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伊贝沙坦(Irbesartan)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和耐受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血压升高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征象,单纯降血压治疗并不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随着对高血压病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对高血压病患者各系统功能紊乱的调节已成为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伊贝沙坦和其他ARB类药物一样,除能有效降低血压外,还可通过阻断AT1受体增加钠的排泄,抑制血管和心肌细胞肥大[1],并能对心脏、肾脏等重要靶器官产生保护作用.本文就伊贝沙坦的非降血压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有多个靶器官损害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有Ⅱ型糖尿病,而其在发生糖尿病之前就常存在代谢异常,如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甚至有人认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糖和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损害作用,以往研究多探讨空腹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而新近研究则发现患者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餐后高血糖的动态变化中,因此研究急性糖负荷下血糖动态变化对高血压病人血管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药物干预效应对于指导心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动脉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节律的变化及血压节律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Pulse MetricInc公司生产的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仪(型号Dynapulse5000A)分别对8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正常人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并同期测定动脉弹性参数系统血管顺应性、系统血管阻力、肱动脉扩张性、肱动脉阻力.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者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占69%,而正常对照组仅6.2%.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异常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系统血管顺应性及肱动脉扩张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减退,而系统血管阻力及肱动脉阻力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而血压节律异常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异常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有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血压节律异常的患者动脉弹性的减退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再发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病再发的关系。方法对686例60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发病例221例(再发组),初次发病者465例(初次发病组)。收集患者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患有血脂异常等因素,与同期因脑血管病入院的初次发病者进行比较。结果脑血管病再发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血压病(OR=5.37)和血糖控制不良(OR=7.96),但血脂异常在脑血管病再发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控制不良是脑血管病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充分重视,同时血脂异常亦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血糖,用倾斜方法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率,BRS=(最低血压时R-R间期-基础R-R间期)/(最低血压-基础血压),用袖带对肱动脉加压后放气,测定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的方法代表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结果(1)高血压病患者的BRS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6.9±7.3 vs 13.9±3.6)ms/mm Hg,P<0.01],亦明显小于肾性高血压组[(6.9±7.3 vs 12.2±6.2)ms/mm Hg,P<0.01];高血压病BRS有随着高血压分级增高而下降趋势,1级患者BRS大于3级患者[(10.2±4.0 vs 5.4±4.8)ms/mm Hg,P<0.01],2级患者BRS大于3级患者[(7.6±2.4 vs 5.4±4.8)ms/mm Hg,P<0.01];(2)高血压病伴高脂血症患者BRS小于高血压病不伴高脂血症组[(2.2±4.7 vs 7.2±6.4)ms/mm Hg,P<0.01];(3)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BRS相关(r=0.565,P<0.01),肾性高血压组内皮舒张功能与BRS相关(r=0.573,P<0.05),正常对照组内皮舒张功能与BRS相关(r=0.610,P<0.05).结论(1)BRS功能降低可能是高血压病发病原因之一;(2)降脂治疗可通过升高BRS,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3)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BRS有关,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改善BRS.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管组织中PPARγ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peroxisom 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不同年龄患者间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高血压病患者及正常血压者手术废弃组织中的动脉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信号分析技术,检测动脉血管组织内膜及中膜中PPARγ的表达。结果:高血压病组动脉血管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而>65岁高血压病组动脉血管组织中PPARγ的表达高于<65岁高血压病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组织中PPARγ的表达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PPARγ的表达增高更加明显。提示PPARγ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以往临床实践中,降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压达标.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阵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很高的血管事件风险[1],尽管这些患者平均血压控制良好.这种阵发性高血压所反映的即为血压波动性,又称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  相似文献   

8.
