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肺癌完全切除术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4年11月间34例行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肺癌完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胸腔镜观察孔取腋中线后侧第8肋间,切口约1-2cm,根据肿瘤定位操作孔位置于第3至5肋间取腋前线至腋中线间,切口长约2cm-4cm,经单一操作孔完成肺癌完全切除术,其中19例术前已有病理学诊断,直接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13例术中先行肿块切除,冰冻为恶性,再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其中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转常规开胸;33例行单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其中: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11例,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9例,1例行右肺中下叶双肺叶切除。全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9.1±54.2)min;平均术中失血(255.2±94.7)ml;术中清扫淋巴结5-17枚;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平均(2.1±1.2)d;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平均(258.8±193.7)ml;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3.1±9.1)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7.8±3.93)d;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有:肺不张2例、心律失常3例、肺部感染1例,乳糜胸1例;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癌完全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以作为早中期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根水  刘建  陈剑  杜少鸣 《安徽医药》2020,41(8):917-919
目的 观察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6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SP-VATS),对照组采用多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术后炎症指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0.23±16.82)min、术中出血量为(72.00±16.48)mL、术后总引流量为(323.40±34.69)mL、住院时间为(13.93±2.42)d、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为(3.20±0.92)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VATS治疗纵隔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及引流量少、疼痛恢复快等优势,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单操作孔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共施行23例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取腋中线第6或7肋间切口约1.5 cm作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3或4肋间3~4 cm切口作为主操作孔。所有手术均通过主操作孔在胸腔镜下完成。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95.3±22.7(45~1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8.5±27.9(20~110)mL,术后胸引管平均引流量124.6±88.3(110~320)mL,术后胸引管平均保留时间3.5±1.6(2~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2.2(6~11)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3例,中转开胸率13.0%。术后随访2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无复发或因肿瘤导致死亡的患者,失访1例(4.3%)。结论对于直径≤5.0 cm的纵隔肿瘤,单操作孔全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安全可靠,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的200例早期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5组(A、B、C、D、E组),每组40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引流管拔出时间.结果 5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引流管拔出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手术时间A组(210±11)min、B组(169 ± 11)min、C组(163±8)min、D组(174 ±8)min、E组(15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住院时间A组(12.5 ±0.6)d、B组(9.5±0.4)d、C组(10.1±0.4)d、D组(10.4±0.4)d、E组(9.6±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是40例.  相似文献   

5.
汪强  庞奇  宋超  李志强 《安徽医药》2019,40(8):930-933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太和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手术组(36例)和标准开胸手术组(32例),胸腔镜手术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标准开胸手术组采用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胸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手术组[(126.73±192.69)mL比(301.30±380.66)mL],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胸手术组[(10.89±4.01)d比(14.06±6.61)d],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短于开胸手术组[(5.17±2.41)d比(6.75±3.7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腔镜手术组肺部感染发生率(8.3%)低于开胸手术组(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较传统开胸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等。  相似文献   

6.
熊焱正  刘建  陈剑  詹必成  刘永志  王啸 《安徽医药》2017,21(6):1054-1057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肺部疾病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69例病人,病种包括肺癌、自发性气胸、肺隔离症、支气管扩张等8种疾病.行肺叶切除29例,肺局部切除40例.结果 肺叶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70±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5±145) mL,术后平均留置胸管时间(3.7±2.1)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3±3.1) d,术中1例被迫中转开胸,术后8例合并胸腔积液需再次处理.局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64±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8±23) mL,术后平均留置胸管时间(3.0±1.9)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7±1.8) d,术后1例出现持续性漏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全组无其他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12月均恢复良好,气胸病人无复发.结论 单孔胸腔镜在治疗肺部疾病中安全可行,是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近期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26例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胸腔镜组)的围手术期情况,并按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等匹配条件从同期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手术中抽取21例(开胸组)作为参照,并对两组肿瘤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胸腔镜组手术时间略少于开胸组,两组术中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中麻醉时间平均(4.31±1.19)h,术中出血量平均(65.38±57.71) ml,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2.42±0.70)d,术后镇痛时间平均(2.58±0.95)d,术后拔管时间平均(4.04±3.75)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58±5.78)d及总住院费用平均(2.69±0.89)万元,1例术后并发乳糜胸,1例合并肺部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 纵隔肿瘤如果适合在胸腔镜下进行手术切除,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具备视野暴露充分、安全可靠、出血量少、创伤小、疼痛小、生理干扰小、并发症少、住院期短、恢复快、切口微小、美容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辅助电视胸腔镜(H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1例食管癌患者手术通过上腹正中切口游离胃,应用胸腔镜技术,结合单手经膈肌切口径路进入右胸腔辅助操作,游离胸段食管,清扫纵隔淋巴结,均在右胸内完成胃食管胸内吻合术,其中胸顶吻合7例,奇静脉弓下吻合14例。结果手术和术后康复均顺利,无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胸部手术时间平均(38&#177;6)min,胸部失血(85&#177;10)ml,术后第1d引流量(210&#177;50)ml;清扫食管旁淋巴结(3.5&#177;1.2)枚,清扫纵隔淋巴结(6.1&#177;2.5)枚。结论HVATS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能够达到常规开胸手术相同的切除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高涛涛  陶毅  朱胜  王鸿  随志辉 《安徽医药》2018,39(4):462-464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行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16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等指标,分析疗效并总结经验。结果 16例患者均采用单孔VATS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并康复出院。手术时间(197.8±51.5)min,术中出血量(48.1±70.9)mL,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3.1±1.5)分,术后胸引管留置(2.4±1.0)d,微胸引管留置(6.5±2.5)d,术后住院(7.3±2.4)d,淋巴结切除(12.1±4.6)枚,纵隔淋巴结切除(8.1±3.6)枚,纵隔淋巴结切除(4.7±1.1)站。结论 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早期NSCLC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卢晨  张仁泉  于在诚  葛威  康宁宁  汤挺 《安徽医药》2016,37(11):1397-1400
