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向线性控制超声能量和负压的技术对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效果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应用双向线性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对不同核硬度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和单向线性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比较,分析两组超声相对能量复合参数、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角膜水肿程度。结果Ⅲ级核和Ⅳ级核的超声相对能量复合参数,双向组低于单向组(P〈0.05),而Ⅰ~Ⅱ级核者,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双向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均低于单向组(P〈0.05)。结论双向线性超声乳化技术可以在任何负压下应用超声能量,对于较硬核白内障是一项高效、安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特点。方法将各级核硬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70眼)随机均等分为两组,分别行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常规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的术中平均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能量复合参数、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效果。结果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处理各级核硬度白内障所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术式(P<0.01);对于中等核硬度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和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值皆显著低于常规术式组(P<0.01)。常规术式组中有2例发生切口灼伤,而双手微切口组未观察到此并发症。双手微切口组和常规术式组术后第1d裸眼视力不低于0.5者分别为63眼(74.12%)和52眼(61.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超声能量应用效率较高,手术安全,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Li Z  He S  Wang F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85-187
目的探讨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对减少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对不同硬度晶状体核白内障118只眼,分别采用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和乳化分核两种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记录手术中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对手术中的相对能量复合参数(relative energe complexparameter,RECP)和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术中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和平均超声乳化时间随晶状体核硬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467,P<0.01);平均相对超声功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874,P>0.05);术中平均RECP值与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r=0.97,P<0.01)。结论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对减少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RECP可作为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安全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向线性能量和负压控制及不旋转核技术在晶状体悬韧带脆弱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0例(233只眼)悬韧带脆弱的白内障患者,应用双向线性能量和负压控制系统的高负压低能量技术结合不旋转核超声乳化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中能量和相对能量复合参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早期(1周内)和晚期(9~26个月)的矫正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术前即存在轻度晶状体脱位(悬韧带断离范围小于1/4圆周)的15只眼中3只眼术中发生悬韧带断离范围轻度扩大(扩大范围小于1/8圆周);其它手术前未发现晶状体脱位的218只眼中2只眼术中发生局限性(小于1/8圆周)悬韧带断离。术后早期角膜一过性轻度水肿35只眼,15.2%;前房少量出血5只眼,2.1%;轻微虹膜炎45只眼,19.3%;瞳孔欠圆16只眼,6.9%。术后晚期前囊膜混浊122只眼,52.4%;前囊口收缩综合症5只眼,2.1%;后囊膜混浊76只眼,32.6%;人工晶体移位13只眼,5.6%;视网膜脱离3只眼,1.3%。结论利用双向线性能量和负压控制系统的高负压低能量技术结合不旋转核超声乳化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晶状体悬韧带的旋转力和牵拉力,同时还降低了超声能量对悬韧带的冲击力,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悬韧带的离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颞侧角膜缘直线形切口、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硬性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和优点。方法 对96例(10 5只眼)白内障在颞侧角膜缘处作一3.2 m m×2 .0 mm大小的隧道切口,行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超声乳化术,扩大切口至5 .5 mm,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记录手术平均超声能量和时间。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结果 平均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与晶状体核硬度和角膜水肿成正相关。术后1周、1、6个月的视力≥0 .5者分别为76只眼(72 .4 % )、92只眼(87.6 % )和93只眼(88.6 % )。只有1只眼术中发生后囊破裂。术后1~7天角膜轻中度水肿2 2只眼,并迅速吸收。后囊混浊11只眼。结论 角膜缘切口、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白星ICE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星增加控制与效率(ICE)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92眼)白内障患者分为白星组和ICE白星组,分别采用白星技术及白星ICE技术能量释放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所用的超声能量、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检查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白星ICE组晶状体核硬度Ⅲ级以上患者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实际超声能量均明显低于白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星ICE组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11.4%±4.9%明显低于白星组14.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星ICE技术能量模式可使核硬度Ⅲ级以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总超声能量降低,从而减轻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首雁  张泳 《眼科研究》2001,19(4):350-352
目的探讨一种新挤切碎核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方法对Ⅳ级核、V级核老年性白内障298眼采用挤切碎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果术后第3,10天和1月视力≥0.5,分别为108眼(61.8%)、166眼(94.8%)、170眼(97.1%).超声乳化平均有效时间(32±8)s.手术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结论采用新型碎核刀的挤切碎核技术,高负压、低能量超声乳化对于硬核性白内障安全、快捷.  相似文献   

