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吸氧结合内镜面罩在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术中鼻导管吸氧法,观察组采用预吸氧结合术中内镜面罩吸氧法,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结果:两组患者Sp O2均于胃镜检查1 min时降低,随后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 O290%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在检查前采用面罩预吸氧3~5 min,可有效提高机体氧储备能力,术中使用内镜面罩给氧可明显减轻和预防静脉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降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缩短胃镜检查时间,提高检查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柳毅  梅同华 《临床荟萃》2011,26(9):752-754
目的观察内镜面罩和鼻塞两种不同的吸氧方法,对比二者在预防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引起的低氧血症的发生效果。方法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3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3例,B组68例。A组用鼻塞法持续吸氧(5 L/min),B组用内镜面罩持续吸氧。两组均采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患者镜检前、中、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R)以及术中和术后受检者的不适反应。结果①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A组为36.5%,B组为7.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术中BP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BP下降与术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③两组受检者术后SpO2、BP、H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具有安全、无痛、不适反应少等特点。但在芬太尼和异丙酚静脉麻醉下采用鼻塞法吸氧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低氧血症发生率较高,内镜面罩吸氧法可有效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并且内镜面罩吸氧法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吸氧对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82例体质量指数(BMI)≥30k/H12的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l例。观察组于麻醉开始前给予面罩吸氧,对照组不给予预吸氧,进行自然呼吸。比较2组吸氧前、麻醉给药前即刻、胃镜检查30S和60s、胃镜检查结束即刻、苏醒后血氧饱和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检查过程中sp02各下降区间的例数,以及胃镜检查时间和丙泊酚用药总量。结果观察组麻醉给药前即刻、胃镜检查开始后30S和60s时,Sp0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p02〈90%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胃镜检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前采用面罩预吸氧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机体氧储备能力,减轻和预防静脉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降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缩短胃镜检查时间,且对HR、血压等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面罩在肥胖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检查中B组采用内镜专用面罩供应纯氧(6-8 L·min^-1),A组采用鼻导管给氧(3-5 L·min^-1),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意识消失后开始检查。观察2组检查过程中低氧血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无痛胃镜检查,成功率为100%。B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3.3%比33.3%),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除少数病例偶有呛咳、躁动外,均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内镜面罩给氧可明显减轻肥胖患者行无痛胃镜时SpO2的下降,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吸氧护理对无痛内镜检查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内镜中心接受无痛内镜检查的患者160例(胃镜94例,肠镜6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78例(胃镜40例,肠镜38例)和对照组82例(胃镜42例,肠镜40例)。实验组于术前6~10 min给予4~6 L/min预吸氧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中血氧饱和度低于94%的发生情况和需托下颌处理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低于94%发生率8.97%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1),实验组患者需托下颌处理的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的12.19%(P0.05)。结论对无痛内镜检查患者进行预吸氧护理,可减少术中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引起低氧血症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俞英  张丽靑  吴蒸  包崇玲   《护理与康复》2018,17(11):57-59
目的观察STOP量表在无痛宫腔镜检查患者预防低氧血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36例患者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检查前用STOP量表进行评估,对STOP量表得分≥2分的患者给予8L/min吸氧3min。结果观察组无低氧血症发生,对照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9.32%;观察组患者麻醉给药后1min、2min、手术结束时SpO2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痛宫腔镜检查前实施STOP量表评估可降低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吸氧方法在抢救急诊严重脑卒中舌根后坠引起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2008~2012年收治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3组均及时吸净患者口鼻腔分泌物。A组经口咽通气管插入吸氧管吸氧,B组给予双腔鼻导管吸氧,C组给予面罩吸氧。比较3组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结果 经口咽通气管吸氧较鼻腔吸氧和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上升更快、更高。 