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失眠患者用药咨询情况,为失眠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咨询,提高失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法 对67例失眠患者的用药咨询记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67例用药咨询记录中,年龄以46~60岁者最多,占43.28%;其次为30~45岁者,占26.87%.咨询的内容为:治疗药物及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服药方案及其他.结论 现阶段失眠患者用药咨询工作应主要从正确的诊断、合适的药品和个性化给药方案等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从而提高失眠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李田军 《河北医药》2022,(3):378-380,384
目的 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失眠药物应用情况,对比分析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抗失眠药物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依服用抗失眠药物不同分为唑吡坦组及艾司唑仑组,比较分析组间服用相应抗失眠药物治疗期间相关指标与停药后相关指标.结果 唑吡坦...  相似文献   

3.
冯静 《北方药学》2014,(6):150-151
目的:研究分析门诊老年失眠患者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接诊的240例老年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患者服药的原因、服药时间、服药的类型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老年失眠患者服药的主要原因有治疗各种失眠、缓解疼痛、消除焦虑情绪等;长期连续服用药物137例(57.08%);临床常用的催眠药为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酒石酸唑吡坦、硝西泮等;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困倦、肠道不适等。结论:门诊医生要了解老年失眠患者服用药物的原因,掌握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并给予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用电刺激小脑核顶治疗失眠对药物的依赖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电刺激小脑核顶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临床疗效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非药物依赖更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刺激小脑核顶治疗失眠能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性,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改善睡眠药物在冠心病合并失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3月所有住院期间临床诊断的冠心病、且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并有失眠的患者,按照时间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分别予以镇静催眠药物及强化冠心病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治疗72h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分别为73.63%和22.99%,P<0.05),实验组在不增加药物的情况下症状明显改善(67.03%和40.23%,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93±2.67)d和(13.26±2.13)d,P<0.05.结论:改善睡眠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失眠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失眠患者用药咨询情况,为失眠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咨询,提高失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法对67例失眠患者的用药咨询记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67例用药咨询记录中,年龄以46-60岁者最多,占43.28%;其次为30-45岁者,占26.87%。咨询的内容为:治疗药物及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服药方案及其他。结论现阶段失眠患者用药咨询工作应主要从正确的诊断、合适的药品和个性化给药方案等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从而提高失眠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株洲市民失眠情况,为防治失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49.4%的调查对象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睡眠质量下降或总睡眠时间减少等;调查对象对影响失眠因素的知晓率低;50.3%失眠人群依靠药物助眠.结论 失眠的发病率较高,而治疗多依靠药物,应重视失眠人群的睡眠健康教育及对失眠人群的关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失眠患者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现状,并分析其产生药物依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失眠患者,采用本院自拟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47份(最终纳入147例患者),分析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并筛选出产生药物依赖的患者,分析第二类精神药品产生依赖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失眠患者中,服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时长平均为(52.25±8.94)个月;药品使用比例前五名依次为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阿普唑仑、佐匹克隆。147例失眠患者中,有22例患者出现药物依赖,占14.97%。依赖组有酒精依赖史、家庭功能障碍、经历重大事件占比高于无依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酒精依赖、家庭功能障碍、经历重大事件均为失眠患者对药品产生依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失眠患者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时间偏长,多以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等药物为主,且部分患者会产生依赖,酒精依赖、家庭功能障碍、经历重大事件均为产生依赖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睡眠与节律门诊失眠患者50例实施中医药辨证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评估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均改善(P<0.01);PSQI总分减分率为(44.58±20.23)%,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的减分率均达到50%以上.中医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痊愈率为97.14%,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临床痊愈率均达50%以上.结论 中医药辨证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氟罗沙星静滴致谵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其广谱、高效、无交叉耐药、价廉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其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以失眠、头痛,头晕、烦燥多见.本文报道1例以失眠、头晕为主要特征的认知障碍患者,以加深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笔者所在医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失眠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65例有失眠症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失眠多数因环境改变和药物因素引起。干预后失眠发生率下降至52.3%,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1,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失眠是抑郁障碍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导致较重的疾病负担.针对抑郁性失眠的治疗是抑郁障碍治疗的关键,通常作为抗抑郁治疗的疗效评估指标.本文综述抑郁性失眠的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刘鑫 《黑龙江医药》2021,34(3):581-583
目的:探讨自拟养心安神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失眠患者,按交替分组法分为两组,各215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片与艾司唑仑片,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养心安神汤.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统计治疗期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16%(196/215)高于对照组72.56%(156/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睡时间、AIS评分均降低,睡眠时间均提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2.79%、对照组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安神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伴失眠患者,具有确切的效果,可延长患者睡眠时间,减短入睡时间,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转归,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走罐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采取穴位针刺结合走罐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口服治疗失眠药物的方法,药物服用12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60~69岁的老年失眠症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的方法效果较为明显.结论 针刺结合走罐的方法对失眠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用治疗失眠药物的方法.针刺结合走罐治疗失眠的方法值得进行大规模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传染病患者在住院后出现失眠问题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72例传染病患者,对其住院后产生的失眠问题相关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72例传染病患者中,由疾病因素导致失眠37例,占51.39%;药物因素导致失眠17例,占23.61%;心理因素导致失眠11例,占15.28%;环境因素导致失眠7例,占9.72%。结论传染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失眠问题较为突显,在相关的治疗护理工作中,应着重关注失眠问题,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院精神科门诊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BDZ)药物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1、2012年我院精神科门诊使用BDZ的患者243例,统计两年BDZ处方诊断及使用药物情况.结果 2011年和2012年BDZ处方诊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均以抑郁、失眠诊断为主.2011年和2012年BDZ处方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均以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及艾司唑仑为主.结论 本院处方中BDZ治疗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和抑郁,主要以中、长效BDZ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奥氮平联合阿戈美拉汀片老年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就诊的老年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取阿戈美拉汀片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剂量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徐志鹏 《健康管理》2013,(12):92-92
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失眠,但药物对失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服药期间,如果出现失眠或失眠加重,应首先考虑药物性失眠,这在中老年人中尤其多见。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可能导致失眠的药物,以便于患者正确识别药物性失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5年前后苯二氮芯卓(BZDs)类药物在GAD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对2010年141例、2005年的107例门诊GAD患者进行BZDs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回顾性调查。结果:2005年患者组BZDs类药物长期使用标准化率、使用时间、药物剂量[分别为96%、(8.9±3.6)月、(1.5±0.9)mg.d-1]高于2010年患者组[分别为84%、(7.5±4.6)月、(1.3±0.8)mg.d-1],(P<0.01);2005年患者组的BZDs药物递减率、递减成功率(分别为18%、6%)低于2010年患者组(分别为45%、24%)(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2010年患者组BZDs类药物使用时间和首诊处方包含BZDs类药物、随诊时间、首诊时伴有失眠呈正相关(P<0.01)。结论:BZDs类药物在GAD患者中仍然存在长期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医生的首诊处方类型和患者的长期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解除长期失眠患者的痛苦,利用患者的易受暗示性及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护士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运用药物的心理效应,对患者进行良好的语言暗示。使反复失眠10多年的患者解除了失眠的痛苦,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