38);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孕期体重增值超标可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分别RR=3.59,95% CI:1.93~6.67;RR=3.21,95% CI:1.39~7.37)。未发现母亲孕前BMI与孕期体重增值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交互作用。结论 孕前双亲BMI和母亲孕期体重增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而母亲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值之间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阿奇霉素(AZM)辅助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截止2019年2月17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AZM用于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干预组667例,对照组651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AZM辅助治疗不能缩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住院时间(MD=-0.29,95% CI:-0.62~0.04,P=0.08)及用氧时间(MD=-0.33,95% CI:-0.73~0.07,P=0.10);可以缩短患儿喘息(MD=-1.00,95% CI:-1.72~-0.28,P=0.007)及咳嗽缓解时间(MD=-0.48,95% CI:-0.67~-0.29,P < 0.00001)。菌群分析结果提示,AZM能有效减少患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OR=0.24,95% CI:0.11~0.54,P=0.0006)、嗜血杆菌属(OR=0.28,95% CI:0.14~0.55,P=0.0002)和卡他莫拉菌(OR=0.21,95% CI:0.11~0.40,P < 0.00001)的检出率。结论 AZM辅助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短患儿咳嗽及喘息缓解时间,但对住院及用氧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持续性肺膨胀(SLI)在 < 34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SLI对比单纯无创正压通气运用于早产儿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1 432例早产儿(胎龄:23~33.7周)。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LI组72 h内需机械通气率较对照组低(51.9% vs 56.9%;RR=0.91,P=0.04,95% CI:0.83~0.99);两组病死率、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Ⅲ~Ⅳ级颅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SLI可减低 < 34周早产儿机械通气的使用,且未增加其余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孕妇饮酒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数据库、Google学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孕妇饮酒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关系的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对各个研究报告的结果进行合并,计算合并效应值及相应95%的可信区间(CI)。通过亚组分析识别异质性调节因子。采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结果 最初共检索到4 409篇文献,最终纳入55篇文献,其中6篇队列研究,49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74%,P < 0.01),经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得出孕妇饮酒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患病风险的OR值为1.18(95% CI:1.09~1.28)。Egger's检验显示,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P < 0.05);经校正后,孕妇饮酒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患病风险合并的OR值为1.10(95% CI:1.01~1.21)。结论 孕妇饮酒会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关于使用LISA技术治疗N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RCT研究,合计1 212例NRDS患儿,其中试验组(使用LISA技术)611例,对照组(使用INSURE技术)6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ISA技术降低了NRDS患儿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率(OR=0.39,95%CI:0.29~0.51,P < 0.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OR=0.53,95%CI:0.38~0.72,P < 0.001)及气胸发生率(OR=0.56,95%CI:0.33~0.93,P=0.02)。两组患儿病死率及其他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需要重复使用P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用LISA技术观察到的PS反流发生率更高(OR=2.60,95%CI:1.64~4.12,P < 0.001)。结论 与INSURE技术相比,LISA技术在减少NRDS患儿对机械通气需求,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气胸的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