结论 口咽通气管在维持有效呼吸、保持气道通畅、改善患者缺氧方面有良好的效果,经口咽通气管插入吸氧管吸氧能明显改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将经鼻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鼻咽通气管组、口咽通气管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手术结束麻醉苏醒时鼻咽通气管组将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组则完全拔出经鼻异型气管插管后重新放置口咽通气管;对照组拔出经鼻异型气管插管后不放置任何通气管.观察3组患者的Stridor评分及SpO2的变化.结果 鼻咽通气管组Stridor评分明显低于口咽通气管组及对照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鼻咽通气管组及口咽通气管组S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将经鼻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是提高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管在全麻术后舌后坠老年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全麻术后舌后坠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置入鼻咽通气管、对照组置入口咽通气管进行气道管理。观察两组患者通气管一次置入成功例数、通气管置入前后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通气管留置期间SpO295%的例数、患者清醒后对通气管的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通气管置入后均呼吸频率减慢,SpO2回升;观察组患者在通气管一次置入成功例数、通气管留置期间SpO295%的例数、患者清醒后对通气管的耐受性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通气管用于全麻术后舌后坠老年患者气道管理,具有通气效果稳定、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内镜面罩和鼻导管两种吸氧方法用于高龄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监护麻醉(MAC),探讨两者预防术中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ERCP术的高龄患者60例(年龄≥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级或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C组)和内镜面罩吸氧组(M组),氧流量均设置为5 L/min。缓慢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05~0.10μg/kg和丙泊酚1.0~2.0 mg/kg,诱导后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6~10 mg/(kg·h)、右美托咪定0.2~0.8μg/(kg·h)维持镇静深度。记录术中亚临床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5%]、低氧血症(SpO2为75%~89%,60 s)和严重低氧血症(SpO275%或SpO290%且 60 s)的例数;于诱导前(T0)、诱导后(T1)、进镜入咽部(T2)、置入十二指肠乳头(T3)、退镜(T4)和苏醒时(T5)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SpO2、呼吸频率(RR)和脑电双频指数(BIS);于T0、术中每间隔15 min (诱导后到退镜)和T5时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亚临床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3%和30.0%,P=0.006),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严重低氧血症;M组患者在诱导后15 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C组;M组患者SpO2在T1、T2、T3和T4时点均高于C组,诱导后30 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高于C组[(52.62±7.44)和(41.17±4.45) mmHg, P=0.006], pH值明显低于C组[(7.30±0.07)和(7.38±0.03),P=0.027];M组内镜医生、麻醉医生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患者行ERCP时同时行MAC,使用内镜面罩较鼻导管吸氧可以明显降低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内镜面罩组患者可能有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内镜医生、麻醉医生和患者对使用内镜面罩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面罩复合鼻咽通气道与喉罩通气模式下实施静脉全身麻醉对输尿管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到该院进行输尿管结石治疗的患者160例,均行静脉全身麻醉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面罩复合鼻咽通气道组(S1组)和喉罩组(S2组),每组8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术后康复时间、不良反应率、结石清除率、治疗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置入喉罩或者鼻咽通气道(面罩)时刻(T1)的MAP、HR均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时刻(T0)和拔出时刻(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刻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1组T1时刻MAP较S2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不良反应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康复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喉罩相比,面罩复合鼻咽通气道静脉全身麻醉应用于输尿管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能明显减少术后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且通气效果明显,实施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该科自行研制的口鼻双通道面罩在无痛胃镜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400例患者接受丙泊酚与小剂量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鼻导管4.0~5.0 L/min给氧;实验组采用口鼻双通道面罩4.0~5.0 L/min给氧。记录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呼吸次数(RR)、血氧饱和度(Sp O2)、麻醉药用量及检查时间,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麻醉中Sp