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患者中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36例,对缺牙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7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矫治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2×4”矫治技术在替牙期错[牙合]畸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替牙期牙齿畸形的矫治与“2×4”矫治器的矫治方法。方法在一个牙弓中两个第一磨牙上固定带环,四个切牙上粘贴托槽,组成“2×4”矫治器,使用圆丝在磨牙颊面管前弯制后倾曲,利用颌间牵引,不使用方丝,不使用口外弓等辅助装置,解决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深覆[牙合]伴下颌后缩等错[牙合]畸形。结果:通过病例分析,采用“2×4‘矫治器矫治10例前牙反[牙合]和8例深覆[牙合]伴下颌后缩,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矫治时间最长6个月,最短2.5个月。结论前牙反[牙合]、深覆[牙合]等畸形应该在替牙期早治疗,避免因为耽误时机而加重畸形,从而导致颌、面、骨的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拔除病变第一恒磨牙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第一磨牙严重龋坏和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3颗第一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及传统支抗技术进行矫治,做矫治结果的临床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矫治时间16~31个月,平均22.6个月.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对齐,后牙尖窝交错关系,拔牙间隙关闭,牙...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先天缺牙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病率为2.3%~6%,而下颌前牙先天缺失是先天缺牙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上常引起前牙覆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上下颌牙列大小不协调,后牙咬合关系异常,下颌牙弓内散在间隙等症状。其正畸治疗的诊断设计也常与常规不同。本文对36例先天缺失1颗下殆切牙的错黔畸形病例进行了一些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患者中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36例,对缺牙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7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矫治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伴下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类型,可导致咬合关系紊乱,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异常,上下中线不正,牙列间隙,上下牙列Bolton指数不调等,给患者带来功能及美观上的影响。如在早期未得到矫治,成年后常伴随成人牙周炎,将使畸形复杂化,给矫治带来困难。因此,伴下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应积极矫治。本研究通过对下颌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  相似文献   

7.
在正畸临床治疗牙源性安氏Ⅱ类错合畸形伴有前牙拥挤的病例中,多以开拓间隙,同时纠正牙弓间的Ⅱ类错合畸形关系为目的[1].开拓牙间隙的主要手段是拔牙、扩大牙弓和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拔牙虽是获得牙间隙的最好方法,但并非所有病例都适合,且不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在正畸临床治疗牙源性安氏Ⅱ类错合畸形伴有前牙拥挤的病例中,多以开拓间隙,同时纠正牙弓间的Ⅱ类错合畸形关系为目的[1].开拓牙间隙的主要手段是拔牙、扩大牙弓和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拔牙虽是获得牙间隙的最好方法,但并非所有病例都适合,且不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数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和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收治的第一恒磨牙严重龋坏无法保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正技术,拔除龋坏第一恒磨牙,将第二恒磨牙近中移动代替第一恒磨牙,关闭拔牙间隙。结果39例患者经过18—28个月的固定正畸治疗,磨牙间隙关闭,中线对齐,牙列排齐,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良好,术后曲面断层X线片显示第二恒磨牙与前磨牙牙根平行,牙根及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结论减数第一恒磨牙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经过合理的支抗设计和控制,恰当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可以替代传统的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正畸后的修复效果。方法 对46例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患者先矫正畸形,正畸后固定义齿或活动义齿修复。结果 1-4年随访,前牙美观对称,咀嚼功能良好。结论 修复与固定正畸矫治是一种很好地解决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错畸形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错畸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治疗,研究组采用微钛种植体植入行正畸治疗,治疗1年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计算治疗前后上中切牙突角、突距差,下中切牙突角、突距差,磨牙移位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上中切牙突角、突距差,下中切牙突角、突距差明显高于对照组,磨牙移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研究组5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无一例发生感染,对照组出现4例支抗牙伸长,牙龈红肿。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矫正错畸形效果较好,能够提供有效支抗强度,改善患者前牙覆覆盖关系,并且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畸在前牙美容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8例需美容修复的牙颌畸形的前牙缺失(损)患者为对象,首先正畸治疗,后行义齿修复。结果正畸修复治疗后,68例患者均恢复牙列完整性,牙列高度与解剖形态均良好,且患者在总体满意度还在是固定功能、美观程度、咀嚼功能、舒适程度以及语言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术后随访26年,修复体稳定,基牙紧固,基牙龈缘无松动,患者非常满意。结论对伴有牙颌畸形的前牙缺失(损)的患者,先进行正畸治疗,可以降低修复难度,达到口腔美学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干预措施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雷霆  杨新强  周继龙 《中国医药》2010,5(3):271-272
