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的祛痰作用。方法:考察了紫菀生品及酒洗、蜜炙、清炒、蒸制、醋炙等不同炮制方法的饮片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和对大鼠气管排痰量的影响。结果:6种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均能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增加大鼠气管排痰量,且蜜炙饮片作用最明显,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均有一定的祛痰作用,且以蜜炙饮片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亳紫菀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紫菀酮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亳紫菀的不同药用部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不同药用部位紫菀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TLC分析亳紫菀根状茎、根、母根均在相应的Rf值处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且阴性无干扰;HPLC法所测紫菀酮含量大小依次为根〉母根〉根状茎,所测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均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度好,为亳紫菀的产地加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气逆咳嗽,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1].紫菀中的紫菀酮是其祛痰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2].紫菀药材中紫菀酮的测定已有报道[3,4].但是紫菀在临床应用上以蜜制饮片为主,因此,本实验采用TLC法和HPLC法对蜜制紫菀饮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亳紫菀、祁紫菀种质数量性状的观测、分析,为紫菀种质的科学评价及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紫菀的12个数量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紫菀的数量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 紫菀的叶和根部数量性状有5个性状变异系数大于50%,前3个主成份的因子达85.48%,将122份种质聚类为3类.结论 亳紫菀、祁紫菀中存在丰富的种质;为紫菀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紫菀类药材甄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菀为中医常用的止咳药 ,商品名有软紫菀和硬紫菀之别 ,硬紫菀又名山紫菀、土紫菀、光紫菀等。各地使用紫菀品种较为混乱 ,本文通过本草考证 ,结合调研各地中医临床使用情况 ,对紫菀类药材进行考辨、甄选、归类。1 本草考古  紫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 ] ,谓“气味苦温无毒 ,主咳逆止气 ,胸中寒热结气 ,去蛊毒痿辟足 ,安五藏”。宋《证类本草》[2 ] 记载 :“近道处 :有生布地、花亦紫 ,本有白毛 ,根甚柔细。又引曰华子云 :调中及肺痿吐血 ,消痰止渴。形如重合 ,根作节 ,紫色 ,润软者佳”。说明古用紫菀基生叶 ,花紫色 ,根紫色润软柔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紫菀中紫菀酮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方法 外标法,Zorbax C8色谱为固定相,100%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紫苑酮线性范围为449.8~498μg/mL(r=0.9999 n=7),平均回收率为98.10%,RSD=1.44%(n=3)。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紫菀酮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定亳州地产药材紫菀的质量标准。方法:收集亳州6个不同采收区域的紫菀药材,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进行鉴别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的测定;采用HPLC法对紫菀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建立以紫菀对照药材及紫菀酮为对照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制订了亳紫菀药材水分质量分数不得超过15.00%,总灰分不得超过12.00%,酸不溶灰分不得超过6.00%,水溶性浸出物不少于49.00%,紫菀酮含量不少于0.15%的质量标准。结论:该方法操作简易、结果可靠,适用于亳紫菀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北柴胡不同炮制方法(净制、醋炙、酒炙、麸炒、鳖血炙)与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d的相关性,为阐明炮制机理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Hypersil ODS C18 色谱柱 (4.6 mm×200 mm, 5 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测定波长210 nm,进样量20 μL. 结果 不同柴胡炮制品之间柴胡皂苷a和d的含量差异较大,柴胡皂苷a的含量依次为:麸炒柴胡>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柴胡皂苷d的含量依次为: 生柴胡>麸炒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 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d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五味子醋蒸前后饮片中总多糖含量的变化,以探讨醋蒸对五味子多糖的影响.方法 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考察了不同产地的生五味子及醋五味子的总多糖的含量差别.