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主要由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于人的肺部等组织内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现。人群普遍易感染,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此病可累及多个组织脏器。并出现全身性的症状,多浆膜腔积液偶见,关于护理未见报道。2003年9月-2005年12月,我科室共收治4例肺吸虫病伴多浆膜腔积液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森  李占青 《临床医学》2011,31(6):117-118
河南省是并殖吸虫病(又名肺吸虫病)流行的地区,自1991年至今我院共收治确诊为并殖吸虫病患者11例,其中误诊10例,个别患者误诊过数种疾病,现对误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uestermani)寄生于人的肺部等组织内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又称肺吸虫病(pulmonary distomiasis)。临床上根据并殖吸虫对人体主要损伤部位可分为:胸肺型、脑型、肝型、皮肤型及亚临床型,其中胸肺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铁锈性血痰等,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炎。如果诊治的医务人员没有并殖吸虫病方面的知识可导致并殖吸虫病例完全误诊,这是并殖吸虫病诊断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我院发现的1例并殖吸虫病,目的加深对并殖吸虫病的诊治和了解,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并殖吸虫病(paragoninmiasis )是由并殖吸虫(又名肺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现在已查明在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浙江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着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或肺吸虫病[1]。并殖吸虫病一般以缓慢发病,慢性临床经过为特点。随虫体寄生的部位不同而使症状多变,以呼吸系统症状、腹部症状、皮下结节或包块、神经系统症状为常见。并殖吸虫病伴血管炎综合征的病例报告甚少。现将我院收治1例并殖吸虫病伴血管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5.
肺吸虫病2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蒙荷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0):720-721
肺吸虫病又名肺并殖吸虫病,随着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发病率已越来越低,是一种较易漏诊误诊的寄生虫病。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肺吸虫病21例,全部误诊,误诊率为100%。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6.
肺吸虫病一例误诊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  相似文献   

7.
刘爱华  苏瑾  刘付聪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469-2469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是肺吸虫在体内脏器寄生、繁殖所致以肺部为主的急性或慢性寄生虫病。肺吸虫性胸腔积液在肺吸虫病中较常见,但合并左上肺厚壁空洞罕见,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导致误诊误治。本文报告1例。  相似文献   

8.
脑型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和墨西哥并殖吸虫寄生脑部引起的疾病,占肺吸虫病发病率的10%~20%,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和痴呆等。我科成功救治1例脑型肺吸虫病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娟  席学莉  江华容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92-192,F0003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我国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2种,人因生吃、腌吃、醉吃溪蟹或喇蛄而感染,也可因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而受到感染。肺是卫氏并殖吸虫最易侵犯的脏器,肺吸虫病发病过程多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潜伏期不易确定,或长或短,多为1个月至1年,但最短只有2d,最长达10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并殖吸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芸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6):585-586,552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俗称肺吸虫病.遍布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在大洋洲和俄罗斯亦有报道。其中,以亚洲最为严重。尤其是我国,除了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和宁夏未有报道外,其余27个省、市、区均有该病存在。由于并殖吸虫分类比较混乱,全世界报道的的并殖吸虫不下50种种(含亚种或变种),但有不少是同物异名,实际为40种左右。在我国,  相似文献   

11.
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虫体在组织器官中移行、定居所引起的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以在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我科2007年2月5日收治1例肺吸虫病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儿童不典型卫氏肺吸虫病1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国汉  林峰 《新医学》1997,28(8):429-429,434
儿童不典型卫氏肺吸虫病19例误诊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310006)周国汉浙江温岭市第一医院(317500)林峰浙江省有43个县的山区有卫氏肺吸虫病流行,自1979~1994年,我院共收治儿童肺吸虫病41例,其中误诊19例,误诊率达46%,现扼...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浙江省松阳县发生一起因参加农家乐餐馆聚餐食用腌制溪蟹引起的肺吸虫病聚集性疫情。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腹痛症状。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13名聚餐者血清肺吸虫抗体,阳性7例,阳性率53.8%。与腌制溪蟹同一来源地点捕捉的11只溪蟹有8只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检出率为72.7%。综合发病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确定为一起肺吸虫病聚集性疫情。  相似文献   

14.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是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俄罗斯的一些地区。目前已知并殖吸虫约50种,其中对人致病的只有8种。我国共有32种并殖吸虫,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skrjabini)、异盘并殖吸虫(P.hetertremus)、  相似文献   

15.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是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俄罗斯的一些地区。目前已知并殖吸虫约50种,其中对人致病的只有8种。我国共有32种并殖吸虫,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skrjabini)、异盘并殖吸虫(P.hetertremus)、  相似文献   

16.
肺吸虫病是由卫氏井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肺部引起,又名肺蛭病[1]。本地区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常造成误诊。我院1990年~1996年先后误诊36例,现将临床及X线资料较完整的2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例误诊病例中,男16例,女5例;年龄5~21岁,平均9.1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胸闷、胸痛、盗汗、消瘦乏力。误诊为原发型肺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炎6例,结核性心包炎3例,浸润型肺结核2例,脓胸、肺脓肿、肺良性肿瘤、大量胸腔积液、支气管肺炎各1例。误诊最长时间为1年6个月。1.2X线表现肺部浸润性阴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广州东北郊增城市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采集调查点山溪中溪蟹,解剖溪蟹查找并殖吸虫囊蚴;然后将检获囊蚴饲喂人工感染家犬,解剖人工感染虫卵阳性家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蟹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58.46%(38/65),感染度为2.12个囊蚴/只蟹,0.59个囊蚴/克蟹,为中度疫源地(Ⅲ级);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解剖两条人工感染并殖吸虫阳性家犬,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42条。结论发现广州东北郊增城市存在卫氏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等级为中度疫源地(Ⅲ级)。  相似文献   

18.
儿童脑型并殖吸虫病是由于童虫经纵隔向上移行进入颅腔,在脑组织中移行破坏引起渗出性炎症、出血和水肿等所致[1]。它是儿科少见的危重症,其来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临床常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本院收治的21例儿童脑型并殖吸虫病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对具备以下4点者诊断为儿童脑型并殖吸虫病,其中1~3点为必备条件:①来自流行区,有生食或半生食醉溪蟹史;②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且脑脊液检查异常,有核细胞数增高,分类嗜酸…  相似文献   

19.
席学莉 《临床荟萃》2009,24(11):F0002-F0002
肺吸虫病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变而复杂,极易误诊或漏诊。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肺吸虫病患者1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并殖吸虫(肺吸虫)感染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11年3月我科收治的12例并殖吸虫感染性胸腔积液患儿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5~10.6岁,平均年龄(5.95±2.24)岁.结果:12例通过吡喹酮、胸腔穿刺抽液及留置胸腔闭式引流、剖胸探查等综合治疗.合并心包积液2例,1例予以心包穿刺抽液,另1例予以心包开窗引流术,合并前胸及胸背部包块各1例,分别予以手术切除.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3个月,均痊愈.结论:并殖吸虫感染性胸腔积液与化脓性胸腔积液及结核性胸腔积液难以鉴别,诊断的明确有赖于详细的病史收集及实验室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药物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