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50~65岁,平均55.2岁。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改变。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无相邻椎体骨折。术前VAS 8分,术后2d 3分,术后1年2分。术前平均Cobb角(17.6±9.6)°,术后2d(4.3±2.5)°,术后12个月(4.5±2.8)°。术前平均椎管占位率(25.2±3.6)%,术后2d(9.7±2.9)%,术后12个月(8.4±2.6)%。VAS评分、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3.1型可获得满意的早期复位效果,增加伤椎的稳定性,防止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共176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VP组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PVP组102例,PKP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注射量、Cobb角及治疗有效率,VAS评分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疼痛情况。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PKP组(P<0.05)。PVP组及PKP组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PVP及PKP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有效率比较,PVP及PK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病程<6个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98.4%)显著高于病程≥6个月的患者(73.6%)(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可行的方法,病程长短会影响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第九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5~51岁,平均3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植骨术组和联合组各30例。植骨术组实施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术,联合组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3个月。植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39.3±37.2)min vs.(182.5±42.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6.5±57.2)mL vs.(327.9±7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1.4)d vs.(9.3±2.0)d]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2±0.9)个月vs.(7.4±1.1)个月]均小于联合组(P<0.05)。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失效,经对症处理或二次手术后均好转,植骨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疗效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手术创伤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减压与不减压治疗无神经症状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TB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80例无神经症状性TBF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23~55岁,平均39.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减压组37例(采用椎管减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不减压组43例(采用椎管不减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4个月随访。不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减压组[(85.6±15.2)min vs.(115.8±25.7) min,(215.1±25.3)mL vs.(485.7±55.8)mL,(104.1±16.6)mL vs.(224.7±23.5)mL](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0)d vs.(5.2±2.2)d,(6.7±2.2)d vs.(7.0±2.4)d,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后凸Cobb角、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神经症状性TBF行减压或不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均较满意,但不减压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所发表关于PPSF与OPSF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文献,所得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和评估,使用RevMan5.3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AVH)、置钉不当率和感染率.结果 通过筛选共有30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篇,病例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26篇,共1 913例.PPSF组共955例,OPSF组共9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PSF组术后近期、远期VAS和术后感染率均优于OPSF组(P<0.001,P<0.001,P=0.050);常规透视辅助下PPSF组手术时间少于OPSF组(P<0.001),但导航辅助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两组术后近期和远期Cobb角、AVH以及术后AVH矫正量损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P=0.550,P=0.060,P=0.260),PPSF组术后Cobb角矫正量和Cobb角矫正量损失均小于OPSF组(P<0.001,P=0.003);常规透视辅助下PPSF组与OPSF组置钉不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但是导航辅助下PPSF组低于OPSF组(P<0.001).结论 PPSF与OPSF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PPSF失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疼痛改善更好,术后感染率更低,置钉准确性和影像学结果与OPSF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弯角穿刺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骨科收治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穿刺PVP组和弯角穿刺针PVP组,各50例.普通穿刺PVP组行常规双侧穿刺PVP治疗,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65~82岁,平均68.8岁;扭伤30例,摔伤20例.弯角穿刺针PVP组行弯角穿刺针PVP治疗,男性10例,女性40例;年龄64~83岁,平均69.7岁;扭伤27例,摔伤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胸腰椎功能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和手术后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与普通穿刺PVP组比较,弯角针穿刺PVP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41.08±5.36)min vs.(50.14±6.27)min],术中出血量减少[(5.25±0.93)mL vs.(6.58±1.22)mL],骨水泥注入量减少[(3.94±0.95)mL vs.(4.70±0.81)mL],骨水泥渗漏率降低(4.0%vs.16.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降低[普通穿刺PVP组(7.42±0.63)分、(2.54±0.56)分、(2.18±0.45)分;弯角针穿刺PVP组(7.61±0.70)分、(2.47±0.49)分、(2.05±0.46)分],ODI降低[普通穿刺PVP组(40.55±4.81)%、(19.68±3.85)%、(18.70±3.23)%;弯角针穿刺PVP组(40.17±4.64)%、(19.13±3.62)%、(17.86±3.19)%],伤椎相对高度增加[普通穿刺PVP组(40.94±9.52)%、(45.63±8.38)%、(47.50±8.11)%,弯角穿刺针PVP组(39.85±9.16)%、(46.27±8.59)%、(48.24±8.05)%],伤椎Cobb角减小[普通穿刺PVP组(18.26±1.12)°、(5.14±0.69)°、(3.45±0.54)°;弯角穿刺针PVP组(17.95±1.06)°、(4.93±0.66)°、(3.27±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继发性后凹畸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弯角穿刺针PVP治疗在取得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胸腰椎相对高度及恢复胸腰椎功能的疗效和良好预后的同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骨水泥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累及终板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累及终板的OVCF行PKP或PVP治疗的患者34例(34个椎体),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56~87岁,平均65.1岁。