8.
双线性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应用双线性技术能否有效减少平均能量及时间,从而减少角膜并发症。方法使用Millenium型超声乳化仪,应用双线性技术,术中随时调整负压,对260例(365眼)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摘除术。结果术中平均超声能量研究组为11%±6%,对照组为18%±7%;平均超声时间研究组为1.13'±0.49',对照组为1.52'±0.66';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天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为2307.46±388.45、2198.61±381.25,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线性超声乳化技术,可在线性负压条件下使用超声能量,充分发挥拦截劈裂的技术优势,减少超声能量及时间,降低角膜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软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8例(245只眼)软核性白内障患者施行低能量高负压超声乳化手术。结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8者126只眼(51.4%),0.5~0.8者97只眼(39.6%)。术中无一眼发生后囊膜破裂。术后轻度角膜水肿82只眼,均在术后1—3d消退。结论低能量高负压超声乳化治疗软核性白内障操作简便,手术安全性高,尤其适宜于操作欠熟练的超声乳化术初学者。  相似文献   

10.
囊前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技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He S  Li Z  Wang W  Liu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96-98
目的探讨囊前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囊前旋转切削技术对50只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使用中等能量和高负压吸引。结果50只眼中,46只眼成功完成旋转切削,未成功者与浅前房及水分离不充分等有关。结论本结果提示囊前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技术可适用于不同硬度核的白内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与超声劈核后手法娩核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初步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方法对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32例(40只眼)随机分组,观察组20只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劈核后手法娩核,对照组2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碎核,两组均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结果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角膜内皮减少数量低于对照组。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劈核后手法娩核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更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3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体植入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38例(168只眼)白内障病人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全部病 列均采用表面麻醉及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手术反应、视力和并发症。结果随访第1天的;裸眼视力在0.4以上者有157眼,占93.45%,术后1周和手术后1个月的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分别为152眼(90.48%)和160眼(95.4  相似文献   

14.
肖春霞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52-135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白星技术下治疗各种白内障的优越性。方法:对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36眼)采用白星超声乳化技术,对照组(36眼)采用普通超声乳化技术,对比两组术后视力,手术并发症及角膜内皮数量变化等。结果: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出现角膜水肿,中、重度房水闪辉的几率高于研究组;研究组术后角膜水肿减少数量低于对照组。结论:利用白星超声乳化技术透明角膜切口治疗各种白内障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此手术方法超声时间短、超声能量少、安全性高。值得在眼科手术医生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线性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0例(400眼)白内障随机分为连续、脉冲、爆破及线性爆破模式4组,分别采用连续、脉冲、爆破及线性爆破超声能量模式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4组使用的实际超声时间,计算累计超声能量(平均超声能量与实际超声时间的乘积),检查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角膜水肿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线性爆破超声能量模式组较其他3组的实际超声时间明显缩短,累计超声能量明显减少,术后第1天视力提高明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损失少,角膜水肿发生率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线性爆破模式是一种损伤轻效果好,一种新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9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凡房角开放1/4象限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2只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0个月.结果 术后两组早期视力差异无显著性,6个月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观察组5只眼,对照组8只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20mmHg(1kPa=7.5mmHg),观察组38只眼,对照组46只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前房角粘连个象限以下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和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21眼稳定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根据虹膜粘连的程度和范围,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粘连虹膜及小瞳孔。结果:患者19例21眼术后19眼视力改善,总有效率90%,其中术后视力≥0.3者15眼(71%)。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葡萄膜炎加重。结论: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术前控制炎症稳定3mo,术中掌握处理虹膜粘连及小瞳孔的要点,慎重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