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明胶酶B在胶质细胞瘤中的作用。方法 36例胶质细胞瘤,其中Ⅰ~Ⅱ级胶质瘤13例,Ⅲ~Ⅳ级胶质瘤23例。患者术中取肿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提取组织总RNA;用逆转录共扩增定量PCR方法测定明胶酶B(MMP_9)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Ⅲ~Ⅳ级胶质瘤明胶酶B基因表达水平(1.77±0.55)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0.63±0.11)及正常脑组织(0.46±0.08)。胶质瘤MMP_9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明胶酶B在脑胶质瘤的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冷冻联合5-FU诱导G422胶质瘤细胞凋亡过程中表达的改变,欲为冻化疗联合应用治疗胶质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G422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冷冻组、化疗组和冻化疗组;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TUNEL法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冷冻与5-FU均能诱导G422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两者的联合应用使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p53蛋白在冷冻后6、12、24、48和72h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9±4.1)%、(21.0±6.5)%、(22.7±6.6)%、(35.6±6.6)%和(31.8±6.1)%,其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尤以冻后48h最为明显,P<0.01。结论冷冻与5-FU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G422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冷冻后p53蛋白表达的增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组织中基质分解素 -1(MMP3 )基因表达与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共扩增定量PCR方法 ,检测脑胶质瘤及正常组织中MMP3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MMP3 表达水平 ( 1.11±0 .2 8)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 ( 0 .6 4± 0 .10 )及正常脑组织 ( 0 .2 3± 0 .0 3) ;胶质瘤组织MMP3 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基质分解素 -1在胶质瘤浸润生长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胶质瘤患者基质分解素 1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  3 6例脑胶质瘤患者 ,术中取瘤组织及正常组织 (其中Ⅰ~Ⅱ级胶质瘤 18例 ,Ⅲ~Ⅳ级胶质瘤 18例 ,18例正常组织 ) ,提取组织总RNA ,用共扩增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基质分解素 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Ⅲ~Ⅳ级胶质瘤组织基质分解素 1(MMP3 )的基因表达 (1.0 7± 0 .2 9)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 (0 .5 3± 0 .0 86)及正常脑组织 (0 .2 1± 0 .0 2 3 ) ;胶质瘤组织MMP3 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基质分解素 1在胶质瘤的浸润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缓释微球(temozolomide/PLGA microsphere, TMMS)局部植入对大鼠C6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C6大鼠胶质瘤细胞接种于鼠脑左侧尾状核,制备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分别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口服及TMMS肿瘤局部植入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生存期、肿瘤体积大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dion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胶质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结果:TMMS治疗大鼠的生存期较假手术组、空载体组、替莫唑胺口服组明显延长\[(31.2±6.21)d vs (20.7±4.83)、(19.2±6.23)、(24.7±6.31)d;P<0.05或P<0.01\]。MRI检查显示经TMMS治疗后脑内瘤灶体积较假手术组、空载体组、替莫唑胺口服组明显缩小\[(28.8±6.41)mm3 vs (56.4±6.92)、(58.2±5.36)、(46.7±7.28)mm3;P<0.05或P<0.01\];TMMS治疗后肿瘤细胞PCNA表达率较假手术组、空载体组、替莫唑胺口服组显著降低\[(20.2±4.33)% vs (63.2±5.91)%、(62.1±7.88)%、(41.7±6.71)%;P<001\],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高\[(32.31±317)% vs (8.63±1.52)%、(9.25±2.31)%、(16.14±3.42)%;P<0.01\]。结论:TMMS局部植入治疗大鼠脑胶质瘤能显著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延长大鼠生存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冷冻联合 5-氟尿嘧啶对 G422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H  Tu HJ  Qin J  Li XJ  Huang KM  Zhou ZM  Wang LC 《癌症》2004,23(4):412-415
