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医理论中常以“五”分类,比如“五脯”、“五气”、“五味”,此外还有“五色”、“五音”、“五方”(自然界)、“五官”、“五体”、“五志”(人体)等。  相似文献   

2.
中医将喜、怒、思、忧、恐等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 ,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 ,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 ,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 ,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 ,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 ,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 ,影响人的容貌。因此 ,提出五志太过可内伤五脏 ,并外现于五体 ,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五神脏"理论概念、现代解析两方面分别阐述五神脏的理论内涵及科学思想,探讨五神脏理论的现代心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基于五神脏核心思想,提出"五神-五脏-五志"为五神脏信息反馈轴心。探索五神脏理论对构建中医心理学、中医心身医学的意义以及对临床辨治精神障碍类疾病、心身疾病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医儿科学》上五迟五软的定义是: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现代医学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自闭症、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  相似文献   

5.
由实热闭阻引起的五种症状,《内经》称为五实。即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五种虚弱证,归为五虚。即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五种黄疸,称之五疸。即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人体腔内包块,有五积之名,即心之积,伏梁;肝之积,肥气;脾之积,痞气;肺之积,息贲;肾之积,奔豚;饮食噎塞难下之证,按病因可分五噎。即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五种疝气,习称五疝。即石疝、血疝、阴疝、妒疝、气疝;五种瘿瘤,谓之五瘿。即筋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五藏核心观的基础框架。本文运用词频分析法和语料分析法相 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五藏”及其类概念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从而考察五藏核心观建构的动机、主 体、辅助条件等问题。词频分析表明五藏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其意义内涵有整体和个体的差 异。五藏语境的定性分析表明严重病理状态的指向为五藏核心观提供了强烈的动机;五藏生理机能内容广泛, 人体机能或以五藏为始或终于五藏是五藏核心观的主要内容;五藏整体突破了五藏个体的诸多限制,使五藏作 为人体核心其凝聚力更强;五藏类概念是五藏概念的衍化、其功能是固化五藏所指,增强五藏概念的观念认同。  相似文献   

7.
五液辨证     
一、何为五液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分泌物。《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注云:“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五液来源于水谷,通过脾气的输布,分别归藏五  相似文献   

8.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按照五脏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深入研究及广泛运用,众多学者将五刺法的治疗范围有所延伸,笔者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1.“五实”、“五虚”证预后好坏的关键是什么?其道理何在? 答:“五实”、“五虚”证,语出《素问》。《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实证是病邪壅实,脏气阻绝,虽攻泻无能为力;五虚证是正气虚极,虽补养亦无济于事,所以都是不易挽救的危证,即所谓“五实死,五虚死”也。然而,在下列情况下,“五实”、“五虚”证也  相似文献   

10.
1.五输的名称:“五輸”的名称,数見于《内經》,如《灵枢》九針十二原篇:“二十七气所行,智在五腧也。”本输篇:“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順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余聞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官能篇:“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等等。但是这几篇所說的五输,包括了两种含义:一是指五藏的井、榮、俞、經、合二十五穴而言;一是指五藏、六府的井、榮、俞、原、經、合、全部穴位而言。我們现在通称的五输,是取后者的含义。(俞字有从肉旁;有从車  相似文献   

11.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为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广泛运用及深入研究,众多医家在传统五刺法治疗五体疾病的基础上,扩展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系统治疗文献,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与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方证"之间关联性大小,确立与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密切关联的方剂。方法: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模型大鼠糖、脂代谢、血液流变学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模型大鼠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脑细胞凋亡,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均能改善上述异常状态,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各指标均更接近假手术组,效果要优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结论: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与脑卒中气虚血瘀证都有相关性,但补阳还五汤与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之间具有更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五色理论临床运用及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五色理论的临床应用已少之又少了。  相似文献   

14.
论五形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可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五形人是按五行的法则确立的 ,五形人的特征与五行的特征相符 ,五行的特征也就是五形人的特征。五行的特点和五行的生克作用 ,形成了五形人的特征。五形人的先天相貌与其出生当日天干相类似 ,其旺衰主要取决于出生当日的月令和时辰。五形人在不同的季节里有旺、相、休、囚、死的旺衰变化。五形人发病的一般规律为旺克衰而衰者易病  相似文献   

15.
主治:黄白秃疮,及一切头面耳鼻干湿疳疮。处方:松葱膏二两(制法附后)雄黄七钱、飞东丹五钱,飞青代二钱,无名异(研净细末)二钱,大梅片五分、煅人中白三钱,炒宫粉一钱五分,(?)粉五分、制铜绿五分,枯矾一钱、儿茶三钱、绿豆粉五钱。制法:共为极细末、收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沙棘提取物中五羟色胺对糖尿病大鼠的脏器保护作用。方法高糖高脂饮食联合STZ造模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单用安慰剂组、单用五羟色胺组、沙棘提取物提取五羟色胺组,观察糖尿病大鼠一般状况、血糖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在分别给予沙棘提取物提取五羟色胺、单用五羟色胺后,与安慰剂组相比,2组指标变化情况趋势一致,如下。血糖下降(P0.01),血脂下降(P0.01),下丘脑五羟色胺含量上升(P0.01),外周血五羟色胺含量下降(P0.01),其中沙棘提取物提取五羟色胺组和单用五羟色胺组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沙棘提取物中五羟色胺具有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从而保护糖尿病大鼠脏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73,(2)
一、处方:大黄一两,防己二两,寮刁竹五钱,生半夏五钱,生南星五钱,生细辛二钱半,生川乌五钱,生草乌五钱,雄黄七钱半,救必应二两,麻黄五钱,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属百合科植物)七钱半,山慈菇五钱,五  相似文献   

18.
宋本《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言禁食五辛,禁食五辛的由来较少有医家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梳理五辛之出处,发现五辛主要是指蒜、葱、韭菜、薤、胡荽、兴渠等辛辣及引发口腔异味的蔬菜。自晋代至唐中期,民间有春节食用五辛的习俗;佛教传入中国后,有禁食五辛的戒律。通过对比宋代以前的仲景著作,禁食五辛只见于宋本《伤寒论》。伤寒病本应当辛以散寒解表,葱、蒜亦见于伤寒之方,因此五辛之禁于医理不合。宋代佛教的平民化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改变,禁食五辛对文人士族产生较大影响。推测宋代儒臣在校订《伤寒论》时将佛家五辛之戒引入到中医学中;宋臣未能真实反映仲景著作的原貌。  相似文献   

19.
处方及用法: 百部一钱五分,竹茹一线,枳实一线、莱菔子二钱、稻香陈二钱、款冬花一钱五分、雲苓一钱五分、桔络七分、半夏一线、炙甘草七分、藕片一线五分,川贝一线,水煎分三次服(以上为一日剂量适用于五至十岁以上儿童,年龄过小者酌量减轻)。  相似文献   

20.
脏象五志论将心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分别与五志、五音、五谷、五味、五色相结合,提出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五志异常与五脏的气机失调、功能失用互为因果,关系密切。以脏象五志论为指导,归纳妊娠期五志变化与五脏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应用中药疗法、情志疗法、五音疗法以达到养胎、安胎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