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性,42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因病情反复,于2000年3月7日入我院。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Ⅰ、Ⅱ、aVF导联ST段向上抬高>0.1mV, I、aVL导联ST段对应下移,酷似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改变,但心电图始终无动态衍变。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室早)。X线胸片:左前肋膈角见一长条索状致密影与心脏膈面紧密相连。超声心动图: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结构、心包腔内均未见异常。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性病变。心脏电…  相似文献   

2.
第一对角支以前的左前降支冠脉急性闭塞的特征是胸前导联及I和avL导联ST段抬高。但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预后与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上出现I和avL导联ST段抬高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评价。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和/或avL导联ST段抬高是否为前壁AMI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共纳入症状发作24小时内且最终诊断为首次前壁AMI而收入CCU的388例(男286例,女102例,平均64±11[2993]岁)病人。AMI的定义是:梗死急性期中≥2个连续的前壁胸前导联(V24)上出现持续性ST段抬高≥0.2mV,对硝酸甘油或消心痛无效的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再通、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观察4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第3周时心电图ST段和T波与冠脉造影TIMI分级、核素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梗死后第3周心电图V2~V4导联ST段回复至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者冠脉再通率高于ST段抬高和T波直立者梗死面积前者小于后者,ST段在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组亦有相对好的左室功能。结论结果提示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第3周时心电图胸导联V2~V4ST段和T波能较好地预测冠状动脉再通状态、梗死面积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PTFV_1的临床意义(摘要)牟春平,吴亚力,关月,杨军作者对66例老年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探讨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V1P波终末电势(PTFV1)的临床意义。66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5.
头胸导联右胸心电图诊断急性右室梗塞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塞(依据血液动力学诊断)患者34例,比较其同部位、同时间右胸Wilson导联(V3R~V7R)和头胸导联(HV3R~HV7R)的心电图,探讨后者诊断急性右室梗塞的价值。首次记录心电图的时间为发病10(平均4±2.8)h24例(A组),超过10(平均31±16.8)h10例(B组),两组V5R~V7R、HV5R~HV7R导联病理性Q波出现率均为100%。V4R(HV4R)或V7R(HV7R)ST段抬高≥0.1mV者,A组为100%,B组Wilson导联为60%、头胸导联为100%。头胸导联ST段抬高幅度高于Wilson导联0.05~0.15mV;头胸导联不仅QRS-T波群呈现急性损伤期向充分发展期的衍变与aVF导联一致,并且ST段抬高持续的时间也与aVF导联一致,此特征有利于急性右室梗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电图预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再通、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观察4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第3时心电图ST段和T波与冠脉造影TIMI分级、核素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梗死后第3周心电图V2-V4导联ST段回复至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者冠脉再通率高于ST段抬高和T波上立者梗死面积前者小于后得,ST段在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组亦有相对好的左室功能。结论 结果提示首次急性前壁心肌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改变和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以右冠脉病变发生率最高(91.2%,31/34),左旋支病变和冠脉痉挛仅占一小部分。伴有胸前导联ST段异常者多支病变的发生率高。其中V1-V3导联呈递减性抬高者预示着合并右室梗塞,且多为右冠脉近端闭塞。而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预示着梗塞累及下后壁,应注意背部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另外本组研究还提示伴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V1和V3R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分布的关系。方法: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4例,入院时均采集标准12导联及V3R导联心电图,入院1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分布的关系。根据V1导联ST段抬高幅度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ST段抬高≥1.5mm,15例)和B组(ST段抬高<1.5mm,19例)。将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圆锥动脉分为两种类型:小圆锥支型和大圆锥支型。结果:V3R导联ST段抬高在A组和B组分别为14例(93%)和6例(32%,P<0.001),小圆锥支型者在A组和B组分别为12例(80%)和3例(15%,P<0.001),大圆锥支型者13例,均来自B组。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V1导联ST段抬高与V3R导联ST段抬高密切相关,均为小圆锥支型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V1导联无ST段抬高,表明除左前降支的间隔支供血外,心室间隔还得到大圆锥支型的血液供应而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9.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的心电图 ,可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当伴有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改变时 ,则伴有V7~ 9的ST段抬高 ,后者一般被认为系并发后壁AMI,其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现对下壁AMI伴V1~ 6 的ST段压低及V7~ 9的ST段导联抬高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 1987~ 1999年住院有V1~ 6的ST段压低的下壁AMI共 79例。男 5 3例、女 2 6例 ,年龄 40~ 78岁。均除外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厚者并未接受洋地黄治疗、行冠脉造影检查。V7~ 9的ST段抬高者选自收住本院CCU的首发下壁A…  相似文献   