背景与目的冷冻与 5-氟尿嘧啶( 5-FU)均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二者联合应用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尚未知.本实验旨在观察冷冻联合 5-FU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对其内在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建立 G422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分别施以冷冻 (- 180℃, 90 s)、化疗( 5-FU 18 mg/kg)、冻化疗;( 2) TUNEL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凋亡的变化;( 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冷冻后 HSP90α及 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冷冻与 5-FU均能引起肿瘤细胞凋亡,二者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联合组于冻化疗后 6、 12 、 24、 48、 72 h细胞凋亡数(每 0.0625 mm2范围内的细胞个数)分别为 30.6± 11.7、 86.4± 21.5、 128.1± 4.1、 237.0± 30.1、 72.8± 23.0,均明显多于冷冻组和化疗组.冷冻中心区无 HSP90α和 p53的阳性表达,冷冻后周边区表达比对照组高,尤以冻后 48 h最为明显 [分别为( 73.1± 9.3)% vs( 60.6± 9.9)%、( 35.6± 6.6)% vs( 13.7± 6.5)%( P< 0.01) ].冻后 HSP90α与 p53 的表达呈正相关( r=0.3610,P< 0.01).结论冷冻联合 5-FU能够明显提高 G422胶质瘤的细胞凋亡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冷冻后 HSP90α与 p53表达调节有关;冷冻与化疗的联合应用较单纯冷冻或化疗作用恶性胶质瘤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刘伟  周建 《中国癌症杂志》2000,10(3):216-218
目的:探讨胶质瘤对化疗药物产生的耐药机制,克服耐药性的产生,提高化疗效果,延缓肿瘤的复发。方法:模拟临床的给药方法,利用VM-26在不同条件下的诱导,建立了鼠C6胶质瘤细胞株对VM-26的耐药模型,并通过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潘生丁的协同作用逆转耐药性。结果:大剂量、短时间内应用VM-26不产生耐药,而不同时间从低浓度给药则产生高茺耐药。尼卡地平、潘生丁在与VM-26协同作用时使VM-26I UT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开放血脑屏障将为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希望,本研究观察C6脑胶质瘤不同区域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的变化、超微结构特征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荷瘤组,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于建模后第20天取肿瘤、肿瘤临近处(brain adjacent to tumor,BAT)即距肿瘤边界2mm以内及肿瘤远隔处(brain dis-tant to tumor,BDT)即2mm以外的大脑半球脑皮质3个部位的脑组织和对照鼠右侧尾状核正常脑组织,采用外源性硝酸镧透射电镜示踪法,观察BBB/BBTB超微结构特征;免疫组化法观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在正常鼠和荷瘤鼠各部位的表达变化。结果:(1)肿瘤处可见La^3+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渗透至血管腔外及脑间质裂隙内,BAT部分见La^3+渗出至局部基底膜,大部分分布在血管腔内,而BDT及对照组正常脑组织La^3+分布在血管腔内,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完整,基底膜呈线状连续,脑血管内皮细胞浆均未见La^3+。(2)claudin-5在BDT与对照组脑组织表达丰富、连续;肿瘤处表达减弱,沿血管呈间断表达;BAT较正常脑组织表达下降,但仍呈连续状态。结论:正常脑组织血脑屏障稳定,通透性最低;肿瘤的周边存在不同程度的屏障;C6胶质瘤细胞的直接浸润可以降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可能是诱导紧密连接破坏导致BBTB通透性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蒿甲醚(Artemether)抗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蒿甲醚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立体定位仪在SD大鼠大脑皮质层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1×106/μl)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在接种第3天后,各组采用灌胃给药法连续给药10天。于接种后的第20天解剖大鼠,经活体左心室灌注4%多聚甲醛,固定肿瘤的全脑标本。在大鼠脑部接种穿刺点做冠状切口,按垂直和水平方向测量肿瘤大小。肿瘤体积=a2bπ∕6(a为肿瘤的短径,b为肿瘤的长径)。全脑标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肿瘤组织做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各实验组血管计数分别为Ⅰ组(39±4),Ⅱ组(29±6),Ⅲ组(12±8),Ⅳ组(10±5),生理盐水组为(52±7)。各实验组血管计数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 P<0.01)。各实验组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蒿甲醚具有明显抑制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血管生成作用;蒿甲醚抑制原位脑胶质瘤生长和转移的机制之一是透过血脑屏障抑制脑胶质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保留式腹腔内温热化疗对小鼠肝癌腹水瘤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卵巢癌的治疗。