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或单重PCR方法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EPEC/EHEC eaeA基因、EHEC 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 ipaH、EIEC virA、ETEC ST、ETEC LT、EPEC bfp基因。API 20E生化鉴定条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2010年度共分离得19株致泻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9%。1株EAEC;1株tEPEC;4株aEPEC;13株ETEC。19株分离的致泻大肠杆菌经API 20E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1株tEPEC与EPEC三种多价诊断血清型均不凝集,而1株aEPEC血清型为O111:K58(B4)。13株ETEC菌株血清型:多数为O6:K15,1株O25:K19(L),3株未能分型。结论:监测结果对于我们了解福建省致泻大肠杆菌感染情况,预警潜在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性。这些菌种的获得可以为下一步研究其毒力特征、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积累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引起腹泻病原的不断研究,侵袭性大肠杆菌(简称EIEC)作为一种新的腹泻病原已被广泛重视,为了解EIEC血清型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对腹泻病鉴测点初步分离的29株疑似EIEC菌株进行了全面鉴定分析,共确诊15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基层实验室快速检测志贺菌及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实验方法。方法:根据志贺菌及EIEC共同含有的侵袭性质粒抗原ipaH基因序列设计4条引物,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方法,分别对8株背景明确的不同血清型志贺菌标准株、34株志贺菌地方分离株、1株EIEC实验标准株、7株大肠埃希菌本室保存标准株、3株大肠埃希菌暴发株、10株其他肠道实验对照株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及最低检测限,通过肉眼目测与电泳检测比较结果。结果:本方法中共计42株志贺菌、1株EIEC及1株44147大肠埃希菌,经用LAMP方法检测,均为绿色并电泳有相应阶梯状条带为阳性结果,而9株其他大肠埃希菌及10株其他肠道实验对照株均呈橙色并电泳无相应阶梯状条带为阴性结果。至于1株44147大肠埃希菌为何也检测出ipaH基因,我们怀疑该菌株要么是EIEC中的一种,要么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从别处获得该基因,这尚待今后做进一步探讨。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其最低检测限为53 cfu/反应,自然光下通过肉眼即可判断结果,从菌株核酸的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1.5 h左右。应用本方法对24份不同临床病人样本进行实际考核,3份痰液、1份胸积水、2份粪便及18份尿样经检测ipaH基因均为阴性,该结果与分离培养/普通PCR检测结果相符。结论:本次建立的LAMP方法,能快速、特异地检测志贺菌/EIEC,较适合基层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市环境样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自然环境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布、致病性与药物敏感性 ,为制定预防策略选择有效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检测石家庄市不同环境样品 ,对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株进行动物实验和药物敏感性测定。 [结果 ]检测各类样本 886份 ,检出 10 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检出率为 11 63 % ) ,其中EPEC 71株 11个血清型 ,EIEC 2 6株 6个血清型 ,ETEC 5株 3个血清型 ,EHEC 1株为O157∶H7血清型 ;从鸡肠腔内容物、带鱼、草鱼体中分离出的O2 5∶K19血清型ETECLT阳性 ,从蟹、鱿鱼体中检出的O8∶K40 、O78∶K80 血清型ETEC既产生LT又产生ST。 2 6株EIEC均有侵袭力 ,O157∶H7致小白鼠发病死亡。全部菌株对新霉素、亚胺硫霉素、头孢哌酮敏感。 [结论 ]石家庄市各种环境样品中均可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应采取措施 ,防止污染环境与食品 ,预防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国内所见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1984~85年间,国内13个省市送检的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鉴定与血清学分型结果。受检的276株中,确定为EIEC的77株(27.9%)。其中能引起豚鼠角膜炎的有毒力菌株68株(88.3%),11.7%菌株在较短时间内丧失了毒力(EIEC,Inv-)。77株EIEC分布于7个O抗原的8个血清型,其中O28ac:H-占49.2%,O164:H-为22.1%,O124有二个侵袭性血清型H-和H30,占11.7%。O29:H-,O112ac:H-,O136:H-,O152:H-也占有一定比例。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侵袭性大肠杆菌的诊断标准与侵袭性大肠杆菌毒力丧失株的概念以及鉴别特征,并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2株疑似O157:H7大肠菌采用PCR法进行鉴定。方法:利用单一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检测不同来源菌株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溶血素(hly)、粘附抹平因子(eaeA)、β-葡糖醛酸糖苷酶(u idA)、O157抗原编码(rfbE)、H7鞭毛抗原编码(fliC)基因。结果:4株大肠菌rfbE和fliC基因检测为阳性,确认为EHEC O157:H7,其中1株菌株扩增出全部毒力基因,另3株菌株扩增出除stx1外其它全部毒力基因;2株大肠菌rfbE基因检测阳性,确认为O157:H7-大肠菌;其它均为非O157:H7其它大肠菌。结论:PCR技术的应用能对可疑O157:H7大肠菌进行有效鉴定与分析,应成为今后病原学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漳州市公共场所中央空调冷却塔水及冷凝水分离的嗜肺军团菌的Kat B与rcp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军团菌病的防控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PCR法对40株嗜肺军团菌菌株进行Kat B与rcp基因检测。