急性糖负荷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有多个靶器官损害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有Ⅱ型糖尿病,而其在发生糖尿病之前就常存在代谢异常,如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甚至有人认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糖和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联系及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血压病往往合并血脂异常。据报道约50%高血压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多种降压药物可引起血脂异常。近年来发现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临床综合征,例如:X综合征、家族性血脂异常综合征,在临床表现、发生机理及治疗上都要考虑有高血压与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心血管重构与血压昼夜节律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兆禹  陈明  孙瑄  丁云川 《心脏杂志》2003,15(6):537-541
目的 :研究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和大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 64例 1~ 2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并以超声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及主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等动脉结构指标及反映动脉顺应性或扩张性的功能指标。以协方差分析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影响后 ,对比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和非杓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重构指标的差异 ,并以 3 6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 ,左房内径、左室壁厚度、左室肌重量明显增加 ,主动脉、股动脉及月国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 ,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 /管腔面积比值显著增高 ;主动脉还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 ,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 ,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率、吸烟情况、血糖血脂水平等可能对心血管重构的影响后 ,显著性仍然存在 ,仅股动脉重构性指标统计学显著性降低。而昼夜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 ,心脏和血管重构性变化指标多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轻中度高血压病时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对心脏和大动脉重构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竞 《心脏杂志》2005,17(3):246-248
目的:观测和分析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门诊患者或体检人群中选择单纯高血压病患者91例,同时选择血压正常者92例(对照组),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P)检测,并以统一的方法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比较两组间CVHP及脑血管功能积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病组脑血流量、平均脑血流速度、最大脑血流速度、最小脑血流速度、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临界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的脑血管功能积分分别为81±26和94±13(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CVHP普遍呈现异常改变,脑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血管阻力和阻抗等指标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药物规则治疗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心脏、血管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为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用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26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天平均脉压(ABPP),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CAPR)、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内径(CAD)、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射血分数(EF),生化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U).评价不同ABPP值对心脏、颈动脉、肾脏结构或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PP≥60 mmHg与P\%P\%<60 mmHg比较,E/A值、EF和Ccr均下降(P<0.05),而LVMI、CAD、CAPR、IMT、MAU升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可促进心脏、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有研究表明,我国现患高血压疾病的人数超过2亿人,并且每年新增高血压病患者达1000万[1]。高血压是许多病因相互作用并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疾病,为心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2]。高血压病多与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相伴而生。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显示,大约50%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高胰岛素血症或糖耐量异常,高达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同时患有高血压病[3]。本文探讨不同分级高血压病伴多重危险因素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负荷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旨在为临床处置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以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4 h脉压平均值、白天脉压平均值、夜间脉压平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膜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该研究证实动态脉压在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6例,全部患者均经过降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23例为血压控制不良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mmHg),另23例为血压控制良好组(收缩压< 140 mm Hg且舒张压<90 mm Hg)作为配对(1∶1).对2组患者血压、血管弹性功能[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扩张性(BAD)、系统血管阻力(SVR)]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在血压控制良好组cfPWV(m/s)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10.38±1.73比12.83±3.13,P<0.01).(2)血压控制良好组的SVC(ml/mm Hg)、BAD(%/mm Hg)与血压控制不良组相比增高(1.16±0.23比0.94±0.17,6.01±0.98比4.63±0.71,均为P<0.01).(3)cf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4、0.416、0.507.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4.796+0.099×脉压,即cfPWV与脉压成线性关系,提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加重患者的大动脉功能减退.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弹性功能异常,并与血压控制不良直接相关.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SVC、BAD、cfPWV均有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良好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饮茶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作用。方法: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检查患者的心电图、血脂、尿常规等项目,记录既往一年中血压波动次数和因此而住院的天数。结果:提示经常饮茶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次数、住院天数(P<0.01),并发症、血脂异常的发生率(P<0.05)低于不经常饮茶者。结论:茶叶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腰围和空腹血糖水平,并探讨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腰围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203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67.73%,男性为71.80%,显著高于女性的62.00%(P<0.001).男性患者高血压、腰围异常、血脂异常和窄腹血糖受损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P<0.005).代谢综合征以及高血压、腰围异常、血脂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很高.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代谢综合征评价非常重要,控制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在缺血性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除年龄外,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首位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通常合并其他以某种复杂方式相互影响的血管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本文对降压治疗的益处、不同的高血压治疗选择及其不良反应进行综述.结果明确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所谓的血压正常或正常高限患者发生卒中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均增高.高血压引起的大、小血管的血管重构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质透明样变的第一步.已显示出令人信服疗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和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能够改善血管重构,甚至使其恢复正常.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但经济因素制约了其普遍应用.需要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他汀类药物也可降压,并在降压方面与上述2类抗高血压药有协同作用.在高血压患者中,卒中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取决于血压水平、有无靶器官损害以及与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相互作用.这些高危患者应采取比通常更加积极的治疗.结论在为数众多的患者和健康人中,血压应维持在120/80mmHg或以下,以使卒中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与自身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肾脏调节血压功能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及遗传因素等。除此之外 ,自1970年 Ebringe和 Doyle发现 30 %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病人中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显著增高以来 ,众多资料表明在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和临床高血压病人中存在自身免疫现象。本文仅对高血压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现象及自身免疫反应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1 自发性高血压动物中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血糖,用倾斜方法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率,BRS=(最低血压时RR间期-基础RR间期)/(最低血压-基础血压),用袖带对肱动脉加压后放气,测定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的方法代表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结果(1)高血压病患者的BRS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6.9±7.3vs13.9±3.6)ms/mmHg,P<0.01],亦明显小于肾性高血压组[(6.9±7.3vs12.2±6.2)ms/mmHg,P<0.01];高血压病BRS有随着高血压分级增高而下降趋势,1级患者BRS大于3级患者[(10.2±4.0vs5.4±4.8)ms/mmHg,P<0.01],2级患者BRS大于3级患者[(7.6±2.4vs5.4±4.8)ms/mmHg,P<0.01];(2)高血压病伴高脂血症患者BRS小于高血压病不伴高脂血症组[(2.2±4.7vs7.2±6.4)ms/mmHg,P<0.01];(3)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BRS相关(r=0.565,P<0.01),肾性高血压组内皮舒张功能与BRS相关(r=0.573,P<0.05),正常对照组内皮舒张功能与BRS相关(r=0.610,P<0.05)。结论(1)BRS功能降低可能是高血压病发病原因之一;(2)降脂治疗可通过升高BRS,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3)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BRS有关,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改善B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