方法:建立小鼠肝癌腹水瘤模型,出现腹水后,腹腔内分别注入常温生理盐水+顺铂(常规腹腔化疗组)和温热、低渗液+顺铂(温热腹腔化疗组),比较两组腹水中的瘤细胞数和存活瘤细胞数,并观察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和生命延长率。结果:1)腹腔常规化疗和温热低渗化疗组的瘤细胞计数[分别为(9.26±6.45)×106和(3.24±1.56)×106)]及存活瘤细胞数(分别为51.25%和34.69%)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8.89±5.34)×106和95.76%]显著减少,而且腹腔温热化疗组明显低于常规化疗组。2)腹腔常规化疗组的小鼠荷瘤存活时间为(25.76±4.36)d,生命延长率为58.04%;腹腔内温热化疗组的荷瘤存活时间为(36.32±5.76)d,生命延长率为122.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内温热低渗化疗较常规化疗可明显抑制腹腔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对临床治疗腹腔恶性肿瘤可能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简单易行、稳定的鼠C6脑胶质瘤模型。方法 SD鼠 2 0只 ,脑立体定向仪定向注射C6细胞至鼠脑尾状核 ,接种后 1、2、3、4周MRI测量肿瘤大小 ,每日观察鼠体重变化 ,处死后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MRI平扫见脑组织水肿明显 ,MRI增强可见肿瘤组织明显强化 ,中线移位 ,侧脑室受压或消失。颅内接种后星形细胞胶质瘤呈Ⅰ、Ⅱ、Ⅲ、Ⅳ级不等。结论 静脉注射套管针接种C6细胞 ,取材方便 ,简单易行 ,腹腔注射造影剂可获得较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2.
曾珍  杜驰  涂梨 《中国肿瘤》2019,28(6):476-482
摘 要:[目的] 探究活性乳清蛋白对化疗期间荷瘤小鼠的营养状态、免疫调节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建立三阴乳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干预措施不同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紫杉醇化疗组(Control+紫杉醇组)、添加酪蛋白的紫杉醇化疗组(酪蛋白+紫杉醇组)、添加活性乳清蛋白的紫杉醇化疗组(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观察和测量小鼠体重、肿瘤体积、肿瘤重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期,检测各组小鼠血液及肿瘤组织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 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体重下降速度明显缓于酪蛋白+紫杉醇组和Control+紫杉醇组,试验进行第31d 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体重[(20.52±1.10)g],显著高于酪蛋白+紫杉醇组[(19.03±1.76)g]和Control+紫杉醇组[(18.71±0.86)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肿瘤体积变化与其他各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生存期较Control+紫杉醇组与酪蛋白+紫杉醇组生存期明显延长。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肿瘤组织中GSH含量[(34.5±18.0)μmol/L]低于酪蛋白+紫杉醇组[(55.3±23.8)μmol/L]和Control+紫杉醇组[(54.9±11.7)μmol/L]。而血液中,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血液的GSH含量[(19.1±0.7)μmol/L]高于酪蛋白+紫杉醇组[(13.0±8.8)μmol/L]和Control+紫杉醇组[(15.2±9.7)μmol/L]。但无论是肿瘤组织中还是血液中,各处理组间GSH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乳清蛋白联合化疗减缓小鼠体重下降,改善营养状态,抑制肿瘤增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lncRNAANRIL在胶质瘤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 月30日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29例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及25例对照正常脑组织标本,应用Real-time PCR 检测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患者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脑组织标本比较, lncRNAANRIL在129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 (8.730±0.336)vs(1.090 ± 0.137),t=9.957、P<0.01],在WHO分级Ⅰ~Ⅱ级患 者中的表达明显低于Ⅲ~Ⅳ级[ (4.198±0.260)vs(10.550±0.291),t=13.03、P<0.01],lncRNAANRIL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 前 KPS 评分、肿瘤直径无关(均P>0.05),与肿瘤WHO 分级、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及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均P<0.05)。低表达 lncRNAANRIL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明显延长[ (29.17±0.64)vs(13.54±0.74)个月,P<0.01],低表达lncRNAANRIL患者 的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明显延长[ (15.88±0.83)vs(9.08±0.56)个月,P<0.01]。