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病,本文报告了1例儿童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方法]本文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了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肿物累及右侧跟骨,经肿物刮除术和植骨术后恢复良好。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右侧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病,对于单纯的动脉瘤样骨囊肿,肿物刮除术和植骨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壮年股骨近端骨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近端骨囊肿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1996年12月-2003年12月对17例青壮年股骨近端骨囊肿患者分别采用股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加自体骨、骨泰填充术以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得2a以上的随访,患者病灶被彻底清除,骨囊肿无1例复发,患侧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对青壮年股骨近端骨囊肿,病变部位为头颈部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病变部位为头颈部以外者,股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加自体骨及骨泰填充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带血管蒂的骰骨瓣移植治疗跟骨囊肿、低毒性感染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3例14处病变(其中1例双足跟骨低毒性感染)采用带跗外侧动脉骰骨骨瓣、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跟骨骨囊肿8例,低毒性感染5例.结果术后随访1~5年,1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骨囊肿、感染无复发,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带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植是治疗跟骨病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长骨骨囊肿是四肢长骨中常见病,治疗方法有骨囊腔注射皮质类固醇使其囊腔闭合或腔内植入自体骨、新鲜异体骨、脱钙骨及骨水泥等充填物等。1990年6月~1995年6月,对17例长骨骨囊肿患者,采取在一侧骨皮质开窗刮除骨囊肿并烧灼后,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微晶玻璃充填。术后随访1~5年,无一例复发。认为此材料来源广,价格便宜,患者易于接受,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不吸收,且与受体骨愈合良好,具有骨的强度,为一种理想的修复骨缺损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股骨颈淀粉样骨囊肿──有骨折倾向时采取刮除植骨术治疗淀粉样变常见于血液透析十年以上的患者,可引起腕骨、肱骨头、股骨和髌骨的骨囊肿。囊肿造成的股骨颈病理性骨折可引起严重残疾,目前尚无股骨颈淀粉样骨囊肿并发骨折前手术治疗的报道。1986~1990年,我们...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病灶清除并植骨治疗骨囊肿的方法。方法采用自体髂骨或加同种异体骨的混合植骨治疗骨囊肿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结果术后3个月X线片示,植骨周边有密度增高影,模糊成片。半年后植骨区出现模糊的骨小梁已愈合。结论骨囊肿病灶清除后,植骨治疗骨缺损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Osteoset人工骨颗粒治疗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骨囊肿患者均采用病灶刮除+Os-teoset人工骨颗粒植骨治疗。男9例,女6例,年龄3-35岁,平均17.5岁。骨囊肿平均4 cm×2.3 cm×1.5 cm大小,术中植入Osteoset人工骨颗粒5-40 g。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5年,平均18个月,无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碍,无一例复发。结论病灶刮除+Osteoset人工骨颗粒植骨是治疗骨囊肿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囊肿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股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自体骨移植及骨泰填充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9例。结果:9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以上,术后病人无需外固定,未出现感染、交锁钉断裂等并发症,病灶愈合,囊肿无复发。可早期功能锻炼,优良率为80%。结论:对股骨近端骨囊肿,股骨颈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加自体骨移植及骨泰填充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跟骨骨囊肿刮除后自体髂骨结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囊肿的疗效。方法骨囊肿刮除后以自体髂骨结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1:3)治疗9例跟骨骨囊肿,采用临床指标和放射学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随访0.5—2年,平均1.2年。9例术后2周内均有不同程度切口疼痛,经治疗后好转。术后6个月除1例轻微疼痛外,其余疼痛消失。临床治愈时间3~5个月,平均3.3个月。结论自体髂骨及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骨囊肿刮除术后骨质缺损区可通过爬行替代作用成骨,此方法治疗跟骨骨囊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假设动脉瘤样骨囊肿通过内部骨化存在自愈潜能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微创的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方法。即用脱矿物质骨粉混合自体骨髓注入骨囊肿内,从而使病变停止进展,并自行骨化。我们提出假设,即为了诱导骨质愈合。骨囊肿细胞只需要对诱导材料的作用产生反应,而囊肿刮除术或扩大的外科手术是不必要的。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这种新方法对于骨囊肿的治愈情况,及其治疗本病的复发率的因素。方法:对13例经活检确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经小切口向病灶内注入脱矿物质骨和自体骨髓混合骨泥。研究组中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16.6岁。病灶部位位于长骨者6例,骨盆5例,位于肩关节盂和跟骨者各1例。其中5例患者既往未经任何治疗,1例经术前栓塞,其余7例患者为治疗后复发者。结果:经过平均3.9年的随访,其中11例患者获得治愈。结论:该微创方法能够促进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自愈。采用该治疗方法不再需要进行刮除术。能够避免过大的外科手术及失血,并且对于位于类似骨盆这样不容易暴露部位的病灶,可以使操作更为便捷。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4岁。因双足跟骨酸痛1年于2006年8月20日入院。无明显外伤史。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双足跟酸痛,劳累后加重,患者未在意。近2个月疼痛加重,故来诊。查体:双跟骨无红肿,深压痛阳性。双跟骨X线片:呈圆形溶骨性破坏区,破坏区密度低,呈透明状,与两端正常骨分界清楚。  相似文献   

12.
陈波  范顺武  李钧  舒正华 《中国骨伤》2008,21(4):251-252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术后伴有软组织缺损的难治性慢性骨髓炎1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比目鱼肌肌(骨)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远段骨及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临床上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在创伤骨科常见,治疗上比较困难。自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采用比目鱼肌肌(骨)瓣修复小腿远段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坏死,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异体皮质骨板在严重骨缺损股骨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万锋  沈海良 《中国骨伤》2009,22(4):293-294
21世纪,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日臻完善,人工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数量不断增加,使用年限不断延长,相关的翻修数量也在逐年上升。2000年,全美共行183000例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翻修手术31000例,占17%左右。比起初次的髋关节置换,全髋翻修面对的患者情况多变复杂,手术难度大,要求的手术技术高,  相似文献   

15.
下肢管状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可引起下肢大段骨缺损是骨科临床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自体松质骨和骨诱导人工骨混合打压植骨术治疗各种类型的下肢长骨干大段骨缺损2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髂骨取骨术是一常见手术,其术后并发症也不少见,但并未引起广大临床骨科医师的重视。我们随访到1996年5月至2006年7月因各种原因行髂骨取骨术的患者607例,对其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与机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俞国旭  魏敏民 《中国骨伤》2009,22(10):793-793
女性患者,23岁,入院前1d不慎摔倒出现左上臂肿痛。X线示:左肱骨外科颈骨折;左肱骨上段骨囊肿(图1)。左肱骨上段MRI示:①左肱骨上段骨囊肿并近端病理性骨折、骨挫伤;②左肩关节腔积液;③左肩关节及肱骨近端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4)。即于2006年11月7日入骨科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8.
开窗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瑞林 《中国骨伤》2009,22(9):714-715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纵向负荷作用于足跟部所致,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波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内骨折属常见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治疗不当病残率高,笔者自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开窗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84例92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斌  朱忠  徐国成  章文杰 《中国骨伤》2009,22(9):716-717
保肢手术中行瘤段切除后遗留的大段骨缺损,临床上常用骨水泥加内固定方式修复。2003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自制骨水泥注入式管状骨塑形模具修复四肢长骨骨干大段骨缺损8例,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的特征是骨矿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遭到破坏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的发生率增高。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采用了单光子吸收法(SPA)及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实验中大鼠左下肢BMD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