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原医学杂志》2013,(1):F0004-F0004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当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的适应能力不足时,不仅可罹患各种高原病而损害人体健康而且还可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关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由平原进入高原的个体血压的影响方面,有学者认为无论是高原急性缺氧还是高原慢性缺氧均对其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规律,以便为临床急进高原人群急性习服期血压异常变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观察健康青年男性从平原到不同高海拔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压变化,旨在探讨动脉血压变化与不同海拔发生AMS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AMS诊断中的作用。作者收集世居平原(海拔500m)、急进高原(海拔3 700m)第1、3、5、7天及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海拔4 400m)第5天时人群的人口学资料,测量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等],并填写AMS流行病学观察表。另以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以路易斯湖AMS计分系统(LLS)诊断AMS。分析上述各人群进入高原后的动脉血压变化及其与AMS的关系。结果由平原急进高原(海拔3 700m)第1天SBP、DBP、MABP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原施工人员氧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海拔高度3000、3500、4000、4500、5000 m五个高度的施工人员进行氧疗,每次予以93%浓度面罩吸氧流量5~8 L/min,1 h/d;分别监测进入高原3、7、15、30、60d心率和血压变化,并与不吸氧组进行比较。结果吸氧组心率、血压低于未吸氧组,尤以上线7~15 d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吸氧组吸氧后血压变化符合高原性高血压的比率为5.4%。偏相关分析显示,海拔高度4000 m以上,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压乘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吸氧组心率快、耗氧量大,低氧性增压反应明显(P<0.01)。结论施工人员进入高原早期予以氧疗可以减少高原低气压、低氧对机体心率、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智敏  张义臣 《人民军医》1999,42(11):623-624
为庆祝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干线工程峻工,1998年8月7日在世界屋脊,海拔5231m的唐古拉山山口举行了庆典活动。为了保证这次全国性重大会议在“生命禁区”顺利举行,安排我院担任医疗保障任务。我们针对这次大批人群快速进入高原医疗保障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顺利完成了会议期间医疗保障任务。1 医疗保障特点1.1 机体尚未习服高原环境 一般,进入高原地区的原则是在适应性锻炼的基础上阶梯式上升,使机体有一个习服过程,进驻特高海拔高原更应如此。由于会期紧,绝大多数由平原地区乘飞机到格尔木,接着乘汽车,均在24h内进入5…  相似文献   

5.
平原人移居高原后的体循环血压通常会发生改变,有的表现为血压增高,有的表现为血压降低,通常多数表现为血压增高.随着对高原环境的习服,血压可恢复至平原水平.若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升高或者降低,或缓解后再度出现并持续下去,通常会产生严重的继发性损害,即转变为高原高血压或高原低血压.本研究围绕高原习服过程中血压的正常变化,高原高血压的动态变化,急性高原病血压的动态变化,以及从高原与返回平原后血压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本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平原工人对高原的习服过程,并探讨高原习服的生理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赴玉树进行灾后重建的平原工人50人,观察其在初进高原(1—7)d、30d、45d的临床症状、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并与平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高原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多于初进高原(1—7)d出现,(2—7)d症状消失;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表现为初进高原(1—7)d、30d、45d与平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体对高原环境具有较强的习服能力,但经45天后仍不能恢复至平原水平,因此,应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来加强和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7.
