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1/2015-08于我院采用长期配戴OK镜进行近视矫正的160例3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按要求配戴并完成随访。统计配戴OK镜后2a的角膜、结膜并发症; 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配戴OK镜后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矫正视力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裸眼视力。

结果:所有患眼共出现Ⅰ~Ⅱ级角膜点染98眼,Ⅲ~Ⅳ级角膜点染18眼,视觉异常15眼,角膜压痕16眼,结膜充血10眼,角膜无菌性浸染8眼,过敏性结膜炎8眼,经对症干预治疗后缓解。患眼戴镜前和戴镜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平均细胞面积、角膜内皮六角型细胞比例、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前表面水平曲率(HK)及垂直曲率(V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裸眼视力显著上升,屈光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未发生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 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 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不同宽度对控制和减缓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例85眼,依据镜片覆盖角膜白到白横径的90%~95%确定镜片总直径,角膜横径12.1~13.0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1.0~11.2mm(A组); 角膜横径11.1~12.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5~10.9mm(B组); 角膜横径10.0~11.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0~10.4mm(C组)。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2a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前,三组患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a,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的宽度不同对于控制和减缓近视的效果不尽相同,离焦环越靠近角膜边缘,近视的控制效果相对越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控制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06我科收治的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76例152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组36例72眼与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联合组),两组患者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组加用0.1g/L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随访1a,检查戴镜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功能及角膜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戴镜前、戴镜1a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戴镜前、戴镜1a裸眼视力变化幅度高于角膜塑形镜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值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LLT、BUT高于角膜塑形镜组,OSI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变化幅度均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可改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控制屈光度、眼轴增长,对角膜形态及泪膜功能无明显负面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姜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49-1352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1/2016-07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框架眼镜组40例80眼。随访18mo,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眼轴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进展,其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07于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3岁近视患者94例94眼(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者,选取该眼作为观察眼,双眼均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患者则以右眼作为观察眼),根据患者所配戴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设计不同分为观察组: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6例; 对照组:配戴基弧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患者48例。根据两组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SE)不同进一步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戴镜1mo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0.12±0.08与对照组(-0.17±0.07)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戴镜后6mo,1a眼轴增长平均值均无差异(均P>0.05)。低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19±0.17mm,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18mm)(P<0.05); 中度近视组中,观察组戴镜1a眼轴增长值为0.22±0.18mm,与对照组(0.19±0.12mm)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后6mo,1a观察组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眼轴增长值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低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戴镜后6mo(0.15±0.13 vs 0.05±0.12mm)、1a(0.31±0.18 vs 0.19±0.12mm)眼轴增长值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对于低度近视患者,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延缓眼轴增长的效果优于基弧球面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63例126眼,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1wk,1、6mo,1a时观察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前后本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泪膜破裂时间有明显差异(P<0.001),而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压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矫正近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的关系。

方法:选取8~13岁低中度近视患者70例70眼,分别进行验光、瞳孔直径和眼轴长度测量等检查,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在不同光线环境下,以平均瞳孔直径作为分界进行分组。测量戴镜前、戴镜6、12、24mo的眼轴长度,并分析不同环境下初始瞳孔直径与眼轴增长量的相关性。

结果:暗室环境和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小于平均值组的患者眼轴增长量均比瞳孔直径大于平均值组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初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配戴24mo时眼轴增长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67,P<0.05; r=-0.4925,P<0.01)。

结论:不同环境下瞳孔直径越大,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越好,其原因可能是较大的瞳孔使角膜塑形镜对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干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7/2017-10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青少年近视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戴镜后1、2、3a眼轴变化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青少年近视10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3a后,眼轴增长0.42±0.37mm,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分别增长0.65±0.35、0.32±0.37、0.30±0.29mm,高度近视组(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慢; 配戴时间与戴镜前屈光度、起始治疗年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 而配戴时间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F=0.292,P=0.695),男、女性戴镜后的眼轴变化速率未见差异。

结论:低、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均有增长,高度近视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速度慢于低中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l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对比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 的 SE 下降, UCVA明显改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戴镜后B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的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1 wk开始变薄,1、3、6 lo的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2.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 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 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d, 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  相似文献   

14.
赵晓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861-1865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不同曲率近视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性纳入行SMILE的近视患者72例144眼,按照术前角膜曲率分为低曲率组(<41D,21例42眼)、中曲率组(41~46D,26例52眼)、高曲率组(>46D,25例50眼)。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1wk,3mo屈光状态、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光学质量的改变情况,筛选近视眼患者SMILE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结果:三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UCVA、BCVA比较有差异(P<0.05),组间不同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主观验光屈光力矢量变化值比较有差异(P<0.05),低曲率组主观验光屈光力矢量变化值低于中曲率组、高曲率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眼轴长度、术前等效球镜度均为影响SMILE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SMILE对不同曲率近视患者视力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安全有效。年龄、眼轴长度、术前等效球镜度均为影响SMILE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柳维艳  王星力  赵洋  张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788-179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2/2019-01我院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并按1:1比例选取同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前和术后3mo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 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01); 术前、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组CMT、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鼻上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大(P<0.001),对照组后表面中心、颞下角膜曲率较术前大(P<0.00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中心、后表面颞下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前表面、后表面角膜散光均上升(均P<0.001),后表面逆规散光较术前增多(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均P<0.05);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可获益,但改善效果不及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CMT较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更高,后表面散光有所增加,术后前房形态改变更明显,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重,但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 h。配镜后随访6l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 l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 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18.
肖志刚  邓姿峰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934-193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的矫正效果和对患者角膜形态以及屈光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0例282眼,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框架镜组进行常规配镜治疗,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在治疗前和治疗1a后对所有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检测统计,记录矫正前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和屈光度并进行比较,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框架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角膜曲率角膜塑形镜组显著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的屈光度角膜塑形镜组明显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显著高于框架镜组的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效果显著,但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针对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地防范,使治疗过程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9.
喻谦  刘娟  付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095-1098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效果及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根据年龄分为11~14岁组58例116眼,15~18岁组62例124眼,均给予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6、12mo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改善情况、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平均屈光度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11~14岁组戴镜6、12mo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优于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但戴镜6、12mo,11~14岁组与15~18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11~14岁组戴镜6、12mo眼轴长度大于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戴镜前后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6、12mo各时间段及组间戴镜前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有助于改善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尤其低年龄近视人群效果较佳,且对前房深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近视患者102例204眼,平均屈光度-3.36±1.07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方式, 观察戴镜2a平均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视觉异常(有无复视、眩光、重影)以及眼表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戴镜6mo; 1,2a与戴镜前相比,裸眼远视力、平均屈光度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配戴镜片后屈光度降低,视力改善;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前后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

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在使用合格的产品、规范的流程、合格的验配技术和严格的复查的前提保障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