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钰  张纯 《眼科新进展》2005,25(6):550-55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7例患者32眼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22眼)术后无并发症;B组(10眼)术后浅前房(浅Ⅰ~Ⅱ)。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应用Orbscan Ⅱ进行角膜9个方位测厚,并对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A组术后1周角膜厚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中央、下方、颞侧和颞下方角膜厚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显著减小(P〈0.05)。B组术后1周在多数方位上角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角膜厚度的改变量显著大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中央区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各方位角膜厚度改变量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在无并发症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恢复.术后浅前房(浅Ⅰ~Ⅱ度)增加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术后中央和颞下区角膜内皮细胞的代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以及后囊膜切开术的患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激光术后14d,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4d,中央部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周边部5点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后7d及14d中央部位及5点处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眼中央部位与周边5点处角膜内皮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2.6~3.2mj能量的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熊世红  安鑫  王艳玲 《眼科》2014,(3):173-176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5年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71例(87眼)。方法合并Ⅱ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38例(44眼)为糖尿病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3例(43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年采用角膜内皮镜观察角膜内皮数量及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结果术前,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增加,变异系数增加(P均〈0.01)。对照组患者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变异系数增加(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5年,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异系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小样本的回顾性病例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重,修复慢,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无影响.方法: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40例56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做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形态学的检测.结果: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40例56眼,除了4眼有2度浅前房的患者外,其余52眼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值为2 580.90±323.20个/mm2,术后1 wk均值为2 558.28±341.83/mm2,细胞形态学方面,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标准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数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通常情况下,小梁切除术不会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前房注气治疗闭角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前房注气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Ⅱa级及Ⅱb级浅前房101例(118眼)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50例(60眼),前房注气组51例(5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眼压、远期滤过泡形态、治疗持续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一次治疗成功率。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和前房注气治疗两组治疗后视力、眼压、治疗有效率、远期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治疗成功率和治疗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注气术一次治疗成功率93.1%,治疗时间短。结论前房注气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预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硬核晶状体的超声乳化手术220例(290眼),其中Ⅲ级核184眼,Ⅳ级核106眼,分别随机分为A组(预劈核组)和B组(常规劈核组)。观察两组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Ⅲ级核者术后视力以及其他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核者术中超声乳化所用时间及术后1周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核的预劈开技术对于Ⅳ级核白内障能较好地维持前房稳定性,因而降低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机率,提高了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6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裸眼视力0.3及其以上者为36眼(78.26%),0.05及其以上脱盲率为100%。术后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由术前的(32.5±6.2)mmHg降至术后(14.2±4.6)mmHg(1mmHg=0.133kPa),术前与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4.331,P〈0.01),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0.097,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获得良好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改变及术中丝裂霉素C(MMC)的应用对其影响。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20例31眼,其中7眼术中应用MMC,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角膜曲率、眼轴长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及3个月,循规散光较术前增加。术中应用MMC者术后1个月,循规散光较未用MMC者增加(P〈0.05),但术后3个月循规散光恢复到术前状态(P〉0.05)。小梁切除术和MMC的应用对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无明显影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主要发生循规性散光。MMC会引起短期的循规性散光增加,但远期(3个月)不会引起角膜曲率的变化。小梁切除术和MMC的应用不会引起眼轴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中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7例(47眼)糖尿病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3例)术中前房内注入曲安奈德2mg;对照组(24例)术中前房内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变化、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纤维蛋白渗出情况及后发障的发生率等。结果术后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和后发障,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眼压变化、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术中前房内注入曲安奈德,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曾行小梁切除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265.81个/mm2(11.4%),对照组减少72.88个/mm2(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细胞变异系数之间无差异.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严重,且恢复慢.因此术前应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FS-LASIK)术中前房气泡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对手 术效果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2年 2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自愿接受FS-LASIK且术前常规检 查确认为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1 379例(2 749眼),将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气泡眼作为观察组,将 患者对侧未发生前房气泡的眼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术中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 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直径、角膜内皮细 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眼压等手术前后相关参数。采 用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 379例(2 749眼)患者中25例(27眼) 发生前房气泡,发生率0.98%。术中观察发现气泡均由房角移动至瞳孔区,鼻侧12眼(44%)、颞侧 9眼(33%)、下方4眼(15%)、上方2眼(7%)。Ⅰ级前房气泡16眼(59%)、Ⅱ级10眼(37%)、Ⅲ级 1眼(4%),Ⅲ级气泡影响自动识别跟踪,需在手动跟踪模式下完成准分子激光切削。术中观察还发现 在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基质切削时气泡在前房内发生了较高频率的振动。观察组(23眼)与对照组 (23眼)比较,角膜直径、曲率、厚度及前房深度、眼压、术前SE、术后SE、术前BCVA、术后UCVA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25例)角膜直径[(11.11±0.31)mm] 与未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1 354例)角膜直径[(11.51±0.3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 P=0.00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486,P分组=0.022),组内各时间点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342,P时间=0.260)。六角形角膜内皮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 =0.469,P分组=0.497),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966,P时间=0.004)。角膜内皮细 胞面积变异系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06,P分组=0.746),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21.248,P时间<0.001)。结论:前房气泡的产生可能受到术者个人因素、患者种族差异、设备类型、 角膜直径、角膜瓣直径、小梁网位置、pocket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泡可能经小梁网逆行进入 前房,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害。降低前房气泡发生率,可有效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奇  李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786-1791

