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永玲  张工化  王清理  王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19-2920,3026
目的探讨正电子药物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CT)脑显像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癫痫患者行18F-FDG脑三维PET/CT显像,将其定位结果与头皮脑电图(EEG)、颅脑CT或MR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ET/CT阳性检出率为90.6%(29/32),其中低代谢灶27例,高代谢灶2例,正常3例;EEG阳性检出率为65.6%(21/32),常规脑部CT或MRI阳性检出率为31.0%(10/32)。结论18F-FDG在PETJCT脑显像中对癫痫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ET/CT检查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肺癌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解放军第105医院肿瘤诊疗中心经病理诊断或随访证实的99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肺部病灶PET显像的FDG最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 )、CT显像,分析PET/CT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PET/CT和肿瘤标志物联合运用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PET/CT 检查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19%、77.78%、83.84%;肿瘤标志物( CEA、CA125、CA19-9、NSE、SCC)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42%、77.78%、84.85%;联合PET/CT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30%、83.33%、93.94%,与PET/CT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无法明确病理诊断的肺部疾病患者,联合PET/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癌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肺癌、结核高发(云南)地区18F-FDG PET/CT鉴别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就诊于本院胸心血管外科的83例SPN病例,入选病例均行18F-FDG PET-CT扫描并行手术切除后获得病理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PET/CT扫描检查诊断敏感度为87.09%(27/31);特异度为86.53%(45/52);准确性为86.74%(72/83)。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SPN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于直径小于1cm的SPN诊断准确性较直径大于1cm的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射PET/CT技术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2011年2月~2013年9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90例,都进行了放射PET/CT诊断与最大标准摄取值的计算。结果放射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7.8%。良性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为(6.32±2.12),恶性患者为(8.04±2.85),最大标准摄取值在不同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有很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显现出的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由临床病理学确诊的淋巴瘤患者,在其治疗前及正规治疗后3-6个月分别行18FFDG PET/CT显像,对其影像资料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瘤患者在正规治疗前,^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结性病灶的检出率与单纯CT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淋巴瘤结外病灶的检出率来说,^18F-FDGPET/CT则高于单纯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18F-FDGPET/CT对淋巴瘤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7.9%、91.1%。研究显示^18F-FDGPET/CT对淋巴瘤患者同一部位病灶感兴趣区SUVmax值治疗前后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8F-FDGPET/CT显像实现了分子生物代谢和精细解剖结构的融合,在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联合诊断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资料,并对其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诊断输卵管妊娠者96例,诊断准确率为98.0%(96/98),误诊2例,误诊率为2.0%(2/98)。结论: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诊断输卵管妊娠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及其病因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或纤维肠镜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肠梗阻征象的显示情况差异。结果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显示是否存在梗阻及确定梗阻平面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21、0.62,均P〉0.05)。但是CT增强扫描在显示肠壁强化异常、肠系膜血管形态改变方面则明显优于CT常规平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2、4.87,均P〈0.05)。42例患者经CT增强扫描诊断后,其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纤维肠镜检查结果完全一致,诊断符合率达100.00%。在肠梗阻病因中CT增强扫描诊断出粪石15例(35.71%),肿瘤12例(28.57%),感染性病变11例(26.19%),术后粘连4例(9.52%);有1例Crohn病患者被误诊为肠结核,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达97.62(41/42)。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是肠梗阻术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能通过任意方位重建和后处理明确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工作中应避免单纯依靠平扫影像学征象做出诊断而出现的误诊,可为临床早期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8.