目的探讨单纯口腔卫生宣教与定期牙周洁治与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周健康、因错胎畸形需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110例(男52例,女58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卫生宣教组与牙周洁治组,卫生宣教组单纯采用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洁治联合实施定期牙周洁治。于固定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间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卫生宣教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2.28±0.50)、(2.33±0.46)、(2.96±0.58),与牙周洁治组[分别为(1.23±0.30)、(0.55±0.28)、(0.61±0.4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期牙周洁治在固定矫治过程中能有效降低牙周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雷杰  肖遥△  罗茂璇 《天津医药》2021,49(5):520-524
摘要:目的 探讨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2类错[ ]女性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15例伴TMD的安氏Ⅱ2错[ ]女性为试验组、15例安氏Ⅰ类错[ ]女性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治疗;通过锥型束CT分析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结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TMJ前间隙(Sa)、上间隙(Su)和内间隙(Sm)大于对照组,而后间隙(Sp)、髁突内外径(M-L)和髁突高度(Hc)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各阶段颞下颌关节测量结果显示,与T0期相比,T1期Sa减小,Su、Sp、髁突前后径(A-P)、M-L增大(P<0.05),而T2期Sa减小,Sp、A-P、M-L、Hc和关节窝深度(Hf)均增大(P<0.05);与T1期相比,T2期Su减小,而Hf相对增大(P<0.05);试验组T1、T2期髁突后移位占比均低于T0期(P<0.016 7)。结论 伴TMD的安氏Ⅱ2女性患者TMJ的位置和结构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治疗对该类患者有益,治疗后其关节前后间隙和髁突结构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卵圆形桥体改善桥体龈端龈乳头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卵圆形桥体改善前牙固定桥桥体龈端美学修复效果。方法选择10例上颌欲拔除的前牙作为研究对象,两侧基牙进行常规牙体预备,取模口外制作临时冠,拔除患牙,临时冠挤压就位,试戴2周,待挤压出卵圆形形态,2月后制作永久修复体。结果10例患者均感到满意。1年随访,桥体龈缘形态良好,缺牙区黏膜未见异常。龈缘线整塑效果令人满意。以前拔牙窝形成假性龈乳头。桥体下方软组织愈合良好,没有发生炎症和溃疡。结论通过采用卵圆形桥体改善前牙区龈端美学修复效果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6.
常忠福  尹传卫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52-3053
目的评价舌簧活动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错[牙合]的疗效。方法舌簧活动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错[牙合]12例患者,在矫治前和矫治后拍摄并分析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它们前后的变化。结果X线片测量显示SNA增加2.800,SNB减少1.390,ANB减少4.88°。结论舌簧活动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错[牙合]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口腔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修复,研究组采取正畸联合修复疗法。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功能改善与美观评分、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1.05%(χ~2=14.758,P<0.01)。治疗后研究组咀嚼、吞咽、口语表达及牙齿排列整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18.42%(χ~2=8.296,P<0.01)。结论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牙齿美观情况,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错伴牙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82例错伴牙缺损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单一组给予单一口腔修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软垢指数、咀嚼效率、咬合力及治疗优良率、不良事件(牙齿移位、牙齿松动、牙列间隙)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菌斑指数(0.56±0.17)、软垢指数(0.62±0.14)低于单一组的(1.25±0.24)、(1.36±0.20),咀嚼效率(91.20±6.81)%、咬合力(55.62±4.25)kg高于单一组的(78.52±7.14)%、(45.21±4.18)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治疗优良率95.12%高于单一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4.88%低于单一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错伴牙缺损患者通过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可有效提升其咀嚼效率、咬合力,改善其口腔卫生,治疗效果显著,并能减少牙齿移位、牙齿松动、牙列间隙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第二磨牙粘托槽增加支抗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30例严重拥挤的安氏1类错位咬合畸形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利用第二磨牙粘托槽,第一、二磨牙连扎的方法增加支抗。结果全部患者治疗结束时均达到磨牙强支抗的目的,很好地解决了牙列严重拥挤问题。结论第二磨牙粘托槽增加支抗效果良好,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大的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特征患者在正畸术后的咀嚼效能和PAR指数,进而探讨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咀嚼功能改变的重要因子。方法以正畸术后5~6个月12~35岁的患者110名为研究对象,利用吸光度法测量咀嚼效能,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治疗后咀嚼效能的因素。结果咀嚼次数、覆[牙合]、错[牙合]类型都与咀嚼效能有相关性,覆[牙合]与咀嚼效能成正相关。结论解除深覆[牙合]对改善咀嚼功能,获得好的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将PAR指数和咀嚼效能结和起来看待正畸疗效会更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