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像素移位技术在脑血管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行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常规自动重建三维DSA图像和通过像素移位技术进行处理后生成的三维DSA图像,并由3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齄(优质、可接受、差)和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常规自动重建的优质图像31例,差质图像18例,发现微小动脉瘤5枚;而应用像素移位技术重建后得到优质图像52例,差质图像7例,发现微小动脉瘤14枚,两种方法生成的图像质量和发现微小动脉瘤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像素移位技术,重建三维图像能使脑哪管三维DSA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评价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旋转DSA显示病变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5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结构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的显示高于常规DSA,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血管造影CT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CT及容积呈现技术(VRT)等三维重组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病房及宁波市第一医院DSA室的肝脏肿瘤患者43例,共69个病灶.其中34例均行CTA及常规DSA造影,9例行常规CT增强及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组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供血血管.结果 本研究69个病灶血管造影CT均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以CTA为基础的CT三维重组图像显示更佳;VRT重组图像与DSA图像有非常好的符合率.结论 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T三维重组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T重组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HAE的远期疗效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CT及容积呈现技术(VRT)等三维重组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病房及宁波市第一医院DSA室的肝脏肿瘤患者43例,共69个病灶.其中34例均行CTA及常规DSA造影,9例行常规CT增强及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组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供血血管.结果 本研究69个病灶血管造影CT均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以CTA为基础的CT三维重组图像显示更佳;VRT重组图像与DSA图像有非常好的符合率.结论 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T三维重组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T重组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HAE的远期疗效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CT及容积呈现技术(VRT)等三维重组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病房及宁波市第一医院DSA室的肝脏肿瘤患者43例,共69个病灶.其中34例均行CTA及常规DSA造影,9例行常规CT增强及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组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供血血管.结果 本研究69个病灶血管造影CT均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以CTA为基础的CT三维重组图像显示更佳;VRT重组图像与DSA图像有非常好的符合率.结论 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T三维重组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T重组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HAE的远期疗效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6.
DSA在肝动脉造影中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动脉造影中影响DSA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探讨DSA在肝动脉造影的价值及效果。方法:选择36例肝肿瘤患者,Seldinger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RH造影导管行肝动脉造影。结果:36例患者的192幅图像中,甲级片178幅,占92.7%;乙级片9幅,占5.3%;丙级片5幅,占2%。结论:选择性应用图像后处理功能处理乙丙级片,图像均有好转并能达到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4D DSA成像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梅  王斌 《医疗卫生装备》2011,32(3):68-68,70
目的:评价320排CT在脑血管4D DSA成像技术的初步应用。方法:应用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对临床32例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并对图像结果进行评价,与常规脑血管DSA造影(使用造影剂剂量24~36mL,检查时间10~20min)对比。结果:32例患者均一次成像获得满意效果,无阶段伪影,平均射线剂量ED为(5.46±0.63)mSv,低于文献报道常规DSA脑血管造影诊断剂量ED(10.01±6.85)mSv。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4DDSA成像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缩短,320排冠状动脉成像的剂量远远低于常规脑血管DSA造影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onata 1.5T MR扫描仪的T_1WI、T_2WI及SWI等序列对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为参照标准,将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共41个病灶,包括海绵状血管瘤19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静脉畸形6例.SWI图像对脑血管畸形病灶的显示与DSA或手术所见相一致.结论 SWI对脑血管畸形病灶显示清晰、准确.结合其他MR序列可以应用于临床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李豪 《医疗装备》2023,(1):30-33