目的:观察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与单纯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2016-10/2017-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白内障(cataract)患者78例92眼,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其中糖尿病组40例44眼,非糖尿病组38例48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4、8wk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计数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density,CED)、六角形细胞比例(hexagonal cell percentage,HCR)、变异系数(variation coefficients,CV)、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利用共焦显微镜记录术前、术后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分别观察两组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前比较,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降低,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六边形细胞比例减低,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相较于术前均明显降低,变异系数相较于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的中央角膜厚度相较于术前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wk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前、术后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比较,术前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异型性较大,胞体大小不一,术后4wk糖尿病组的内皮细胞多形性增多,胞体大小各异,可见较大细胞核,术后8wk糖尿病组恢复较慢,仍可见不规则的内皮细胞及尚大的细胞核。糖尿病组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0。

结论:糖尿病及超声乳化术都会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同时超声乳化术对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影响较大且恢复较慢。糖尿病可能与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毕前房注射地塞米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由同一医师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8例(60眼)术毕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0.5mL(2.5mg)球结膜下注射;试验组50例(60眼)术毕前房内注射0.1mL(0.5mg)地塞米松注射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前房反应、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差异。结果 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d、3d最佳矫正视力试验组比对照组效果更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前,术后1d、3d、1周、1个月、3个月眼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1d、3d、1周前房炎症反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眼前房炎症反应较轻;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3d、1周、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及变异系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较试验组术后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下降,变异系数增高。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毕前房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是安全有效的,对术后短期内获得最佳矫正视力、减轻前房反应、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产利多卡因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检查不同浓度国产利多卡因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确定其用于前房麻醉的可行性及适用浓度。方法:注入药液30min后检查中央角膜内皮细胞,以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发率、细胞密度3个参数为分析指标。结果: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百分率在2%与1%利多卡因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1),在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细胞密度3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1%利多卡因用于前房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羊膜卷填塞联合C3F8气体填充治疗角膜穿孔术后羊膜的演变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因各种原因所致角膜穿孔而施行羊膜卷填塞联合前房C3F8气体填充术共56例(56眼).术中以20%C3F8气体填充前房.术后观察前房深度、房水渗漏情况、气泡维持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以及羊膜卷与角膜融合情况.结果 56例角膜穿孔均得到修复,羊膜卷无脱落,术后2个月时羊膜卷与角膜逐渐融合,其间无明显缝隙,C3F8气体在前房存留时间5~16 d,平均(8.2±4.8)d.术前与术后1个月、2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1.71,P >0.05),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后1个月时低于术前(t=2.13,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05).结论 羊膜卷填塞联合前房C3F8气体填充可有效修复角膜穿孔,术后羊膜卷与角膜融合好,C3F8气体能较长时间维持前房深度,防止房水渗漏,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16.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滤过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检查64只接受小梁切除的原发性青光眼,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术后前房深度的变化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术后64只眼角膜内皮细胞数均比术前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2.508,P<0.05);术后前房越浅,内皮细胞损失率越大,相关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r=0.7587,t=9.170,P<0.01);炎症反应重的眼比炎症反应轻的眼内皮细胞损失率高。结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炎症反应的发生或缩短其存在的时间,可降低术后内皮细胞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5-10我院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186例224眼(糖尿病组)和单纯白内障患者190例227眼(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前和术后1d,1wk,1、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术后各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术后各时间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术前,且糖尿病组术后1wk,1、3mo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3mo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浅前房、超声时间长、短眼轴、超声能量高、累积释放能量高、大量的灌注液及核硬度≥Ⅲ级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声时间长、超声能量高、累积释放能量高、核硬度≥Ⅲ级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1.742(1.056~2.682)、1.958(1.227~3.135)、2.064(1.274~3.256)、2.585(1.493~3.682)、2.193(1.348~3.316)。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单纯白内障患者更重,年龄、超声时间长、超声能量高、累积释放能量高、核硬度≥Ⅲ级是其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对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影响。方法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5例(75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37眼),前房内及巩膜瓣下注入1%透明质酸钠0.1ml并保留;对照组38例(38眼),则注入平衡盐溶液(BSS)0.1ml。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周、第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并分析其数量和形态参数的变化,同时观察术后眼压、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前、术后第1周及第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183±325)个/mm2、(2096±332)个/mm2、(2112±261)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62.7±42.8)μm2、(422.9±53.1)μm2、(430.8±55.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47.3±15.7)%、(48.1±12.5)%、(42.6±10.9)%;六角型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2.3±14.8)%、(51.6±13.3)%、(55.7±11.2)%;术后第1周及第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第1周及第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98±314)个/mm2、(1631±388)个/mm2、(1855±40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62.7±42.8)μm2、(562.7±73.8)μm2、(536.6±65.1)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49.5±14.3)%、(59.2±12.6)%、(58.7±12.3)%;六角型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3.2±16.1)%、(40.4±13.2)%、(42.6±11.8)%,术后第1周及第3个月的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周及第3个月,治疗组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4.0%及3.3%,均低于对照组的17.5%及11.6%(P〈0.05)。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眼数、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周及第3个月,不同前房深度组的角膜内皮损失率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前房深度越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率越大,两者有  相似文献   

19.
李贵刚  夏瑜  胡军  张虹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783-1784
目的:研究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4℃湿房保存方法保存离体兔眼球,设立房水对照组、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组,每组10只眼球。于低温保存开始前、保存后24,48及72h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保存后72h取下角膜行胎盘蓝-茜素红染色,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结果:4℃湿房保存开始前两组平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24h两组平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48h及72h两组平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72h房水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为(55±5.81)%,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组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为(87.16±3.6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对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有保护作用,可以提高湿房保存法的效率,延长有效保存时间至72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后的变化。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13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应用美国Bio-optics LSM 22000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眼压均明显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超声乳化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83±486个/mm2和2336±305个/mm2,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前后为2438±375个/mm2和2326±216个/mm2,两组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周长、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多形性变异率联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在浅前房的患者下降(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检查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