涂建新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139-214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疑似肠梗阻的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MSCT诊断肠梗阻存在的正确率96%(48/50)、敏感性95%(41/43)、特异性92%(46/50);X线立卧位平片诊断有无肠梗阻存在的正确率66%(33/50),敏感性76%(33/43)、特异性68%(34/50);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17例cT检查病因诊断正确率82%(14/17)、定位诊断正确88%(15/17);小肠手术诊断与cT的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78,P〉0.05),结肠手术诊断与cT的符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3.95,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急性肠梗阻病变,提高了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生妇科急腹症时联合应用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对提高病情诊断正确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院就诊的符合妇科急腹症的患者,联合应用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查作为联合组,应用单一腹部超声检查作为对照组,后均取得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超声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3.1%(81/87),漏诊率2.3%(2/87),误诊率4.6%(4/87);对照组超声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诊断符合率83.3%(80/96),漏诊率6.25%(6/96),误诊率10.4%(1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谚值分别为24.14、13.21、14.87,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查明显优于单一腹部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肺结核患者分别给予CT扫描和X线平片诊断,对比其诊断准确率。结果46例肺结核患者中,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67.4%(31/46);CT扫描诊断正确率为97.8%(45/46)。X线平片确诊率明显低于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P〈0.01)。结论CT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特异性,在肺结核诊断的中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应正确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价值,优势互补、合理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对94例临床高度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并将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对38例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 通过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可充分观察到肺动脉栓塞的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的18F-FDGPET-CT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8F-FDGPET-CT资料完整的肺部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8F-FDGPET-CT资料分别采用目测法、计算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半定量法及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8F-FDGPET-CT诊断肺部肿块性质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是91.2%(62/68)、76.4%(13/17)和88.2%(75/85)。18F-FDGPET-CT检查方法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期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结论18F-FDGPET-CT能准确地鉴别肺部肿块性质及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是目前较好的肺癌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显示急性阑尾炎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平扫与增强比较重合较高的征象包括阑尾外径增大,阑尾扩张积液,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阑尾结石。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曲菌球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曲菌球的多层螺旋CT征象。结果 18例曲菌球中,4例见"球中含气征",5例见"气环征",8例见"空气新月征",4例见"滚珠征"。8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曲菌球结节均无明显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肺曲菌球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性TIA的治疗和应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治疗前诊断颈动脉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动脉性TIA的治疗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并与手术治疗后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大多数颈动脉性TIA行MSCTA检查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20例患者MSCT检查阳性率(敏感性)为80.0%(16/20),大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结论对颈动脉性TIA患者发病后进行MSCTA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程度,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敏  张莉  陈树 《中国医药》2010,5(1):81-8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FDGPET/CT)肿瘤显像与误诊原因。方法分析3例^18F-FDGPET/CT误诊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全身^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有明确的临床价值,但炎症、结核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浓聚原因,常导致临床误诊。结论^18F-FDGPET/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易出现假阳性,特别是炎症、结核较为常见。因此,临床工作中,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振波 《哈尔滨医药》2011,31(5):346-34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单纯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检查,总结32例不伴有椎体滑脱的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CT征象,并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单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是腰椎椎弓关节突间部或椎板骨质连续性中断,MPR横断面、经椎弓矢状面及额状面可清晰显示62处断裂。结论 MSCT对单纯腰椎峡部裂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是检出单纯腰椎峡部裂的较理想成像方法,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断层显像(PET)联合薄层CT扫描对诊断肺小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直径为1~3 cm)患者,行PET/CT显像和薄层CT扫描,PET显像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良恶性;薄层CT扫描后再行MPR重建,根据病灶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综合分析两者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PET显像、薄层CT扫描、两者联合诊断肺小结节的灵敏度分别为92.6%、88.2%、96.4%,特异性分别为73.3%、57.1%、85.7%,准确率分别为89.3%、80.4%、94.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91.8%、9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61.5%、92.3%.结论 PET联合薄层CT扫描是临床上诊断肺小结节良恶性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9月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于1周内进行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螺旋CT血管成像共发现88例患者存在动脉瘤,DSA发现87例,CTA与DSA检查吻合率为97.70%。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具有无创、快捷、准确,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多种三维后处理方法等优点,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累及小网膜腹膜下间隙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实验室证实的58例AP患者的MSCT资料,其中19例用64排螺旋CT扫描,39例用16排螺旋CT扫描,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射对比剂,扫描膈顶至盆底。多平面重建后观察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胃韧带的受累(韧带增厚、密度增高及血管边缘模糊等)情况,并记录各个患者的Balthazar CT分级情况。结果:(1)58例中,Balthazar CT分级C级4例,D级18例,E级36例;肝十二指肠韧带受累45例,肝胃韧带受累50例。(2)肝十二指肠韧带与肝胃韧带受累表现为韧带水肿增厚、液体积聚及密度增高。(3)AP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胃韧带受累的发生率与其Balthazar CT分级有关(P<0.05)。结论:MSCT可充分显示急性胰腺炎累及小网膜的细节;小网膜的受累情况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