10.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高度(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者约占19%。本研究评价了接受过溶栓治疗的下壁AMI患者入院时的一些简单临床、心电图参数对预测发生高度AVB的价值。方法 选自以色列25个医疗中心的13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胸痛发作6h内入院,其胸痛持续≥20min,在心电图2个以上肢体导联和Ⅱ、Ⅲ、aVF导联中ST段抬高≥01mV、T波直立。对伴有前壁AMI、左束支阻滞、室性心律、安置心室起搏器及ST段抬高导联出现T波倒置的患者予以排除。获得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糖尿病、心血管…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常合并正后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为了减少漏诊率 ,除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加作右胸导联 (V3R~V5R)及V7~V9导联。本文旨在进一步评价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时V1~V3 导联ST段改变 ,尤其是V2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合并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价值。资料和方法本文收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的首次发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2例 ,男性62例 ,女性10例 ,年龄45~66(56±10)岁。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以上病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除常规1…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 ,36岁。临床诊断 :精神分裂症。入院后患者自诉心悸、胸闷。床边心电图 (图1左 )示V1、V2 导联ST段呈弓背形抬高0.2和0.5mV ,T波倒置0.4和0.2mV ;V3 导联ST段呈上斜形抬高0.2mV ,T波直立。当日多次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相同。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ST_T改变。次日心电图 (图1右 )见V1、V2 导联的ST段仍抬高0.2和0.4mV,T波倒置较前变浅 ,均图1说明见正文为0.1mV ;V3~V5 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分别为0.25、0.2及0.1mV。心肌酶学检查及超声心动描…  相似文献   

13.
Brugada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33岁。因心悸、昏厥 3h ,于 2 0 0 0年 8月 7日入院。苏醒后无任何不适。急查心电图 (图 1 ) :V1 、V2 、V1 上一肋 (V1 ′)导联上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貌似QRS波终末宽大的R波 ,似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V1 ′较V1 明显 ;T波在V1 ~V2导联上倒置 ,相邻导联V3 的ST段抬高。入院 1W经营养心肌的能量合剂治疗后于 8月 1 4日复查心电图 :ST段在V2 导联的抬高由弓背向上转为向下 ,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心电图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讨论 关于Brugada综合征 ,诊断要点如下 :①发生心源性昏厥 ;②V1 ~V…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81~1984年收治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111例,现作一综合性回顾分析。本组111例病人的心电图,取住院期间变化最显著的一份作为ST段测量,按Niel-son标准,即下壁心肌梗塞ST段抬高≥2.0毫米,前壁心肌梗塞ST段抬高≥5.0毫米,作为ST段抬高组。在此标准以下者为非抬高组。按Morris测定法,检出住院期内,凡一次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毫米·秒为异常。发病时心电图呈  相似文献   

15.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下壁导联心电图ST段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ECG胸前导联ST段抬高伴下壁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人于发病后4周左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33例前降支单支血管病狭窄达90%-100%组,77.8%出现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狭窄70%89%组仅23.1%出现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两组间在统计学差异有极显著性。(2)60  相似文献   

16.
急性右室梗死 (ARVI)的发生率约占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 7.7%~ 2 3 .0 %。随着对ARVI的不断研究 ,对常规心电图与监护诊断ARVI有了许多新的认识。1 常规 12导联对ARVI的诊断1.1 Ⅲ导联ST段抬高 >Ⅱ导联ST段抬高在下壁AMI合并ARVI时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 >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 ,即STⅢ Ⅱ >1可做为ARVI的诊断依据。Ⅱ导联ST段抬高≥ 1mm伴STⅢ Ⅱ >1时 ,诊断ARVI的敏感性、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63 %、85 %、91%和 94% ,Ⅲ导联ST段抬高≥ 1mm ,伴STⅢ Ⅱ >1时 ,…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43岁 ,因“突发胸前区压榨性疼痛 1 5h”于2 0 0 2年 2月 2 7日凌晨 2 :30入院。体表心电图显示 :V2 ~V5ST段抬高 0 2~ 0 4mV ,Ⅱ ,Ⅲ ,aVF可见q波 ,ST段未抬高。入院诊断考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可疑下壁心肌梗死 ,KillipⅠ级。于 3:10am给予尿激酶 15 0× 10 4单位静脉溶栓治疗 ,同时辅以硝酸甘油、法安明、泡腾型乙酰水杨酸水溶片、舒降之、倍他洛克及钾镁合剂治疗。溶栓后 2h内胸痛无缓解 ,V2 ~V5ST段无下降 ,原来ST段未抬高的V6 导联也出现ST弓背向上抬高约 0 4mV ,未出现再灌注…  相似文献   

18.
右室缺血的心电图特征是右侧胸前导联,特别是V_4R导联的ST段抬高。晚近,作者们观察到一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缺血患者,其胸前导联ST段降低与下壁ST段抬高的比值较未合并右室缺血者为轻。因此,作者们对STv_2压低与STaVF抬高的比值,在早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缺血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方法: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男5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士12岁(27-80岁)。急性心肌梗塞按以下诊断标准:(1)胸痛持续在3小时以上;(2)二个以上的下壁导联有肯定的ST段抬高;(3)含服硝酸甘油对缓解胸痛及ST段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的伪性改善为一罕见的心电现象 ,现将我院所遇到的 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 ,63岁。于 2 0 0 0年 8月 2 5日买粮时突感持续性胸痛 ,心慌伴面色苍白 ,大汗。即来医院诊治。急诊室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Ⅰ、aVL、V1 、V3 、V5导联ST段斜型上升 ,相应导联T波振幅增高 ,结合临床诊断为 :高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即收住院。入院后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2h后 ,患者自觉胸闷好转 ,无心慌 ,复查心电图Ⅰ、aVL、V1 、V3 、V5导联斜型抬高的ST段恢复接近等电位线 ,T波振幅也较前明显降低。追踪观察 …  相似文献   

20.
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的患者,常伴有侧壁I、aVL导联Q波的出现。本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侧壁Q波的发生率及其意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64例均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2-81(平均69.97±12.09)岁。临床和心电图均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塞后3-5天记录12导联的心电图。根据I、aVL导联是否有侧壁Q波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