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提示, ln- cRNAANRIL的表达、WHO分级及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是胶质瘤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 结论: 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病理级别 越高,lncRNAANRIL的表达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lncRNAANRIL参与调节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胶质瘤诊断和预后 评估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Pygo2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5种胶质瘤细胞株Pygo2 mRNA表达,Real-timePCR检测67例Ⅱ~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Pygo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Pygo2的蛋白表达.结果:Pygo2 mRNA在5种胶质瘤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其中U251细胞中最高,C6细胞中最低.Pygo2mRNA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极低,而在脑胶质瘤Ⅱ~Ⅳ级表达显著增高,且Pygo2mRNA表达随肿瘤分级的增高而显著增强(P<0.05).Pygo2在脑胶质瘤组织细胞中定位于胞核,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呈阴性,而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约有65.0%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显著(P<0.01).Pygo2表达Ⅱ级(WHOⅡ)中低,Ⅳ级(WHO Ⅳ)中高.Pygo2在脑胶质瘤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中表达阳性率分别是5/13(38.5%)、12/26(46.2%)、15/19(78.9%)、20/22(90.9%),Pygo2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密切相关(P<0.01).此外,Pygo2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ygo2在正常脑组织中呈阴性,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均高表达,且在组织中其表达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显著增强,提示Pygo2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恶性演进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冷冻联合rhTNF-α对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待肿瘤长至第15天,随机将荷瘤鼠分为4组:G1、G2、G3、G4分别为盐水组、冷冻治疗组、rhTNF-α治疗照组及联合治疗组,同时分别行相应的治疗。于治疗后第15天取材,以TUNEL法与流式细胞仪联合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采用免疫组化观察PCNA的表达,计算抑瘤率。结果联合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情况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C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且该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60.38%)明显大于冷冻组(42.69%)和TNF-α组(21.68%),且大于理论抑瘤率(55.11%)。结论冷冻和rhTNF-α对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可诱导其凋亡,两者联用抗肿瘤作用进一步加强,具有协同作用,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成人Ⅱ级以上脑胶质瘤术后同步放化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前瞻性研究成人Ⅱ级以上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1999年9月~2003年5月收治80例成人Ⅱ级以上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①单纯放疗组,行单纯放疗,DT50~60Gy;②同步放化疗组,给予与单纯放疗组相同的放疗方法,同时于DT20Gy后行同步替尼泊甙(VM-26)联合司莫司汀(Me-CCNU)化疗,于放疗开始后4~6个月内完成4~6周期化疗。结果 后同步放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0%、52.50%、30.00%,优于术后单纯放疗组的62.50%、27.50%、15.00%(χ2=5.07,P=0.024)。按不同病理分级进行比较,Ⅲ级脑胶质瘤同步放化疗的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放疗(χ2=3.96,P=0.047),而Ⅱ级和Ⅳ级脑胶质瘤上述两种疗法的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成人Ⅲ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外照射20Gy后行同步MV方案化疗,预后优于术后单纯放疗;对于Ⅳ级脑胶质瘤患者,其术后化疗方法以及放化疗结合方式仍需要探讨;成人Ⅱ级脑胶质瘤术后可以不必给予放化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脑胶质瘤术后创腔内置管化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胶质瘤细胞形态多样 ,其生物学特点是瘤体细胞易于向周围脑组织浸润生长[1]。为了预防脑胶质瘤术后复发 ,我科于1998年~1999年采用术后创腔内置管化疗的方法 ,治疗15例脑胶质瘤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本组15例 ,男7例 ,女8例 ,平均年龄42岁。临床诊断脑胶质瘤Ⅲ级8例 ,Ⅱ级4例 ,Ⅰ级3例。均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 ,其中肿瘤全切13例 ,大部份切除2例。术中放置美国MedtronicpsMedicat生产的化疗注药囊 ,化疗管端置入创腔 ,药囊固定于皮下骨窗边…  相似文献   

18.
