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部特别是胸骨柄与两乳头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通常被称为“手术禁区”,是人体最易形成瘢痕的部位之一.目前治疗瘢痕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极高,国外报道达80%[1],国内报道为45%~100%[2].而且瘢痕复发后成倍增生,治疗难度加大[3].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4],难以完全切除,只要不影响机体正常功能及美观,治疗时不必过深切除.2008-2010年,我们采用仅切除高于皮面部分瘢痕并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创面的方法,治疗13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正>瘢痕疙瘩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理性瘢痕。病变范围超过最初皮肤损伤界限,外观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质硬和充血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的病理性瘢痕[1]。作为整形外科、烧伤科和创伤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瘢痕疙瘩具有治疗抵抗和治疗后易复发的类肿瘤特征[2],临床上以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或放疗为主要治疗方案。病理性瘢痕尤其瘢痕疙瘩严重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瘢痕疙瘩(keloid, K)的诊断和治疗是整形外科界较棘手的问题.在组织学上,瘢痕疙瘩以成纤维细胞早期过度增生和过剩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沉积,尤其是以胶原沉积为特征;在临床上,表现为病损过度生长,超过原创面界限,呈"蟹足样"浸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始终无退化且单纯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等特点[1].  相似文献   

4.
瘢痕疙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瘢痕疙瘩 (keloi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 ,是以皮损后真皮异常纤维增生反应为特征的病理性组织。其形成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虽仍没有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治疗方法 ,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综述如下。一、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主要方法 ,应掌握在瘢痕趋于稳定及老化后为宜。目前因单纯手术切除治疗其复发率较高 ,已鲜有采用者。现在多应用手术切除联合类固醇药物注射、加压治疗、硅凝胶片敷贴、术后放疗等进行综合治疗[1 4] 。二、持续加压疗法持续加压疗法是治疗瘢痕疙瘩应用较久的方法 ,成功的关键在于“早”、“…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是瘢痕中最顽固的一类[1],在我国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因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故对较多局限的瘢痕疙瘩仍以瘢痕内药物(曲安缩松和透明质酸酶、利多卡因等)注射或配合药物注射的综合治疗较为理想[2].若药物注射疗法使用不当,则会出现副作用.近年来,我们应用自己研制的高液压瘢痕注射器为大量瘢痕疙瘩患者进行了治疗.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瘢痕疙瘩是具有瘢痕体质者在遭遇手术、外伤、感染后,皮肤创口内大量结缔组织基质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皮肤纤维化疾病,表现为突起的瘢痕,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坚硬,奇痒或功能障碍。目前,手术切除瘢痕后放疗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87年7月至2002年8月,共采用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20例,我们总结了其中有2年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143例,用于探讨手术后放疗方式、放疗时间对瘢痕疙瘩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的治疗,除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去炎松,康宁克通A)进行瘢痕内注射外,还采用照射(X线,电子线)、手术切除(含瘢痕内切除)和压迫等综合治疗措施,这些治疗方法早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1].但如何实施注射治疗,以及针对不同部位的病损采用何种综合治疗措施最佳,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多数是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对瘢痕疙瘩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8.
