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目的 设计合成杨梅素类糖苷衍生物,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以天然产物杨梅苷为起始原料,经过保护基策略、糖苷化反应、酯化反应制备得到一系列新型半乳糖苷衍生物,对杨梅素类衍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结果 以杨梅苷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4个杨梅素类衍生物,其中包含有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糖苷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ESI-MS进行了确证。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8个杨梅素衍生物具有较杨梅素和杨梅苷更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9a-1~9a-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8 μg/mL。结论 本研究首次以杨梅苷作为原料,设计了新的合成路线,并对合成中的关键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一条高效快捷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化合物的初步活性结果显示,黄酮醇3位羟基半乳糖修饰可以显著提高杨梅素的抗菌活性,为杨梅素的进一步抗菌化合物的寻找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出现了一大类对革蓝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具有高活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噻肟、C(?)ftazidime、Aztreonam等。在上述化合物的合成中,2-(2-氨基-1,3-噻唑-4-2-羟基亚氨基乙酸衍生物(Ⅰ)是其关键原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喜树碱类抗肿瘤新药。方法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6个喜树碱糖苷衍生物(7~12),经1H NMR,IR和MS分析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考察了所合成的喜树碱糖苷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考察了所合成的喜树碱糖苷衍生物对Topo I的抑制活性。结果和结论相转移催化法大大提高了喜树碱糖苷的合成收率,喜树碱糖苷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较喜树碱母核显著降低,但仍保持很好的Topo I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甜菊苷是一种常用天然甜味剂,属于四环二萜糖苷类。药理学研究表明,甜菊苷及其水解产物甜菊醇、异甜菊醇和甜菊双糖苷等具有降血糖、降血压、抗炎、抗肿瘤、止泻、抗菌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综述甜菊苷、甜菊醇、异甜菊醇、甜菊双糖苷及相关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范江  海俐  唐磊  吴勇 《华西药学杂志》2006,21(5):419-421
目的合成具有脂水两性的肝靶向脂质体配体胆甾半乳糖苷衍生物。方法将胆固醇3位羟基与己二醇的双甲磺酸酯成醚后再碘代,随后与2,3,4,6-四-O-乙酰基-1-硫代-β-D-吡喃半乳糖成硫醚得到糖苷,经甲醇钠处理脱掉乙酰基得目标物。结果合成了1个胆甾半乳糖苷衍生物。结论合成衍生物及中间体的结构经1HNMR、IR、MS确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咔啉类衍生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α-咔啉、β-咔啉以及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分别得到6-取代α-咔啉类、6-取代β-咔啉类以及3-取代β-咔啉类衍生物,用MTT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15个新的咔啉类衍生物,结构经过1H NMR和ESI-M S确证。结论 MTT法测试所得的目标化合物对2种受试细胞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与阳性对照紫杉醇相当或更佳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分成两大类:链霉胺类和2-脱氧链霉氨类。研究报道:利用生物合成途径将大观霉素和卡那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融合来生产新的氨基糖苷类衍生物,oxykanamycinC,并在一个非氨基糖苷产生菌宿主中实现了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喜树碱类抗肿瘤新药.方法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6个喜树碱糖苷衍生物(7~12),经1H NMR,IR和MS分析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考察了所合成的喜树碱糖苷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考察了所合成的喜树碱糖苷衍生物对Topo Ⅰ的抑制活性.结果和结论相转移催化法大大提高了喜树碱糖苷的合成收率,喜树碱糖苷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较喜树碱母核显著降低,但仍保持很好的Topo Ⅰ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喜树碱类抗肿瘤新药。方法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6个喜树碱糖苷衍生物(7~12),经1H NMR,IR和MS分析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考察了所合成的喜树碱糖苷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考察了所合成的喜树碱糖苷衍生物对Topo I的抑制活性。结果和结论相转移催化法大大提高了喜树碱糖苷的合成收率,喜树碱糖苷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较喜树碱母核显著降低,但仍保持很好的Topo I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北青龙衣中萘醌类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利用MTT法测定从北青龙衣中分离得到的12个萘醌类衍生物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12个萘醌类衍生物中,4-羟基萘-1-O-b-D-吡喃葡萄糖苷(9),1,4,8-三羟基萘-1-O-b-D-吡喃葡萄糖苷(10)和1,4,8-三羟基萘-1-O-b-D-[6’-O-(3’’,4’’,5’’-三羟基苯甲酰)]吡喃葡萄糖苷(11)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仅11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显示较强的细胞毒作用。结论 北青龙衣中萘醌类衍生物在其抗肿瘤活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维生素C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文献从维生素 C 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抗癌机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衍生物抗癌作用等角度介绍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维生素 C 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的抗癌效果,其在临床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测定维生素C(Vc)的荧光光谱电化学法。方法 Vc本身没有荧光,在玻碳电极上被氧化为脱氢Vc后与邻苯二胺结合生成喹喔啉,利用其在312 nm的光激发下在430 nm发射的荧光定量Vc。结果在优化的条件下,Vc浓度在0.07~1.584 mg/L范围内与喹喔啉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47 mg/L。