目的 探讨单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单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的29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例中转多孔胸腔镜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45~240 min,平均(52.69±51.91)min。术中出血10~100 mL,平均(40.17±21.98)mL。术后ICU观察时间0~1 d,平均0.5 d。术后胸腔总引流量25~2 125 mL,平均(804.14±546.39)mL。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2~8 d,平均4.7 d。术后住院天数3~16 d,平均6.3 d。24例肺癌病例共清扫218枚淋巴结,平均9枚/例。5例查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0.83%(5/24)。术后病理分期:0期2例,I期15例,II期5例,IIIA期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时间1~11个月,其中因各种原因失访2例,随访率93.1%,所有随访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其中1例肝转移,1例对侧肺转移,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单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安全的,更具微创优势,近期疗效满意,对部分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良性肺部肿瘤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胸外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救治的胸外伤患者65例行胸腔镜修复手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电视胸腔镜内探查、胸腔内止血、肺裂口修补术、凝固性血胸清除术等。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进行腹腔镜手术,术中未出现死亡病例,其中3例由于肺大血管损伤而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78.6±24.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4.5±10.6)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量(146.8±31.4)ml,平均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1.6 d,术后随访12个月,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是胸外伤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手段,其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下2孔与3孔行先天性肺大疱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先天性肺大疱患者38例,均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先天性肺大疱切除术,根据胸腔镜操作孔数分为两组,观察组19例采用2孔操作,对照组19例采用3孔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拔胸管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应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拔胸管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镇痛药应用率分别为(46.89±9.11)min、(3.9±0.8)d、(7.3±1.3)d、21.1%,对照组分别为(66.05±12.09)min、(4.3±0.9)d、(7.3±1.5)d、52.6%,两组手术时间、镇痛药应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6,χ^2=4.071,均P<0.05);38例均治愈出院,随访3~24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电视胸腔下行先天性肺大疱切除术2孔较3孔更加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镇痛药应用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外伤后血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开展的VATS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外伤性血胸各28例,比较临床病理生理参数。结果与开胸组相比,VATS组手术时间短(50.5±22.5)minvs(118.6±45.4)min,术中出血少(130.5±15.2)mlvs(202.8±55.8)ml,术后止痛药应用时间短(3.2±0.6)dvs(5.6±1.2)d,术后胸管放置时间短(2.4±0.8dvs3.2±0.9d),术后引流量少(178.2±35.8)mlvs(255.6±62.5)ml,术后住院时间短(11.8±2.2dvs17.6±8.2d)。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胸内积血、脓胸及纤维胸等。结论合理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血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大部分血胸开胸手术可由胸腔镜手术完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自发性气胸两种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探讨选择胸腔闭式引流术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03—01-2006—12收治的自发性气胸病人,依临床随机分组分为胸腔闭式引流组(TCDS组)167例和胸腔镜小切口组(VATS组)189例,分别采取胸腔闭式引流和胸腔镜小切口手术治疗,并且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气胸术后复发率。结果:TCDS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21.56%),肺不张(16.17%)和气胸复发率(32.34%)均高于VATS组的4.23%,2.65%和0.53%。结论:TCDS组虽然手术便捷,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气胸复发率均明显高于VATS组,建议对年轻的初发肺大泡病例和两次以上复发病例直接行VATS手术治疗,对年老心肺功能较差的病例可考虑行TCDS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404例早期肺癌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操作孔组(203例)和开胸组(201例),单操作孔组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开胸组采用常规开放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胸引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单操作孔组清扫淋巴结数及淋巴结转移例数与开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操作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组[(119±50)ml比(166±78)m1],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胸组[(4.9±2.2)d比(5.5±2.7)d,(10.1±2.6)d比(12.9±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组[7.4%(15/203)比13.9%(28/20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而其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三孔法电视胸腔镜(VATS)技术治疗原发性气胸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采用三孔法VATS技术行手术治疗的276例原发性气胸患者资料,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手术时间(41.7 ±2.1)min;均为微量出血;中转辅助小切口手术5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拔管时间(6.7±1.2)d;术后轻度漏气27例,中度漏气9例,无重度漏气;术后继发肺不张7例,肺部感染2例,复张性肺水肿1例;术后随访(10.2±1.7)个月,复发7例,再次手术1例.结论 三孔法VATS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原发性气胸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肺部结节病灶的诊治价值。方法对102例有肺部结节病灶的患者,运用电视胸腔镜行结节所在肺组织的楔形切除,术中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 102例患者中良性病变83例,其中炎性假瘤36例,结核瘤26例,肺囊肿2例,错构瘤12例,肺曲菌病4例,肺隐球菌病3例;19例为肺癌,其中细支气管肺泡癌8例,鳞癌6例,腺癌3例,转移性肿瘤2例。83例良性病变均行VATS单纯肺楔形切除,16例肺癌行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3例肺癌患者因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行VATS下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VATS作为一种新手段,在肺部结节的诊治方面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功能,且具有确诊率高,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