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原地区藏族人群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患病情况,并与平原地区汉族人群患病情况比较,为两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1:1的比例,分别选择居住在理塘县(海拔4000m以上)藏族及成都市(海拔500m)汉族被调查者各284人,调查其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测定其血压和血脂。结果与汉族相比,藏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升高,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明显偏低;藏族人群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低于汉族,但低HDL—C血症患病率高于汉族,混合性高脂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与汉族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应大力加强对高原高危人群的检查及干预,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降低高原藏族人群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的100名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以上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100名驻藏部队官兵列为高原组。后者根据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再分为移居高度Ⅰ组(海拔高度3000~4000m,n=67)和移居高度Ⅱ组(海拔高度4000~5500m,n=33);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移居时间Ⅰ组(进藏1~2年,n=72)和移居时间Ⅱ组(进藏2年以上,n=28)。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P<0.01)等。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右心重构更加明显,移居海拔4000m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m以下者(P<0.01),4500m以上者尤甚。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右心重构亦更加明显,移居时间2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2年以下者(P<0.01),5年以上者尤甚。结论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应用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地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快速进入高原后的心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多阶踏阶方法在平原和高原测定运动后即刻心率和耗氧量,用功率与心率、功率与耗氧量间的线性关系,计算出6种劳动强度对应的心率、耗氧量测量值的直线回归方程,推算出人体工作能力(PWC_(170))、亚极量踏阶心率(HR_(720))、亚极量踏阶耗氧量(■_2_(172))、工作效率(E)等指标,并计算氧脉搏(O_2P)。通过在平原和到达高原后不同天数所得数据的比较,得出在所观测的两周里从平原快速空运进入高原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特点:在高原人体的亚极量踏阶运动心率和耗氧量上升;人体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氧脉搏增加。认为快速进入高原后5~7天心功能由快速反应性的下降转变为高原适应期的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世居与移居汉族人群慢性胃炎胃组织内四种体液因子代谢水平差异及其意义.方法:检测高海拔地区(2 000m~2 500m)(西宁市及周边县区)世居与移居汉族人群慢性胃炎胃组织内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结果:相同海拔高度地区世居与移居汉族人群胃黏膜内MDA、SOD、NO与XOD含量或活力无明显差异.结论:平原地区人群移居高原后同样发生了严重的氧自由基与氧自由基清除剂失衡,而且高原习服后的上述因子的水平与同海拔高度地区的世居汉族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方法,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地区的3011人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神经功能、性激素、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进行检测,并与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相同年龄梯度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找出高原脱适应症的规律和发病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结果高原返回内地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占84.36%,其中60%为轻度反应,30%为中度反应,重度患者仅占10%。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居住时间越长、高原劳动强度越大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病率越高。高原脱适应症患者不仅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也常有左、右心功能的异常,尤以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恢复最慢,一般需1~5年。长期高原暴露人群的心脏形态学改变明显,表现为左、右心室增大,尤以右心室增大明显。此外高原脱适应症患者血压测定以低血压和低脉压多见,尿中可见微量蛋白,少数患者粪便潜血阳性。因此诊断高原脱适应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患者近期从高原返回平原,出现头昏、乏力、嗜睡、胸闷、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脱适应症状和体征,经短期休整或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同时须排除其他心、肺、脑、肾等器质性病变。结论高原脱适应症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急进高原人员的生理变化,验证模拟高原装置的性能。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人。均采用高海拔模拟装置,分2个阶段进行高原模拟。第一阶段模拟海拔3 500 m(相当于高海拔),间隔24 h后进行第二阶段,模拟海拔5 000 m(相当于超高海拔)。在2个阶段进舱前、模拟海拔3 500 m和5 000 m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进舱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脏不适的人员,加做心肌酶检测,每组各有1名志愿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志愿者脉率逐渐加快,脉氧(SpO2)逐渐下降,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常规显示第一阶段志愿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显著增高,血小板显著降低,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志愿者血小板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舱前比较,2个阶段志愿者动脉血氧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第二阶段pH值明显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PaO2、SaO2、PaCO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模拟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反映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的生理状况,为进一步实施内地高原习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高原慢性习服群体公路护路职工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达到血液学诊断标准的患病率,揭示其性激素、免疫、血细胞的特征性改变及其生理与病理的关联。方法:随机抽取海拔(2 800~2 900)m、(3 600~3 740)m、(4 250~4 300)m护路职工189名,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M、IgA含量,Epics XL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d iff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21项血细胞,ACS180化学发光仪测定性激素FSH、LH、E2、P、PRL、T。