Li CH  Jiao BH 《癌症》2007,26(1):38-43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因其广泛的浸润性、免疫逃逸等生物学特性使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疗效不佳.本实验观察具有肿瘤趋向性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转染IL-18后对大鼠脑胶质瘤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细胞获取纯化的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逆转录病毒LXSN/IL-18转染BMSCs,RT-PCR、免疫荧光检测IL-18基因转录及表达情况,MTT、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BMSCs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变化.ELISA检测BMSCs/IL-18培养上清液对大鼠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体内实验中将荷瘤鼠模型分为4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PBS组大鼠中分别注入BMSCs细胞、BMSCs/IL-18细胞和PBS,对照组不作处理,检测BMSCs/IL-18对荷瘤鼠的作用.结果:BMSCs/IL-18可稳定转录及表达IL-18,但转染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其培养上清液可诱导大鼠淋巴细胞IFN-γ分泌量增长约9倍.脑磁共振检测显示各组肿瘤体积为:实验组Ⅰ(18.26±6.84)mm3,实验组Ⅱ(6.37±1.52)mm3,PBS组(22.48±6.02)mm3,对照组(21.06±5.83)mm3.各组大鼠存活期分别为:实验组Ⅰ(25.3±6.4)天,实验组Ⅱ(84.7±16.3)天,PBS组(21.6±4.7)天,对照组(22.5±6.2)天.荷瘤大鼠脑内移植BMSCs/IL-18后,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每个200倍光镜视野中,CD4 淋巴细胞数为(37.7±3.5)个,CD8 淋巴细胞数为(323±4.5)个.结论:BMSCs可稳定表达转染基因,BMSCs/IL-18对大鼠胶质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1,Wip1)是一种新发现的癌基因,其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Wip1基因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2例原发胶质瘤及8例脑外伤或脑出血后行内减压术的正常脑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tic quantitative,RFQ-PCR)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Wip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Wip1蛋白的表达,DNA直接测序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统计学分析不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p53的突变状态间Wip1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52例脑胶质瘤中22例(42.3%)发生p53基因突变。Wip1 mRNA在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中的表达水平较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要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p1基因在无p53基因突变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p53基因突变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Wip1在野生型p53的胶质瘤中存在选择性的过表达,Wip1在胶质瘤中的过表达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而与p53的突变状态有关。结论:Wip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存在选择性地过表达,其过表达与p53基因野生型状态相关,可能是胶质瘤恶性进展中除p53基因突变外的另一关键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外源性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对人类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TMZ)敏感性的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胶质瘤裸鼠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四组,于建模2周后,分别自腹腔注射0.9 % NaCl溶液100 μl(对照组)、2×108 pfu/100 μl Ad-PUMA(PUMA组)、TMZ 10 mg/kg(TMZ组)和2×108 pfu/100 μl Ad-PUMA + TMZ 10 mg/kg (联合组),每组8只。治疗20 d后处死裸鼠,剖腹测量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及计算凋亡指数(AI)。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DNA损伤修复蛋白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mRNA和MGM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20 d时对照组、PUMA组、TMZ组、联合组诱发肿瘤瘤体积分别为(3.68±0.09)、(2.63±0.13)、(2.13±0.07)、(0.97±0.02)cm3,四组体积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抑瘤率分别为28.5 %、42.1 %、73.6 %,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UNEL染色并计算AI:对照组(2.0±1.2)%、Ad-PUMA组(11.4±2.6) %、TMZ组(7.6±3.2)%、联合组(20.6±8.6)%,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MGMT mRNA和MGMT蛋白在TMZ组中表达最高,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PUMA联合TMZ具有协同抑制胶质瘤生长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d-PUMA促进凋亡和抑制MGMT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