平均病程(4±2.7)d。记录并比较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恢复、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VAS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PKP较PVP的椎体高度恢复率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恢复、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VAS评分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累及终板的OVCF中,PKP术式有助于椎体压缩最明显部位的高度恢复,故推荐使用PKP治疗。但PKP并不能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2)球囊扩张时控制压力略低于产品规定的最大压力值,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球囊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19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6例骨量减少型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35例(PKP组),男性12例,女性23例;年龄55~65岁,平均60.0岁;高处坠落伤13例,跌倒伤18例,无诱因4例;腰椎骨密度T值-2.5~-1.0SD,平均-1.73SD.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31例(PPSF组),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4~63岁,平均59.5岁;高处坠落伤14例,跌倒15例,无诱因2例.腰椎骨密度T值-2.4~-1.2 SD,平均-1.75SD.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AH)、椎体前缘高度比(AHR)、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度(HR)、后凸角(KA).记录PPSF组的骨性融合时间.结果 PKP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周期均低于PPSF组[(12.8±6.0)mL vs.(67.2±6.0)mL、(30.2±2.8)min vs.(93.5±8.5)min、(1.3±0.5)d vs.(1.7±0.8)d、(4.1±0.6)d vs.(5.0±0.8)d].两组患者术后VAS、ODI及A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P组[(2.4±0.9)分vs.(5.2±0.9)分、(21.00±2.58)%vs.(67.61±4.30)%、(22.1±1.8)mm vs.(13.7±2.6)mm;PPSF组[(2.8±0.9)分vs.(4.9±0.9)分、(28.67±2.89)%vs.(69.31±3.27)%、(21.4±1.0)mm vs.(13.8±2.6)mm].PPSF组术后3d VAS和ODI均高于PKP组[(2.8±0.9)分vs.(2.4±0.9)分、(28.67±2.89)%vs.(21.00±2.58)%],但末次随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H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F组术后及末次随访AHR高于PKP组[(92.15±3.77)%vs.(88.37±6.61)%、(91.17±4.16)%vs.(87.33±6.98)%].PPSF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KA低于PKP组[(6.4±1.7)°vs.(8.2±2.4)°、(6.6±1.7)°vs.8.3±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PPSF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KP短期临床疗效优于PPSF,但PPSF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包括矫正和维持椎体高度及获得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SKy骨膨胀椎体后凸成形术(SKy-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创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8例,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25例,SKy骨膨胀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3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个月,记录对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损伤并发症,伤椎处疼痛术后均获得快速显著缓解。VAS评分平均改变PVP组从6.6±2.9降至1.7±1.6,SKy-PKP组从6.9±2.9降至1.8±1.5;伤椎压缩恢复程度PVP组伤椎Cobb角平均改善11°,SKy-PKP组伤椎Cobb角平均改善18°。随访期间,疗效均满意,无手术后遗症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情况。结论采用微创法PVP及SKy-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的稳定性。PVP主要适合于创伤或病理性新鲜压缩性骨折;SKy-PKP适应证较广,也可适用于新鲜及陈旧性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与改良后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未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10例,按不同入路分为后正中切口常规开放组(常规组,55例)和改良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内固定组(改良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术后随访JO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52.25±8.84)min、(127.47±22.13)m L、(38.15±4.52)m L、(5.81±1.44)d,均优于常规组的(74.47±10.19)min、(231.14±37.96)m L、(92.37±10.25)m L、(11.26±2.60)d,且该两组术后7d,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5.96±1.18)、(1.26±0.27)、(1.13±0.20)分,均低于常规组的(6.85±1.56)、(1.95±0.46)、(1.74±0.37)分(P0.05);改良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为(87.33±15.20)%、(91.74±6.86)%,Cobb角为(2.26±0.52)°,JOA评分为(25.38±3.77),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的(81.50±5.72)%、(94.20±7.09)%、(5.47±1.30)°、(22.15±3.40),改良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后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改良后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联合Schanz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治疗的10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VP联合Schanz螺钉组与PKP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后凸角(cobb角)的差值、术前和术后VAS评分,通过SPSS 20.0软件系统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后凸角(Cobb角)的差值,PVP联合Schanz螺钉组为(11.23±2.34)°、PKP组为(4.12±0.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PVP联合Schanz螺钉组为(61±12)min、PKP组为(42±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缓解疼痛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在矫正伤椎后凸方面PVP联合Schanz螺钉优于PKP,但手术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术中策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350例,术后并发骨水泥渗漏2例术中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产生腰背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于术后12 d及23 d行椎管探查渗漏骨水泥清除术。