结果 40株嗜肺军团菌中Kat B毒力基因阳性11株,阳性率为27.50%(11/40);rcp毒力基因阳性27株,阳性率为67.50%(27/40)。Kat B基因阳性的11个菌株rcp基因均为阳性。Kat B基因阳性菌株中LP1血清型5株,LP7型4株,LP13型2株;rcp基因阳性菌株中LP1血清型13株,LP7型8株,LP13型6株。在检测的17株LP1血清型中,Kat B基因阳性率为29.41%(5/17),rcp基因阳性率为76.47%(13/17);12株LP7血清型中Kat B基因阳性率为33.33%(4/12),rcp基因阳性率为66.67%(8/12);6株LP13血清型中Kat B基因阳性率为33.33%(2/6),rcp基因阳性率为100.00%(6/6)。结论漳州市公共场所中央空调冷却塔水及冷凝水分离的嗜肺军团菌的Kat B与rcp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自浙江省杭州市腹泻婴儿中分离的1株大肠埃希菌O157:H7(HZ1-11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ATB1525细菌半动化生化鉴定系统鉴定菌种.应用O157特异性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H7特异性抗血清试管凝集试验、以及PCR检测O抗原特异性rfbE基因和H7特异性fliC基因,进行菌株血清型的鉴定.应用多重Real-timePCR和常规PCR检测stx1、stx2、hly和eae毒力基因.对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并与国内代表菌株进行比较.ATB1525药敏检测仪和纸片法检测菌株的抗药性.结果:细菌生化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山梨醇阴性.血清型为O157:H7.毒力基因stx2、hly和eae均阳性,stx1阴性.PFGE谱带同江苏分离O157:H7菌株几乎完全相同,带型的相似度为97%.结论:该菌株为浙江省首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O157:H7,与国内近年在江苏等地流行的STECO157:H7菌株密切相关.STEC O157:H7已开始对浙江地区的人民健康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西藏四个地区的626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进行了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基因探针检测与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检出EIEC阳性7株,其中4株为0164:K血清型,2株为028a:K73血清型,1株为029:K血清型。豚鼠角膜试验(Sereny氏法)检测其侵袭力做为参比,有6株阳性,1株阴性。7株EIEC菌株与37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中23种药物敏感,14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7株菌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西藏四个地区的626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进行了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基因探针检测与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检出EIEC阳性7株,其中4株为0164:K血清型,2株为028ac:K73血清型,1株为029:K血清型。豚鼠角膜试验(Sereny氏法)检测其侵袭力做为参比,有6株阳性,1株阴性。7株EIEC菌株与37科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中23种药物敏感,14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7株菌中有6株呈现4~8种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福氏志贺氏菌5型致病性质粒PWR100,内切酶ECORl限制产生的17kb片段为探针,经~(32)P缺口翻译(Nick translation)标记,对30株EIEC进行DNA-DNA分子杂交。结果杂交阳性率为90%,高于豚鼠角膜结膜侵袭力试验(67%)。不同血清型两项实验结果看不出明显差别。证实EIEC与志贺氏菌侵袭力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自然环境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布、致病性与药物敏感性,为预防策略选择有效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9年1月至2001年4月检测石家庄市不同环境样品,对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株进行动物实验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检测各类样本886份,检出10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11.63%),其中EPEC71株11个血清型,EIEC26株6个血清型,ETEC5株3个血清型,EHEC1株为O157:H7血清型;从鸡肠腔内容物、带鱼、草鱼体中分离出的O25:K19血清型ETEC LT阳性,从蟹、鱿鱼体中检出的O8:K40、O78:K80血清型ETEC既产生LT又产生ST。26株EIEC均有侵袭力,O157:H7致小白鼠发病死亡。全部菌株对新霉素、亚胺硫霉素、头孢哌酮敏感。[结论]石家庄市各种环境样品中均可检出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与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鉴定产不耐热肠毒素(LT)大肠艾希氏菌(ETEC-LT)的基因探针和单向免疫溶血试验(SRIH)检测河南、广东、湖北腹泻病人分离物的效果。26株LT基因探针阳性菌株中,24株SRIH阳性;2株SRIH阴性菌株,1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被动免疫溶血试验(PIH)和Y-1肾上腺细胞试验均为阳性,另1株未经后三种方法检查。48株LT基因探针阴性菌株中,46株SRIH阴性,2株SRIH阳性菌株,1株ELISA,PIH种Y-1均阳性,另1株未经后三种方法检查。 1979年Dallas等完成了肠毒性大肠艾希氏菌(ETEC)不耐热肠毒素(LT)基因克隆,随后制备了LT基因探针,成功地用于临床和外环境标本ETEC-LT_4的检查,为ETEC-LT+的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为了解该探针DNA与我国ETEC-LT+菌株的同源性,评价其实用价值,我们制备了LT探针,检查了河南、广东、湖北省腹泻病人粪便分离物,并与其它LT测定免疫学方法及培养细胞试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轮状病毒VP7基因型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6年间由河南五市县5岁以下急性胃肠炎患儿获得的188份轮状病毒RNA电泳阳性粪便标本,经G血清型(VP7)特异1、2、3和4型寡核苷酸探针枪查,132份(70%)与1、2或3型探针杂交,其中60%为G血清1型,27%为G血清2型,11%为G血清3型,有3份标本为G_1+G_3混合型(2%),未检测到G血清4型。同时发现2株电泳短型,1株电泳长型,分别与G1型和G2型探针杂交。  相似文献   

15.