对药物和饮料中Vc测定的RSD均小于1.43%,加样回收率为89.7%~105.6%。结论本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药品和饮料中Vc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分光光度法测定梨和苹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梨和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待测样加草酸处理成匀浆,过滤后于490 nm处作分光光度测定.结果经分光光度扫描,脎的峰值吸收为488~492 nm,温度是测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此法可用于苹果、梨中的维生素C含量测定,较化学法简便.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肖谦  汪恕萍  刘先俊 《中国药房》2002,13(12):715-7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重195g 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50只 ,随机分为5组 :C组 :正常对照组 ;D组 :糖尿病组 ;DT1 组 :糖尿病鼠 +维生素C30mg/(kg·d)组 ;DT2 组 :糖尿病鼠 +维生素C90mg/(kg·d)组 ;DT3 组 :糖尿病鼠 +维生素C270mg/(kg·d)组。实验第9wk检测血浆、肾脏维生素C水平和AR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组血浆、肾脏维生素C水平显著下降 (P<0 05) ,肾皮质AR活性明显升高 (P<0 01) ;3种剂量维生素C治疗组血浆、肾脏维生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AR活性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 (P<0 05)。结论 :补充维生素C可显著增加糖尿病大鼠血浆肾脏维生素C水平 ,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R活性。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C注射剂临床配伍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临床维生素C(Vit C)注射剂输液配伍现况,为该药合理配伍提供干预依据。方法抽查深圳市人民医院2006年3月1日至10日门诊儿科全部处方2160张及同期门急诊全部处方4088张,对使用Vit C的注射剂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Vit C的输液处方占输液总处方数的25.1%,Vit C与其他药物配伍输液处方占Vit C输液处方的73.0%,其中不合理的配伍处方占Vit C配伍处方的25.0%。结论临床存在较多的Vit C不合理输液配伍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二维亚铁颗粒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Insteril ODS-3色谱柱,流动相为0.03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加入0.01%庚烷磺酸钠,用磷酸调节pH至3.0)-甲醇,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4nm,流速为0.6~1.0ml/min,柱温30℃。结果维生素C与维生素B1分别在0.501~6.011μg(r=1.0000)与0.038~0.456μg(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1%与99.20%,RSD分别为0.55%与0.49%(n=9)。结论本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二维亚铁颗粒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C乙基纤维素微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基纤维素为包囊材料,加入聚烯烃类包囊促进剂进行VC的包囊试验。微囊VC的溶出速率随包衣厚度递减。VC微囊片剂的体外溶出显著慢于普通片,放置后其变色亦较未经微囊处理者为缓。  相似文献   

18.
何正大  陈曙 《中南药学》2009,7(12):884-889
目的评价LM-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酶催化合成维生素C酯化物条件效果。方法使用Levenberg-Mar-quardt改进BP算法计算了酶催化合成维生素C乳酸酯实验数据,通过LM-BP ANN模型关联预测酶量、温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因素对维生素C乳酸酯产率的影响,并且将计算结果与标准多元回归方法比较。结果LM-BPANN模型拟合程度好,预测精度高,优于标准多元回归方法。结论LM-BP ANN可以为酶催化合成维生素C酯化物条件寻优,可有效改善响应曲面分析方法。此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酶催化实验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itamin C on cisplatin (DDP)-induced anemia and explore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in rats.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control, vitamin C 50, vitamin C 100, DDP, DDP plus vitamin C 50 and DDP plus vitamin C 100-treated groups. DDP was intravenous injected as a single dose and vitamin C was administered by gavage. Serum erythropoietin (Epo), hemoglobin (Hb)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concentration were measured 4 and 14 days after DDP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renal tissue were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e. Administration of DDP to rats induced anemia and nephrotoxicity, characteriz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serum Epo and Hb and increase in BUN concentrations.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DDP caused significant renal damage in rats. Vitamin C administration produced amelioration in biochemical indices of anemia and nephrotoxicity and in histological change when compared to group DDP alone; concurrent administration of vitamin C at doses of 100?mg/kg being more effectiv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novel natural antioxidant vitamin C might have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DDP-induced anemia in rats.  相似文献   

20.
李锐  李香凤 《中南药学》2007,5(4):344-345
目的建立维生素C片快速、专属的鉴别方法。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溴化钾压片)进行定性鉴别。结果维生素C片与维生素C对照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完全一致,并与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药品红外光谱集》中的维生素C光谱一致。结论本法专属性强、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