结果随访12~22个月。VAS评分从术前(9.2±0.6)分到术后(2.3±1.5)分和最终随访(2.6±1.2)分(P<0.05)。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64±8.1)分到术后(25±4.4)分和最终随访(27±3.7)分(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PVP)是微创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策略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9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4~63岁,平均41.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摔伤37例,道路交通伤37例;骨折部位:T1123例、T1222例、L127例、L227例;骨折类型:压缩性骨折51例,爆裂性骨折48例。将入选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3,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和B组(n=46,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功能改善、疼痛情况、影像学指标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81.6±5.3)min vs.(102.8±4.8)min]、住院时间[(8.1±1.4)d vs.(11.1±1.9)d]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52.8±4.1)mL vs.(66.6±3.1)mL]少于A组(P<0.05);B组术后1、3、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3.6±0.4)分vs.(4.6±0.4)分,(2.4±0.4)分vs.(3.5±0.4)分,(0.9±0.2)分vs.(1.8±0.2)分,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A组[(25.1±3.3)分vs.(33.2±3.9)分,(16.9±2.4)分vs.(23.7±3.7)分,(9.2±1.1)分vs.(15.8±2.2)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较术前下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较术前升高(P<0.05);但A、B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9%vs. 10.87%,P>0.05)。结论相对于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同等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减压法治疗,后路组采用后路减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出血量以及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结果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98.3±46.1)m L,后路组(358.2±34.1)m L,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201.6±21.5)min,前路组(243.8±16.8)min,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两组治疗前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均无差异(P0.05)。后路组治疗后平均触觉评分为(56.4±12.2)分、运动评分为(54.4±14.8)分,前路组则分别为(76.0±14.5)分、(76.5±18.3)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治疗后平均Cobb’s角(44±5)°、伤椎高度(3.8±0.5)cm,后路组(31±2)°、(2.5±0.4)cm,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相比后路组治疗后更优(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疗法各有优势,前路减压法复位效果更好,可显著解除脊髓受压情况,改善触觉、运动功能以及伤椎高度、Cobb’s角,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骨折再行PKP、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行PK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再行PVP术患者(A组)16例,男性4例,女性12例;年龄58~89岁,平均69.8岁;同期收治的行PKP术后发生邻近脊椎骨折再行PKP术患者(B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56~86岁,平均67.6岁。统计分析A、B组邻近椎体骨折行PKP、PVP术前、术后2d、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发生第二次邻近脊椎骨折个数。结果 A组再次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9±1.6)分、(2.0±0.9)分、(2.9±1.1)分;B组再次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分、(2.0±0.7)分、(2.2±0.8)分。两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A组末次随访时VAS高于术后2d(P0.05),B组随访时与术后2d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间术前以及术后2d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有4例发生第2次及以上的邻近脊椎骨折;而B组只有1例发生第2次及以上的邻近脊椎骨折;两组发生的邻近脊椎骨折均位于初发骨折邻近3个脊椎以内。结论骨折邻近3个脊椎是PKP术后好发骨折的部位,PVP和PKP是治疗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有效手段;邻近椎体骨折行PKP发生再次邻近椎体骨折的几率比PVP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22~54岁[(41.0±7.8)岁]。33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A组),38例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前、后路器械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72例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前路(前路组,34例)或后路(后路组,38例)器械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评判其脊柱矫形、椎管减压、坐立或行走时间、脊柱融合率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等两组间差异。结果 随访时间后路组5个月-5年11个月,平均3年8个月;前路组2个月-4年5个月,平均2年4个月。前路组除出血较多外,其脊柱矫形、椎管减压、坐立或行走时间、脊柱融合率明显优于后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ASIA分级:后路组术前A级6例,B级7例,C级11例,D级14例;前路组术前A级8例,B级6例,C级5例,D组15例。两组术后ALIA分级:后路组A级3例,B级6例,C级8例,D级12例,E级9例;前路组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14例。前路组ASIA分级平均增加1.8级,而后路组仅增加1.2级。结论 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及钛网技术为较佳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10至2012-08共49例单节段DenisA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23例,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联合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术治疗;B组:26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撑开固定术治疗。手术前后测量X线片,观察椎体相对高度及后凸角(Cobb角)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B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130.8±27.7) ml明显低于A组(250.6±51.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在伤椎平均高度恢复上,A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均优于B组(P<0.05);在Cobb角维持上,术后1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组较B组更有优势 (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至末次随访时A组下降程度更大 (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椎体矫形高度丢失及空壳样椎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