结果 生五味子中总多糖的平均含量为6.18%,醋五味子总多糖的平均含量为5.59%,较生品总多糖含量下降了9.46%.结论 五味子经醋蒸后总多糖的含量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大黄5种饮片中2个苯丁酮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大黄生、酒、醋、熟、炭5种饮片中2个苯丁酮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大黄5种饮片中4′-羟基苯基-2-丁酮(简称苯丁酮01),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简称苯丁酮02)2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280nm;流速1mL/min;柱温35℃。结果大黄5种饮片中均能检测到上述2种成分,苯丁酮01在大黄生、酒、醋、熟饮片中含量接近,炮制为炭片后与生片相比含量增加了138%。苯丁酮02在大黄5种饮片中变化趋势较缓和,醋片含量最高,与生片相比增加了23%;而炭片与生片相比则含量降低了47%。结论大黄炒炭炮制可导致苯丁酮苷类成分转化为相应的苷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术麸炒过程中单糖和二糖组成及含量变化规律,为阐述白术炮制原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四川新荷花饮片公司稳定的炮制工艺制备白术炮制样品,炮制过程中每隔2 min取样一次,共炮制2批麸炒白术样品和不同时间点的蜜麸样品;采用二维红外成像仪测量炒制不同时间点的饮片温度;采用HPLC-ELSD检测白术和蜜麸样品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结果:白术在麸炒过程中,随炮制时间延长,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逐渐降低,当饮片温度达到150℃~160℃时,葡萄糖含量突然降为0;温度达到170℃~190℃时,果糖和蔗糖含量突然降为0;生品麦麸中不能检测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蜜麸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在2 min之前急剧增加,之后开始下降,但始终比炮制前含量高;白术在炮制过程中会有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色谱峰的增加。结论:白术在麸炒过程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的变化与饮片温度具有相关性;辅料蜜麸对白术饮片中的单糖及二糖具有吸附作用;初步推断白术多糖与单糖之间存在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优质蜂蜜的选择、蜜炙中药的临床功用、蜜炙中药潜在的风险3个方面,探讨了蜜炙中药的科学内涵,旨在使其在临床上得到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蜜炙关木通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以炮制后关木通中马兜铃总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关木通蜜炙工艺。结果:优选的工艺条件,蜜的种类为老蜜,用量为25 g/100 g生药,炒制时间为5 min。结论:该炮制工艺条件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4.
近年对麻黄的炮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比较及炮制工艺研究上,其炮制方法有蜜炙、清炒、沸水泡、酒炙、姜炙、醋炙等,化学成分现代研究最多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和挥发油,药理作用显示麻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成分变化不同而可能导致的药效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色彩色差计的川楝子炮制前后含量和颜色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了川楝子药材中川楝素含量的高效液相方法,采用在线式非接触红外控温炒药机炒制川楝子,比较川楝子炒焦前后川楝素的含量变化及药材颜色变化.方法:采用色彩色差计测量炒焦前后药材颜色变化;采用色谱柱为Wondasil C18柱,甲醇-水(1: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7 nm,测定川楝素.结果:川楝素平均回收率为10...  相似文献   

16.
中药僵蚕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蜜麸炒僵蚕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方法以乙醇浸出物、草酸铵和白僵菌素三者的含量为指标,采朋正交实验,考察炒制时间、炒制温度和蜂蜜用量对蜜麸炒僵蚕工艺的影响。结果蜜麸炒僵蚕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A3B1C1,即每300g僵蚕用蜂蜜20g,炒制温度为180℃,炒制时间为6min。结论该条件下所得的炮制品质量可靠,优选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较葛根、槐花及其免煎颗粒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确认中药免煎颗粒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葛根、槐花及其免煎颗粒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葛根饮片、葛根免煎颗粒中葛根素含量分别为为0.01796g/g、0.01760g/g;槐花饮片、槐花免煎颗粒中芦丁含量分别为0.03725g/g、0.03131g/g。结论:免煎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传统饮片无显著差异,但其与饮片的疗效差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狗脊饮片不同炮制品中原儿茶酸的含量测定,探讨狗脊饮片不同炮制品的内在质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4.6 mm×100 mm,5μm);流动相为1%冰醋酸溶液-乙腈(95∶5),检测波长:260nm;柱温:25℃;流速:1.0 mL/min。结果狗脊片、烫狗脊片、蒸狗脊片中原儿茶酸的含量分别为0.028%、0.040%、0.051%,3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蒸狗脊片中原儿茶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