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西沙群岛软珊瑚样品Lemnalia sp.进行萜类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和中压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软珊瑚提取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通过与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 从西沙群岛软珊瑚Lemnalia sp.中分离鉴定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4-acetoxy-2,8-neolemnadien-5-one(1)、paralemnolin E(2)、paralemnolin H(3)、paralemnolin L(4)、paralemnolin J(5)、2-deoxy-7-O-methyllemnacarnol(6)、parathyrsoidin D(7)、(1aS,4S,4aS,5S,8aR)-5-acetyl-4,4a-dimethyloctahydro-6H-naphtho[1,8a-b]oxiren-6-one(8)、paralemnolin K(9)和paralemnolin P(10)。结论 从软珊瑚Lemnalia sp.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类型分别属于neolemnane型、nardosinane型和nornardosinane型,其中,化合物2-10为首次从Lemnalia属软珊瑚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采自西沙群岛的软珊瑚样品Paralemnalia sp.进行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薄层色谱、中压制备型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软珊瑚样品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一化合物;综合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通过与已知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西沙软珊瑚Paralemnalia sp.中分离鉴定得到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4-Acetoxy-2,8-neolemnadien-S-one(1)、Sinulatumolin E(2)、paralemnolin E(3)、paralemnolin G(4)、paralemnolin B(5)、12-acetoxy-1(10)-aristolene(6)、1(10)-Aristolen-2-one(7)、Aristolan-1,9-diene(8)、9α-hydroxy-calarene(9)、13-hydroxy-1(10)-aristolen-2-one(10)。结论 从西沙软珊瑚Paralemnalia sp.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类型分别属于neolemnane型、nornardosinane型和nardosinane型,其中,化合物1,6~10为首次在该属软珊瑚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绵Pseudoceratin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中压制备色谱(MPLC)等方法对海绵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并与文献中的理化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沙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分离鉴定到11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sesterstatin 7(1)、crystalline 12-epi-scalarin(2)、12-epi-scalarin(3)、hyrtiolide(4)、25-dehydroxy-12-epi-scalarin(5)、scalarolide acetate(6)、sesterstatin 6(7)、(Z)-neomanoalide(8)、(+)-(6E)-neomanoalide(9)、luffariellolide(10a,b)、acantholide C(11a,b)。结论 从西沙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分离得到了11个已知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属于scalarane型和manoalide-...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海洋来源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的化学成分结构多样性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C18)、凝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semi-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软珊瑚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紫外(UV)、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波谱学方法,结合与文献的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软珊瑚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sarcomililatins B(1)、lobophytins A(2)、isosarcophine(3)、sarcophytoxide(4)、isosarcophytoxide(5)、(+)-11,12-epoxyepoxy-11,12-dihydrocembrene-C(6)、cherbonnolide B(7)、sarcomililatins A(8)、sarcophytonin B(9)和3,4-dihydro-4α-hydroxy-?2-sarcophine(10)。其中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3在20 μmol/L 浓度下对LPS诱导NO产生的抑制率分别为31.5%和28.6%。结论 从南海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1~10,其中化合物1和3对LPS诱导NO产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sp.中的西松烷二萜类成份进行研究,从发现具有新颖结构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1个新的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Sarcophyolide A(1),和一个已知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7α,8β-dihydroxydeepoxysarcophine(2)。利用现代波谱确定新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花柳珊瑚Anthogorgia Specie乙酸乙酯部分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均为倍半萜类物质,其中1个为倍半萜单聚体,其为一对对映异构体,化合物(1a)、化合物(1b)。1个降碳倍半萜,化合物(2);3个愈创木薁类倍半萜,分别鉴定为:linderazulene(3)、ketolactone(4)、2,2’-biguaiazlenyl(5),其中化合物3和4为倍半萜单体,化合物5为倍半萜的二聚体。结论 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株珊瑚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a)为新的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的天然产物,且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得到,花柳珊瑚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在NO抗炎实验中,显示中等活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西沙群岛软珊瑚Sinularia mult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MPLC、HPLC等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沙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multiflora的甲醇-二氯甲烷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降碳二萜类化合物:(5R)-norcembrene (1),(5S)-norcembrene (2),norcembrene C (3),sinuleptolide (4),scabrolide C (5),norcembrene E (6),ineleganolide (7),以及1个已知愈创木烷型倍半萜:3β-methoxy-guaia-2β-ol-10(14)-ene (8)。  相似文献   

8.
肿节风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X  Zhang YF  Yang L  Feng Y  Liu YM  Zeng X 《药学学报》2011,46(11):1349-1351
为了研究肿节风全草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肿节风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4α-hydroxy-5αH-lindan-8(9)-en-8,12-olide(1)、chloranthalactone E(2)、8β,9α-dihydroxylindan-(5),7(1)-ieb-8α,12-olide(3)和chloranoside A(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鳞指形软珊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纯化,结合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等波谱数据分析及比对文献数据,开展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鳞指形软珊瑚中共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包括2个倍半萜:(E)-β-金合欢烯(1)和β-榄香烯(2);6个二萜:xiguscabrate A(3)、19-hydroxylcembrene-C(4)、xiguscabrate B(5)、(11S,12S)-11,12-epoxycembrene-C(6)、sinulariol C(7)和isosarcophytoxide(8);9个降二萜:10-epi-gyrosanolide E(9)、scabrolide D(10)、scabrolide G(11)、5-epi-sinuleptolide(12)、sinuleptolide(13)、gyrosanolide F(14)、ineleganolide(15)、scabrolide A(16)和scabrolide B(17);1个甾醇:crassarosterol A(18)。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软珊瑚科软珊瑚中分离得到,2、9、12、13、15和18为首次从该种软珊瑚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时,化合物8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 = 4.4 μmo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Luffariella sp.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海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红外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结果 分离鉴定了6个含α、β-不饱和γ–内酯环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Hippolide H (1)、Hippolide F (2)、Hippolide G (3)、Hippolide E (4)、6Z-neomanoalide (5)、6E-neomanoalide (6)。在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中,化合物1、4、6 具有较好的NF-κB抑制活性。结论 南海海绵Luffariella sp.可代谢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