结果:方差统计三个海拔梯度人群Hb≥210g/L者检出率分别为4.50%、17.20%和44.12%;同时与未患病组对照,偏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密切关联着特征性的LH降低、E2升高、PLT减少、Hct增高;还伴有一定相关的FSH、CD3、CD4、IgM、WBC、RBC升高和CD4/CD8比值减小。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护路人群有较高Hb≥210g/L的检出率;Hb过度增生与这几方面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互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高原高空及坑洞内施工现场长管道吸氧的效果。方法:在海拔约3 600、4 200、4 800 m的施工现场,各随机选取高原高空及坑洞作业者40名(高空及坑洞作业者各20名),吸氧前先测血氧饱和度3次,计算出平均值,再用50 m长管道,连接40 L氧气瓶以10、5、2.5 MPa压力,4 L/min的氧流量吸氧3 min后测量血氧饱和度3次,每次间隔1 min,计算出平均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空及坑洞内用长管道、以不同供氧压力、相同氧流量吸氧后血氧饱和度都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高空及坑洞内施工现场长管道吸氧能显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是解决高原高空及坑洞内作业缺氧的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医用氧气瓶和高原移动式制氧站两种不同方式供氧对新入高原官兵血气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抽取原则将40名新入高原1周内的官兵分为A组(医用氧气瓶供氧,氧浓度≧99.5%)和B组(制氧站供氧,氧浓度≧90%),每组20人,各吸氧40min。在吸氧前和吸氧后30min内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比较。结果(1)A、B两组人员在吸氧前血气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氧后两组人员的氧分压(PO2)和氧饱和度(SO2%)均高于吸氧前(P<0.05)。(2)A、B两组人员吸氧后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移动式制氧站和医用氧气瓶供氧一样,都能明显提高新入高原人员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提高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对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2006—2007年两次进入高原某地进行军事演练,伴随卫勤保障任务,通过在平原集结时之前,进行身体调整,加大训练强度,进入高原后,延长休整天数,进行心理干预,开展AMS知识的宣传教育,采用问卷、卫生队、卫生室进行病员登统计、个别问诊、检查的方法,了解部队进入高原后AMS的发病情况。结果2006年9—10月份与2007年9—10月份两次进入高原人员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病率由21.6%下降为13.4%及住院率0.72%下降为0.48%,2007年9—10月份与2006年9—10月份重度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发病率都有所减低。结论在常规的卫勤保障基础上,应调整进入高原的休整期,一般7d左右为宜,加强高原卫生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官兵们对低氧危害性和机体代偿能力的认识,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AMS的发病率和住院率,有效地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入高原地区医疗队员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部队在高原地区演习训练和卫勤保障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和科学依据。方法以某野战医疗队参加高原驻训的99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的海拨高度(40 m、1 000 m、1 500 m、3 000 m、3 600 m、4 600 m)进行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指标的动态监测,并且在最高4 600 m海拨高度下,给予低流量吸氧30 min,观察吸氧前后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医疗队员从平原进入高原后,在海拨3 000m以上地区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并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变化越显著;在低流量吸氧30 min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在3 000 m以上高海拨地区,医疗队员生理指标变化显著,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给予一定的氧疗是有必要的,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肺通气功能异常者应谨慎进入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8.
韩麒智  周晨林  徐莉  刘蕾  鱼敏 《武警医学》2017,28(7):686-689
 目的 研究高原驻训人员与高原驻训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效果。方法 对海拔4300 m高原驻训120 d后阶梯下降返回平原的100名士兵,在返回3、10、20 d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并对脱适应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返回平原10 d较3 d时,疲劳、头昏、精力不集中、失眠、胸闷、眩晕等6个症状加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d时,症状缓解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纳差、便秘且手足麻木和腹泻,组间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特殊环境对短期驻训官兵身心造成的双重影响,在采取阶梯式下降返回驻地的同时要求快速脱习服,为此应制定早期群体综合干预、科学组织脱习服期间的训练,并对症状较重的官兵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理巡诊对改善高原基层士兵心理状况的作用.方法 2015-04至2015-05,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该阶段内某高原部队的1021名士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高原组,对这1021例高原士兵开展心理巡诊,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了解高原基层部队士兵的心理状况,并将国内士兵的心理评估数据作为常模,将高原士兵干预前的SCL-90评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在心理评估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高原组士兵的SCL-90各项因子评分、SDS评分.结果 高原组士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等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高原组士兵的SCL-90各项因子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高原基层部队士兵相对于非高原部队士兵,其心理状况更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巡诊,有利于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和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我院2008-01至2011-01收治少数民族住院患者共312例,按血压、血脂水平等将其分为健康组及非健康组,分层比较两组hs-CRP水平.按年龄、性别分层比较hs-CRP水平.结果 hsCRP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大于50岁女性hs-CRP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P<0.05).健康组hs-CRP水平均低于非健康组(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BMI、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及冠心病、卒中病史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与hs-CRP呈负相关.结论 高原地区部分少数民族hs-CRP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高;hs-CRP水平受多种传统心血管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