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7,(12):1087-1089
目的通过CBCT测量研究,探讨成人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19岁到26岁之间安氏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通过CBCT测量分析,比较两种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相对于安氏Ⅱ类患者,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颅底角(NSBa)显著减小,前颅底长(S-N)、后颅底长(S-Ba)及全颅底长(N-Ba)变化无统计学差异。SNA角与前颅底长、后颅底长及全颅底长呈正相关。SNB与颅底角呈显著正相关,与前颅底长、后颅底长及全颅底长呈显著正相关。ANB与颅底角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成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与颅底形态有关,颅底角对颅面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结构特征。方法:53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测量8项X线头影测量线距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有效下颌长度减小、上切牙突距增加、上颌突度减小、有效上颌长度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领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上下颌长度差减小及下面高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颌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性别表现出不同的颅颌结构改变特征,下颌骨长度减小,上颌位置后缩,上切牙唇倾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是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上下颌骨长度差减小及下颌顺时针旋转是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辜岷 《广东牙病防治》2009,17(12):571-573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与非手术边缘病例的颅面特征,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完成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单纯正畸组13例,手术治疗组12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治疗前的X线头影测量值。结果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2组下颌骨前颅底长度比Go-Me/S-N(P=0.026)、上下颌切牙的交角U1-L1(P=0.030)、Holdaway角(P=0.02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判别分析后仅有Holdaway角能对2组进行预测区分,区分值为12°,总判别准确率为72%。结论制定骨性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治疗计划时,下颌骨前颅底长度比、上下颌切牙的交角以及软组织的凹陷度是要重点分析的颅面结构项目,小于12°的Holdaway角可以作为需手术改善软组织侧貌的初步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型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形态。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低角型及高角型患者,每组20例,对其许氏位片上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的前斜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在Ⅲ类骨面型的低角型患者离前颅底最远,偏向后方,关节凹的位置最低,关节凹的前斜面较陡峭。在Ⅲ类骨面型的高角型中离前颅底最近,偏向前方,关节凹的位置最高,关节凹的前斜面较平滑。结论: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形态变化与下颌骨生长方向有关。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变化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儿童骨性Ⅲ类错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Ⅲ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 ,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 ,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 ,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 ,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 ,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一、颅底形态的异常通常认为颅底结构决定髁状突的位置 ,而髁状突的生长方向影响下颌生长旋转。颅底影响下颌骨旋转的机制为 :颅基角小时 ,髁状突靠下和前 ,使下颌前移并发生前旋 ,反之则后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牙合患者56例,年龄10~15岁,包括安氏Ⅰ类组17例;安氏Ⅱ类组20例,安氏Ⅲ类组19例。对三种牙合型进行颅底指标的测量分析,对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从安氏Ⅱ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后颅底长度依次缩短并有统计学差异;颅中基底角依次减小并有统计学差异;颅前基底角和后颅底平面角依次增大并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的前颅底长度SN减小,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SN长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不同矢状向错牙合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后颅底平面角和SO-Ar距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矢状向错牙合颅底结构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说明颅底的生长部分参与了错的形成;后颅底和蝶筛点对矢状向错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类错颅底与颌面部形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 5 7例 12~ 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 ,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 ,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 ,描画在硫酸纸上 ,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Ⅰ类 ,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 ;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 ;颅底长 ,Ⅱ类与Ⅰ类无明显差别 ,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 ,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 ,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57例12~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描画在硫酸纸上,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Ⅰ类,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颅底长,Ⅱ类与Ⅰ类无明显差别,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 合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推介一种新的准确评价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的头影测量方法:β角.方法β角由A点、B点、髁状突中点三个骨性标志点构成,测量值反应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的不调;样本选取137名患者,按照3项标准分三组,分别反应三种错(牙合)类型,并计算均数和标准差.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β值为36.42°±3.33,安氏Ⅱ类错(牙合)的β值为26.88°±6.81,安氏Ⅲ类错(牙合)的β值为45.36°±3.68;各组β值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β角能反应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β值在33°-39°之间为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安氏Ⅱ类错(牙合)β角较锐,安氏ⅢⅡ类错(牙合)患者的β角较钝.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牙期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乳牙期骨性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各20例,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种骨面型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骨性Ⅱ、Ⅲ类错(牙合)患者全颅底长及后颅底倾角减小且有显著差异,后颅底长、前颅底长及颅底角减小,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SNA角与前颅底长(S-N)、后颅底长(S-Ba)及全颅底长(N-Ba)呈显著正相关:SNB与侧颅底长(S-Ar,N-Ar)、全颅底长(N-Ba)及颅底角(NSAr,NSBa)呈显著负相关,与后颅底倾角(SBa-FH)显著正相关。结论:乳牙期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与颅底形态有关,后颅底对颅面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口腔正畸学     
骨性二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矢状结构病因机制分析;一种用于正中关系不调安氏Ⅲ类患者的头影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上颌埋伏并与侧切牙易位的尖牙的正畸矫治;快速扩弓后上颌牙列位置三维改变的螺旋CT测量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下切牙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改变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患者36例,正常生长发育期儿童3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及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正常组相比口咽腔气道段(U-MPW,PAS)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舌骨位置明显偏低偏后(P<0.0001).结论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口咽腔气道段结构性狭窄,舌骨后下移位,为儿童期预防和治疗上气道结构性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测量分析,探讨牙冠宽度与安氏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并计算Bohon指数,测量结果采用Dunean’s检验。结果:382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前牙比、全牙比、后牙比均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安氏Ⅰ、Ⅱ1、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与正常[牙合]人群基本一致,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则与正常[牙合]人群间存在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颌间牙量关系不调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的颅底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和Ⅱ1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Ⅱ1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颅底形态变化。结果:Ⅱ1错牙合3种骨面型均表现为颅基底角(Ba-SE-FMS)增大,高角组尤其表现在颅前基底角(FMS-SE-PM)增大,均角组、低角组颅中基底角(Ba-SE-PM)增加更为明显。Ⅱ1错牙合颅底的有效垂直高度从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依次减小。结论:颅基底角可能更准确反映颅底的曲度,体现Ⅱ1错牙合不同骨面型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上气道改变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 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患者 36例 ,正常生长发育期儿童 3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及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正常组相比口咽腔气道段 (U -MPW ,PAS)明显小于正常组 (P <0 .0 5 ) ;舌骨位置明显偏低偏后 (P <0 .0 0 0 1)。结论 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口咽腔气道段结构性狭窄 ,舌骨后下移位 ,为儿童期预防和治疗上气道结构性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 ,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 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 ,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ANB角、1-SN角、MP -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 ,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 ,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