O2明显降低,检查时间延长,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R和麻醉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口鼻双通道面罩给氧优于鼻导管给氧,可安全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甲蝶呤及米非司酮联合宫腔镜取物钳在宫角妊娠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宫角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采用氨甲蝶呤及米非司酮联合宫腔镜取物钳清宫者12例作为组1,以采用宫腔镜下行人工流产术者15例作为组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二次清宫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恢复月经时间、术后经量减少及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1手术时间低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术中出血量少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二次清宫率低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住院时间高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与组2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较组2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恢复月经时间较组2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术后月经量减少比率较组2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蝶呤及米非司酮联合宫腔镜取物钳在宫角妊娠治疗中较宫腔镜下直接行人工流产术更有效,术后恢复更快,对月经的影响更小,但住院时间较长,在临床推广需要更多样本的统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塞联合高氧液预防高龄患者硬膜外麻醉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60例硬膜外麻醉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为鼻塞联合高氧液给氧;对照组为单纯鼻塞给氧。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不同时点PaO2、SpO2的变化。结果麻醉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麻醉后各时点两组比较,实验组PaO2,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鼻塞联合高氧液给氧技术,能有效预防高龄患者硬膜外麻醉引起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对剖腹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方法:将66例行剖腹肝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保温处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T1)、麻醉后15 min(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60 min(T4)、术毕(T5) 鼻咽温(T)、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记录手术时间(从切皮至缝合完皮肤)、拔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尿量;记录术后两组患者心率及低氧血症、寒战、躁动发生情况.结果:在T3、T4,实验组HR低于对照组,MAP、T、SvO2高于对照组(P<0.01);T5实验组T、SvO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中尿量增多,拔管时间缩短,术后心率减慢,低氧血症、寒战、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剖腹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综合保温处理,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围术期低氧血症、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预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中缺氧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OSAS患者随机分为3组:鼻导管吸氧组(C组)、改良鼻咽通气道吸氧组(N组)和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组(M组)。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5 L/min;N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并吸纯氧5 L/min;M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并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缺氧的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亚临床呼吸抑制和重度缺氧发生情况,缺氧事件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用情况,术中和术后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医师、操作医师和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缺氧发生率降低(P < 0.05),M组缺氧发生率、亚临床呼吸抑制发生率、抬下颌使用率和呛咳发生率均降低,胃镜医师和麻醉医师满意度升高(均P < 0.05)。与N组比较,M组缺氧发生率降低(P < 0.05)。3组患者体动、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可有效降低OSAS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中缺氧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角全程安全坐标护理在喉罩通气下无痛纤支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自2014年1月开始对喉罩通气下无痛纤支镜检查患者实施广角全程坐标护理,将实施前(2012年6月~2013年12月)和实施后(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受该类检查者各55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无痛纤支镜受检者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无痛纤支镜受检者干预后焦虑情绪阳性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价三大维度量化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广角全程安全坐标护理对喉罩通气下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检查安全性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洗必泰漱口水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喉罩全麻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110例喉罩全麻下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0~60岁,BMI 20~30 kg/m2,ASA 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10例患者分成漱口水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5例。在全麻诱导前5~10 min分别让患者漱口1~2min或者做两次空漱口后吞咽的动作。依次使用舒芬太尼、丙泊酚、琥珀胆碱进行麻醉诱导并置入SLIPA喉罩,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术后2h、6h和24h的咽喉痛发生情况。结果:漱口水组患者咽喉痛评分在术后24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2h和6h喉罩表面不带血迹的咽喉痛评分低于喉罩表面带血迹的患者(P<0.05)。术后24h内中/重度咽喉痛(NRS>3)的发生率,S组(9.43%)明显低于C组(35.19%)(P<0.01)。喉罩带血迹的发生率两组相似,在喉罩表面带血的患者中,术后24h内中/重度咽喉痛发生率S组(11.76%)显著低于C组(56.52%)(P<0.01)。漱口水组发生中/重度咽喉痛的几率明显降低(OR=0.258,P =0.02)。结论:术前应用漱口水可以有效预防喉罩全麻下宫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咽喉痛的发生,尤其是降低咽喉部粘膜损伤患者术后中/重度咽喉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