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杜松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19-1422
"望神"即通过观察"神"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来诊察疾病,是从病变表现的最高层次把握疾病的本质,贯穿于望诊的所有环节中。包括望"形"之神、望"色"之神、望"目"之神、望"舌"之神、望"情志"之神、望"小儿"之神、"望神"要诀等具体内容。其内涵丰富,内容精彩,是中医诊法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中医心理之"邪"的基本概念切入,明确把"邪"分为"思维之邪、想象之邪、七情之邪、需求之邪、自我之邪、行为之邪"6型,为完善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50-1852
从"水为万化之原,肾为人之始生""肾为元气之根,天癸之源""肾为五脏之根,化源五脏之精"3方面探讨了肾之"相使贵贱"的内涵。"水为万化之原,肾为人之始生",从肾五行属水,水为万化之源角度论肾"贵";"肾为元气之根,天癸之源",从肾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重要性论肾"贵";"肾为五脏之根,化源五脏之精",从肾和五脏的相使关系论肾"贵"。  相似文献   

5.
<正>1膏之原肓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按《素问·刺禁论》说:"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此文"膏之原"之"膏",读为"鬲","膏"、"鬲"二字声转可通也,《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载此文,正作"鬲之原"。  相似文献   

6.
"在表之阳"的意义包涵了"在表之阳""在表之阴""在里之阳""在里之阴"。了解"在表之阳"的出入运动,有助于鉴别临床疾病因阳气运动而出现的诸多假象,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伤寒论》中的失治误治。但是"在表之阳"的论述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在表之阳"仍可细分,卫气与荣气皆属于"在表之阳",但"在表之阳"的分类却远不止卫气和荣气那么简单。另有不足为此处仅介绍"在表之阳入里"和"出为在表之阳"的出入方式,除此之外尚有体外阳气助"在表之阳",以及"在表之阳"散于体外,但是这两种"在表之阳"的运动方式《伤寒论》中论述不多。此外,《伤寒论》中尚有"在表之阴"的运动,或者是"在表阴阳"的运动,只是不及"在表之阳"的运动清晰明了,可以通过"在表之阳"的运动触类旁通地去理解这些运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金匮要略》中之"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试予阐释。文章指出,"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为癫痫,应指原发性癫痫。"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为后世所称癫狂病之癫症,或脏躁类疾患;此当为本条经文上述"狂"之病因进一步概况。之所以出现"阴气衰者为癫",实为"阳气衰者为狂"之行文对仗排比。文章最后指出,《金匮要略》之此两句经文昭示了部分癫狂病致病之因与原发性癫痫之主要致病之因,这对于临床诊治癫狂病、癫痫将有全面而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梳理"水郁折之"之相关阐述,系统回顾"水郁"内涵、成因、临床表现、病位、病机,整理历代医家对"水郁折之"之法的临床应用。指出水郁之病重在水寒郁滞,水郁的治疗"水郁折之"应理解为"水郁析之"。即水郁应"分而析之",通过扶阳、实土、分利、疏散的方法,使体内被郁之阴寒之邪外出,以治水郁。  相似文献   

9.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究中医学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的概念内涵。古代中医学家在说明人体火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时,大量地借鉴了身边可感知的自然之火的性状特征,因而,对"人体之火"的感悟是以"自然之火"的体验为认知本源的。本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中医之"火"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粱之疾"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所载"高粱之疾"颇似今之代谢综合征,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为"高粱之疾"主要病机,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亦为"消瘅"、"胸痹心痛"、"眩晕"等病证之因,也有医家认为"高粱之疾"及其相关病变与肝失条达、痰湿瘀血内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彬教授对辨治房室传导阻滞(AVB)具有独特的经验,认为气血不足、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其中宗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寒凝血瘀、气滞痰阻为本病的标实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是李彬教授治疗AVB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永伦  李婷  杨丽珍 《天津中医药》2023,40(11):1421-1425
慢性咳嗽归属于久咳、顽咳、内伤咳嗽范畴,临床多具有病势迁延、病情反复的发病特点,故小儿慢性咳嗽在中医整体观念下进行辨证论治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小儿慢性咳嗽发病特点,认为“经隧失守,气血失和”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基础,痰瘀内伏于经隧为病情发展反复的潜在病理因素。经隧失守,气血失和;枢机不利,致痰致瘀。痰瘀又易于互结,阻滞经隧,气血失和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小儿咳嗽迁延难愈,遂成小儿慢性咳嗽。故治疗上应视小儿具体证情,调经气以和气血,兼消痰瘀以复经气,斩草除根,正本清源。文章旨在以“经隧失守,气血失和”为切入点,探讨小儿慢性咳嗽的诊疗思路,为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郑可婧  李竹英 《天津中医药》2018,35(12):888-890
肺不张的病机特点主要为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萎陷或无气,以致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最终导致肺叶痿弱不用而成慢性虚损性病变。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为其主要致病因素,肺气虚损始终贯穿此病全程。刘建秋教授认为肺气虚损同时会致使津失所布,血行不畅,而生痰浊、瘀血,故在辨证论治肺不张时强调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对于存在的痰浊、瘀血等实邪,兼以化痰、祛瘀、降浊之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医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陈丰  林晓红  许尤佳 《天津中医药》2023,40(8):997-1002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失调是心理睡眠疾病发病的重要中医病机。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疏解三焦气机,条达一身之阳气,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基于《黄帝内经》重视阳气的角度,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理睡眠疾病的中医机制进行探讨,并附医案3则,以验证其临床疗效。并对痰湿及血瘀的主要兼夹证治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胸痹之病包含了西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张伯礼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胸痹心痛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以气血阴阳虚衰为本,以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为标,注重对该病本虚标实之辨识,除化痰逐瘀之法治疗标实之证外,尤注重补益气血以治本的重要性。当前诸多医者认为胸痹主要矛盾是血瘀,故多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对胸痹的病机及虚实变化认识不足,不识护本,不辨气血,长期使用攻伐活血之品,犯虚虚之戒。文章通过整理验案,体现张伯礼教授以气血论治胸痹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目前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气滞血瘀型为其临床常见证型。文章在血浊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气滞血瘀型脂肪肝的临床治疗经验。采用行气化浊汤以化浊行气,支沟-阳陵泉以疏通经络,太冲-合谷以调理脏腑,天枢-膈俞以通调气血,针药结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附病案1则。  相似文献   

17.
痉挛性斜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疾病,该病的病机大抵外感、内伤所致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以气血亏虚贯穿始终,风为该病发生主要病因,痰、瘀为该病发展过程的重要病理产物。临床治疗主以解肌散风,立涤痰破瘀、息风止痉之法,祛邪为先,务尽务细,后扶正培本。  相似文献   

1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乏力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治疗不离治血、治气、治火。文章基于血气火关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探讨。通过回顾文献,分析其“从气论治”理论依据;从辨病辨证角度,阐述“从气论治”临证思路及其机制。发现血气火3者关系密切,相互承载转化制约;“从气论治”主要分为气之不及与气之太过,治以益气固表、益气生血、益气摄血、温阳益气、补气祛阴火、行气化瘀及清气降火等;“气”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从气论治”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中医诊断为撞击伤目,瘀血阻络证。本案运用针刺联合太阳穴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针刺与药物的双重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振奋目系阳气,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其重要类型。研究发现,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基本病机。其中,阳虚、血瘀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中贯穿始终,而扶阳活血则为其主要治则治法。在临床治疗中,基于"扶阳活血"治则治法而成的"稳心汤"不仅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心电图,更能显著调节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深化"扶阳活血"理论及"稳心汤"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运用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