手术切除配合术后早期放疗对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结合早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7例瘢痕疙瘩采用瘢痕疙瘩直接切除后放疗,术后12~24h内开始对手术部位给予电子线照射治疗。结果:瘢痕疙瘩术后放疗切口无明显缝线反应,愈合良好,切口愈后呈细线状,术后随访4个月~3年,所随访病例手术部位均未见瘢痕疙瘩复发。结论:手术切除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胸部瘢痕疙瘩的切除加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胸部瘢痕疙瘩后行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胸部瘢痕疙瘩210例,均行手术切除直接缝合或植皮,术后3天或拆线时开始用β射线照射切口,同时,应用瘢痕硬度计测定正常皮肤、胸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前和术后3月、6月、1年和3年切口处硬度;结果:210例胸部瘢痕疙瘩切除后随访1年以上,显效154例,有效47例,无效9例。瘢痕硬度测定显示:胸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前硬度显著大于正常皮肤硬度(P<0.01),在显效组和有效组也显著大于瘢痕切除术后3月切口硬度(P<0.05)且瘢痕切除术后其硬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与正常皮肤硬度接近。结论:应用手术切除胸部瘢痕后β-射线放射治疗对控制胸部瘢痕疙瘩的复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瘢痕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增殖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美容医学临床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因此 ,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较多 〔1〕,现就近年来有关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外科治疗早在 1844年 ,Druit就利用手术切除来治疗瘢痕疙瘩。由于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有很高的复发率 ,因此很多学者尝试了多种切除方法。 Peocock等全厚切除瘢痕疙瘩但保留边缘部分用于固定移植的皮肤 ,并认为可减少复发。Moustafa等削去瘢痕疙瘩表面发红部分 ,辅以断层皮片移植覆盖创面的方法陆续被其他学者改进并认为可减少瘢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注射曲安奈德加术后早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149处瘢痕疙瘩全部行手术切除,治疗组术中在切缘处皮肤真皮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24h内对手术部位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为I期愈合,术后随访12~24个月,治疗组治愈率为83.6%,与对照组58.2%相比较,P〈0.05。结论: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术中注射曲安奈德加早期术后放疗能够有效提高瘢痕疙瘩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整形美容1减少皮肤张力防治病理性瘢痕的基础研究在临床上的应用:筋膜/皮下组织减张缝合及皮瓣手术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为提高瘢痕疙瘩(keloids,K)和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治疗效果,本文作者就张力与病理瘢痕的关系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对K、HS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切除病变后接受放射治疗、在病变区进行皮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目前已形成多种手术径路,其中胸前壁乳晕径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优点是可同时对双侧甲状腺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操作套管穿刺孔位置隐蔽,美容效果较佳,但胸骨前小切口易形成瘢痕疙瘩或粗大的增生性瘢痕,使该术式的推广受限[1].  相似文献   

14.
瘢痕疙瘩的肿瘤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的异常增殖所形成的肿块。临床表现为增长速度过快,不易退化,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扩散,并超出原皮损范围。早期常伴有炎性浸润带;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且复发范围可超过原瘢痕范围,因此,又称为瘢痕瘤。瘢痕疙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肿瘤的特征,其临床表现明显异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并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瘢痕疙瘩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术后运用6MeV电子线照射病变部位,10d为1个疗程,每日1次,每次每个部位照射2Gy。结果运用手术结合6MeV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达90%,且不易复发,不良反应少。结论电子线能有效治愈皮肤瘢痕疙瘩,手术结合放射治疗是治愈瘢痕疙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伴有组织挛缩,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胶原分布均匀且细小规则;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表面并向周围增生扩展超出其基底,出现时间晚且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常会复发,胶原分布紊乱且粗大呈波浪形。瘢痕的类型、首次治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其后续治疗和康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手术切除与注射确炎舒松A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除与局部注射确炎舒松A治疗瘢痕疙瘩87例,其中随访62例。结果:参照朱兆明疗效分类方法,随访62例中优52例(83.87%),良9例(14.52%),差1例(1.61%)。其中1例注射4例后局部皮肤萎缩。结论:手术切除与注射确炎舒松A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耳部是瘢痕疙瘩形成的常见部位,因其发生在头颈部,更容易影响美观甚至妨碍功能,尤其对较大、反复复发的耳部瘢痕疙瘩,应首选手术切除。为了有效保留良好的耳部形态,要灵活选择术式,但手术切除后又易复发,因此,寻找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方法成为新的趋势。目前常用的联合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联合激素治疗、局部机械压迫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但关于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差异。现就近年来应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行耳部瘢痕疙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皮肤创伤后形成的病理性瘢痕,是整形外科临床治疗的难题.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在组织学方面,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以胶原沉积为特性,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创伤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退化,易发生挛缩;而瘢痕疙瘩的生长却超出原创伤界限,侵犯周围正常组织,术后易复发.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细胞的增殖-凋亡的调控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其形成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1].以下将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相关死亡域蛋白与瘢痕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敏  顾兵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9):1350-1351
瘢痕疙瘩是指在遭遇手术、外伤、感染后皮肤创口内大量结缔组织基质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皮肤纤维化疾病,表现为突起的瘢痕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坚硬,奇痒或功能障碍等,影响患者外貌甚至发生功能障碍,同时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负担。单纯手术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高,可达50%-80%,临床上多采用综合治疗。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手术后结合放射治疗瘢痕疙瘩患者6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