目的 分析肝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 200例肝癌患者的肝动脉DSA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及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 200例肝癌肝动脉DSA图像中,成像质量优级978例,占81.50%;成像质量良级147例,占12.25%;成像质量差级75例,占6.25%;整体优良率为93.75%。结论 患者的配合度、医务人员的专业度是影响肝动脉DSA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成像技术的设置、造影剂参数的调整、图像后处理等,对肝动脉DSA图像进行质量控制,能保证临床诊疗的准确性,体现肝动脉血管造影术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旋转DSA应用技术,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122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常规正侧位和旋转DSA造影检查,其中可疑动脉83例,动静脉畸形16例,脑动脉狭窄23例。结果:脑动脉瘤通过一次旋转DSA检查96%以上病例在脑血管造影中应用的优缺点。可清晰显示瘤颈、狭窄及畸形情况。结论: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在DSA颅内动脉瘤瘤颈显示中的价值。方法:应用INNOVA3100大型数字化血管机,对34例(男20,女14)患者进行DSA采集并3D血管重建,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再行DSA采集。结果:常规DSA采集满意8例,不满意18例,无效8例,即有效8例,无效26例。使用旋转DSA采集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再行DSA采集,满意31例,无效3例(由于动脉瘤过大,3D重建后无法显示瘤颈)。结论: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再行DSA采集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颈,较常规DSA采集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步进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较常规分段DSA的优势。方法将98例需行下肢静脉造影的患肢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9例行步进式DSA,对照组49例行常规分段DSA,并对两组造影影像质量、对比剂的平均用量、平均辐射剂量和平均检查时间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对比剂使用总量较对照组下降33.33%,并且研究组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清楚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44%和67.34%,研究组均术出现因对比剂滞留而出现伪影;研究组平均辐射剂培较对照组下降54.91%,平均检查时间较对照组下降了65.45%。结论下肢静脉步进DSA较常规分段DSA在对比剂用最,检查时间,辐射剂量和髂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显示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行DSA诊断和介入手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别比较DSA、CTA及MRA对颈部血管的诊断情况。结果: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5)。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MR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患者术后颈部血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1),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患者均无颈部血管狭窄的发生,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心肌梗死1例,发生新的梗死灶4例,死亡1例。结论: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CTA及MRA检查,对术前诊断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且经介入手术治疗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颈部血管狭窄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旋转DSA在临床上的技术应用和优点。方法:35例脑血管和肝动脉造影患者行普通DSA,其中24例患者行旋转DSA检查。结果:普通DSA,脑血管造影只能在正侧位上观察到部分病变,通过旋转DSA和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结构及周围解剖;对于肝脏肿瘤的肝动脉造影可清楚的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是普通DSA无法做到的。结论:旋转DSA技术对脑血供及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可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应用表面遮盖、最大密度投影等重建技术,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得到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4例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3D—CTA可以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将3D—CTA与DSA检查测量的瘤体及瘤颈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治疗23例,介入栓塞治疗7例。结论 16排螺旋3D—CTA图像质量高,可作为SAH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DSA可作为必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及3D-DSA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常规DSA能确诊12例,3例可疑动脉瘤,常规DSA中只有7例能清楚显示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所有病例中3D-DSA均匀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特别对3例可疑小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结论: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显示佳,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在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下肢静脉疾病的18例患者进行直接法静脉造影,所采集数据导入东芝Vtre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均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重建,得出CT诊断,并与DSA下肢静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结果对比。结果所有患者靶血管显示良好,1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下肢静脉曲张12例,深静脉狭窄5例,侧枝循环3例。MSCTV诊断结果均与DSA造影基本相符。结论 16排CT直接法静脉造影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与有创的DSA造影结果符合率极高,在下肢静脉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DSA下肢动脉跟踪造影图像拼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怀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跟踪造影术,经工作站Paste软件后处理,拼接成下肢动脉全程图像,观察血管的显影情况。结果:本方法一次注射造影剂可显示一侧下肢动脉的全程图像。22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狭窄、闭塞或假性动脉瘤等病变。结论:图像拼接技术能够更直接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较传统DSA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能量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30例经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双能量脑动脉CTA影像学特点,比较双能量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性.结果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较好地显示脑动脉瘤的直接征象,对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征象显示优于常规脑动脉CTA扫描.对瘤体及瘤颈的测量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脑动脉CTA辐射剂量为19.1~25.4(21.7±0.5) mSv.结论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