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的重要伴发症,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发病率可高达70%[1].典型临床表现是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使患侧上肢的残障不可逆转,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西医学对此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常用交感神经阻滞及切除术、封闭及各种物理和康复疗法,效果不甚理想.而采用隔姜泥重灸法可以通过艾火的灸烤将生姜的药效直接透入穴位深层,有效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营养障碍,调和气血,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肿胀及关节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患病肢体功能和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人类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近年来,尽管中风死亡率得到明显控制,但中风后遗症的存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肩手综合征在中风患者中的发病率占12.5%-70.0%,常在中风后约1~3个月内发生,最早在发病后的第3天出现。其典型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部水肿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上升,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使患侧上肢的残障不可逆转,从而影响患者自理能力,降低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立舒洗剂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燕梅 《中医正骨》2002,14(9):33-33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其发病率高达12.5%~70.0%[1].它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上肢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自1998~2002年,作者采用立舒洗剂为主治疗肩手综合征48例,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循经远端选穴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疼痛、患侧手肿胀及上肢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患侧上肢、肩及手疼痛、水肿、运动障碍等,多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发生率12~74%,是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2005年2月以来,以针灸、推拿为主要康复手段对89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受限等。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也可使其残存功能或恢复的功能再次丧失。近年来,综合治疗SHS取得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SHS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交感神经作用、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  相似文献   

7.
张鸿萍 《中医药研究》2010,(9):1062-106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连续2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不限制健手的使用。采用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后,CIMT组与对照组间CTEF、BI检查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手复康散熏蒸外洗配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5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现代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肩手复康散熏蒸外洗患肢,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肿胀、麻木评分、上肢功能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4天,VAS评分、上肢肿胀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第28天,患者肢体疼痛、肿胀及麻木情况均得到有效缓解,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结论肩手复康散熏蒸外洗患肢能有效缓解肢体疼痛、肿胀及麻木症状,同时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有利于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隔附子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多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表现为同侧手的疼痛、肿胀,手指呈伸展位,屈指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对肩手综合征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不仅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模式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肿胀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Rowe法对患者患侧上肢肘后正中静脉血管内径、血管壁厚度、血流速度、肩关节的疼痛和肩关节运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患侧上肢肘后正中静脉血管内径显著缩小,血液回流速度显著提升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厚度则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肩关节疼痛和活动范围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模式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能更好地减轻患侧上肢疼痛和水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患中风后1~3个月发生,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不可逆转。笔者从2001年至今共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3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1]。常发生在中风病后1~3个月内,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患侧肩手疼痛,上肢水肿,活动受限。后期可导致患侧肌肉挛缩,关节变形,手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成为学者及临床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获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参照指南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治疗组予以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8天后疼痛、患肢手肿胀、上肢运动功能及疾病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调神通络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通过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指标判断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后患者上肢功能运动及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Ⅰ期患者的有效率(90.0%)明显高于Ⅱ期患者的有效率(70.0%)。结论:调神通络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早期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侧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予以针刺健侧手少阳三焦经的巨刺法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95.56%。结论:巨刺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上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侧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5例确诊患者予以针刺健侧手少阳三焦经穴,以巨刺法治疗。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结果:共治疗45例,其中临床治愈25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56%。结论:巨刺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肩痛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发生在卒中后各个时期[1],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肩部剧烈疼痛,严重时可有静息时自发性疼痛,不但影响上肢功能康复,严重者可加重上肢肩关节功能障碍,延长治疗时间,部分患者甚至因不能耐受疼痛而拒绝接受功能训练,导致上肢残障不可逆转[2]。笔者采用针灸、中药熏蒸、超短波及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卒中  相似文献   

18.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恢复期的患者突然出现患手肿、疼痛(也可以出现患肩疼痛),手的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后第3天发生,迟至6个月后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儿童脑瘫——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儿童脑瘫-偏瘫患者34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偏瘫康复治疗以及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偏瘫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上肢功能级别均有所提高。并且治疗组忠儿治疗后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手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儿童脑瘫-偏瘫的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肩手综合征(SHS),属于一类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其和卒中存在密切的关系~([1]),主要的病症为患侧手部和肩部疼痛,浮肿等,同侧的上肢运动也受到一定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上肢运动障碍~([2])。在没有有效治疗情况下,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很容易受到影响,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