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20%,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上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结构的特殊性和后循环缺血临床症状体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诊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与前循环动脉相比,后循环动脉的管径相对较细,使治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病人397例,按Giang等诊断标准将后循环缺血病人分为基底动脉弯曲组与基底动脉无弯曲组,分析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结果 397例后循环缺血病人中,基底动脉弯曲者127例(32.0%),基底动脉无弯曲者270例(68.0%),基底动脉弯曲病人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无弯曲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是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比较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结构有无区别,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所有后循环缺血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397名患者,分析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后循环血管病变304例,共435处血管。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后循环血管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没有明确风险因素的7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全或后循环血管变异25例。结论后循环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较高,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在无风险因素的患者中以椎动脉发育不全或后循环血管变异为主。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缺血系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预后不如前循环缺血,其治疗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基底动脉闭塞病死率更高,因此通常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如溶栓治疗(尤其是动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而且治疗时间窗更长。文章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73-974
我们很高兴读到苏镇培医生对《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意见和评论,对其意见我们做出以下答复: 一、使用“后循环缺血”概念的理由 1.专家共识提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诊断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测量Ⅰ、Ⅲ、Ⅴ波峰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分析其波形分化情况以及Ⅲ-Ⅴ/Ⅰ-Ⅲ的比值,并且与30例同龄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6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有48例异常(占70.58%),30例对照组有6例异常(占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差异主要表现为V波分化差或消失、Ⅲ-Ⅴ波峰间潜伏期及Ⅴ波的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另外,后循环缺血患者的Ⅲ-Ⅴ/Ⅰ-Ⅲ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较好地反映后循环的缺血状态,其中Ⅴ波波形分化不良可能是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脑后循环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无明显阳性体征,易形成脑梗死,血管狭窄是其重要发病原因。目前公认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仍为血管造影(DSA),但因其有创性、检查费用昂贵等无法作为后循环缺血的常规检查。2005年1月~2006年5月,我们共为3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经颅多谱勒(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缺血发生后、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应用,所以比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6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54例(83.1%)。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3.8%),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32.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4例(36.9%),其中11例(16.9%)造影未见异常,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34例(52.3%)。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血管形态变化,有利于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62例为观察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存在血管闭塞和狭窄的情况,对照组患者未出现;观察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峰值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其大脑后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为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起始段狄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架置入术可减少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术后冉狭窄是影响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了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时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1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男性14例,平均年龄51.4岁(38~66岁)。分析患者腔内修复手术前后主动脉CTA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水平主动脉真腔和假腔面积,分别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类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情况及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归转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主动脉CTA显示,7例肠系膜上动脉属动力型缺血,其中3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2例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1例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8例肠系膜上动脉属静力型缺血,其中7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5例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2例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15例患者均成功行腔内修复术。术后主动脉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开口水平主动脉真腔面积占比增加(52.5%vs.33.4%,P<0.005)。7例属动力型缺血和6例属静力型缺血患者灌注改善且侧支循环通路未再开放。另2例属静力型缺血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类型维持不变且侧支循环通路仍开放。结论:对于B型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患者,侧支循环通路的开放缓解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状况。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仅可以有效隔绝夹层原发破口防止破裂而且能改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起始段狄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架置入术可减少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术后冉狭窄是影响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了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缺血发生后、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应用,所以比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102,自引:3,他引:102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或预后差.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源性或心脏性栓塞,最终导致脑灌注不足及梗死.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显著降低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3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8%,对照组为88.64%,两组疗效相近(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改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镇培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72-973
本人对贵刊2006年第9期刊登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有不同意见,特提出共同讨论。 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是否有国际专家共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和血管内支架的疗效。方法对78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其中12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78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59例(75.6%)。其中11例(14.1%)单纯前循环病变,29例(37.2%)单纯后循环病变,19例(24.4%)前后循环同时病变,19例(24.4%)造影未见异常。12例行血管内支架术植入术,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症状未复发。结论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过程中采用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血管情况、发现病因,而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期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