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清代江南名医沈时誉临证诊治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江南名医沈时誉持医论衡的昨症诊治特色,辨证注重审时度势,脉症相参,治疗强调说明虚实,平施补泻。  相似文献   

2.
沈时誉,字明生,茸城(今上海松江)人。约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之后。从当地名医陆应泰(字愿坦)学,后徙居苏州。在松在苏,均以医术闻名,著《医衡》及《鹤堂三录》(治验、病议、药案)等,授业子弟有二十余人。《医衡》收载历代名医医论八十一篇,也附入其师、本人及门人之学术思想。此书刊于清顺治辛丑(1661),后由虞山萼联(字少初)等将书稍加增删,托名为《叶(天士)选医衡》,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印行,可见沈氏此书之影响。在《医衡》中,沈氏每多精辟之论,独特见解,今对其学术思想举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读缪希雍、吴鞠通、施今墨、岳美中等古今名医的4则脾胃病医案,从原诊籍领会疾病的诊疗经过及名医的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4.
乐永红  杨惠琴  李风森 《新疆中医药》2011,29(4):F0003-F0004
通过学习了秦伯未先生编纂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认为清代名医对于喘咳证治疗的论述,对于今天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很有指导意义。现将清代名医对咳喘证的论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1912年至1949年之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和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岭南名医为适应社会变革形势发展了中医医德思想。在医患间利益关系上,岭南名医不再固守“正其义不谋其利”的思想,提出医者有其合理利益诉求;在医者间关系上,既重视相互合作,也强调相互竞争和批判;在医业与政府关系上,不再受“犯上非仁”观念束缚,与政府废止中医的行径抗争。岭南名医顺应时代发展、革新中医医德的思想和实践,对建构新时代中医药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析丁甘仁对时疫喉痧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甘仁是近代名医,其对时疫喉痧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误治与不治三个方面浅析丁氏的独特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程法森主任中医师为丽水市首届名中医,少年习医,精研李东垣、叶天士等古代医家名作,后又师承吴士彦、李学铭等现代名医,擅长脾胃病治疗,悬壶46年,学研俱丰.程师秉承名医之古范,自拟胃宁1号、胃宁2号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就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名医朱良春说:“中医药的生命在于疗效,而疗效则来自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只有熟谙药物的性能,掌握药物的特点,灵活地加以配伍应用,才能提高疗效。”已故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章,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逐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现就脾胃病对药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董建华教授师承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以伤寒入门,后致力于温病、内科,在六十余年的临证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强调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的治温病重在驱邪,宣透并用,固护正气与治湿热病注重宣畅.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特色医疗研究会、中华医学论坛杂志主办,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本次会议定于2009年6月上旬在深圳召开,会期将组织赴香港、澳门、珠海考察。特邀请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名医和乡村医生、民间中医中的特色医疗名医报名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