EIEC污染饮用水所致腹泻暴发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污染饮用水和患者大便中分离鉴定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方法:取水样400ml加入10倍浓缩肠道菌增菌液100ml,患者大便1g加入10mlGN增菌液。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患者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等一系列微生物学鉴定。确定所致腹泻的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经黑马Bat—IST分析系统鉴定和血清学试验。从水源水Ⅰ、水源水Ⅱ、饮用水和4例患者大便中分离鉴定出7株相同的EIEC028ac:K73血清型。药敏试验表明,7株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敏感。结论:该次腹泻暴发的病原菌是EIEC028ac:K73血清型污染饮用水所致。做水样增菌提高增菌液浓度5倍,增加水样量,可提高阳性检出率。7株EIEC生化反应乳糖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利用丙二酸盐,无动力,葡萄糖发酵不产气,应与志贺菌相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对75起食物中毒因素以及病原菌菌型进行了动态观察,应用病原菌血清学分型分折了食物中毒菌型动态,为全方位防止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将采集到的中毒标本,如食物、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病原菌检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对TDH和TRH检验。结果:1、1978年-2004年引起食物中毒48起,死亡4人为家庭和其它场所。2、2005年-2007年引起食物中毒27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6起(59.26%);金黄色葡萄球菌7起(25.93%)。结论:1、4起由2种及2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2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1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起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2、75起食物中毒因素主要来自以农村家庭引发起数最多,其它来自多方面病菌污染,尤其对餐饮、食品行业污染严重,中毒次数呈增长趋势。3、88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单独1种血清型引起有14起(70%),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有6起(30%),分型结果:O1型23株(26.14%),O2型1株(1.14%),O3型37株(42.05%),O4型25株(28.41%),O5型1株(1.14%),O10型1株(1.14%);其中O3:K6血清型菌株呈优势流行株和O4:K8血清型为暴发型。O1:k25血清型为散在型,O2血清型、O5血清型及O1血清型亦属散发。4、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和TRH检测,主要以TDH阳性和TRH阴性菌株。不同血清型中,O1型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5、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肠毒素基因检测,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为基因C,1株为基因A、C。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大肠杆菌K12株检查发现1984年7~9月在北京引起二次食物中毒的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O28ac:K73(B):H-菌株均具有产生相同大肠杆菌素的能力,对8株从北京地区污水中分离的噬菌体的敏感性是一致的,而不同于同一血清型的EIEC保存株与其它菌株,说明这二次食物中毒是由相同噬菌体型的O28ac菌株所引起的,也证明了当年北京城西地区存在着EIEC O28ac的局部爆发流行。本文尚详细讨论了由大肠杆菌素和噬菌体形成的噬菌斑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袁珣  冯梅  罗云  张军  聂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2779-2779,2834
目的:弄清广安市某学校教师聚餐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3[1]及《细菌学检验》[2],对病人、餐厅从业人员肛拭、粪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21份样品中7份检出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血清型均为O112 ac;K66。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EIEC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方法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血清型、MLST型和耐药基因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7株iNTS菌株中,包含1株鼠伤寒血清型和2株Ⅰ4,[5],12:i:-(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Ⅰ4,[5],12:d:-(ST279型),其中6株为单相菌,沙门菌二相鞭毛基因缺失或假基因化可能有助于增强沙门菌侵袭性。未发现替加环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及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存在1株八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中的iNTS菌株存在八重耐药株,整体耐药水平尚低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