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炎在祖国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等篇中可找到类似本病的记载。对其症状,《症因脉治》有“面色惨白,或肿或退,小便时闭”的描述,对其病因病理,《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素问·水热穴论》有“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的记载,对其治疗,《景岳全书》有“温补即所  相似文献   

2.
《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扫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而与脾密切相关。“年长则求之于府”是脾胃学说在老年人养生及康复医疗中具体应用的最早记载,它揭示了脾胃于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迄今对老年人的养生及康复医疗实践仍不乏其指导意义。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寿夭之决亦基脾胃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二者与其它脏腑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至高年,肾气渐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至“八八”,女子至“七七”,皆已“肾藏衰,天癸竭”。先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病情迁延,后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而到后期则以脾肾两虚为基本病机。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从脾肾入手,应用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肾炎患者123例,疗效显著,现整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肺阳虚与慢性支气管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之咳嗽、痰饮、喘证范畴,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表现。历代医家在其病机认识上多从肺气虚、肺阴虚立论,即使论及阳虚,亦多责之脾肾之阳。《素问*咳论》虽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云:“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也。”我们通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变主要在肺,肺阳虚是其病机关键。当本病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时,则由肺及脾、肾、心,成为肺脾同病、肺肾同病、肺心同病,其病机发展顺序依次是:肺阳气虚→脾阳气虚→心肾阳气虚→功能衰竭。因此,温补肺阳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5.
痤疮是皮肤科临床常见及多发疾病,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疾患,主要发生于面部及胸背处,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庖或结节、囊肿等,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近年来,中年人发病比例增大,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现就中西医对其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1痤疮的中医研究现状1·1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传统医学认为,痤疮属肺风粉刺范畴,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症”的记载。后世《诸病源候论·面疱候》等也都有记载。近年来,中医从传统的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血癖、湿热、痰结、肾…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炎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结于“水肿”,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等证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本在肾。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而致本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慢性肾炎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慢性肾炎蛋白尿缠绵难愈,是医学上的难题。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1对慢性肾炎蛋白尿中医病机的认识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主要是脾虚、肾虚,标实主要是风邪、湿热和瘀血。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化生,由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封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气不升浊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封藏,肾虚则封藏失司,固涩无能,精微下泄。故蛋白尿主要与脾肾两脏功能失调有关。卫气根于肾,肾…  相似文献   

8.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9.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10.
从脾辨证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脾与耳鼻咽喉的关系脾与耳鼻咽喉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见诸于《内经》的理论有:“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咽喉干燥,病在脾士”(《素问·阴阳类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设专篇论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观点,提出:“胃气一虚,耳口鼻具为之病。”《重楼玉钥》提出:“咽主地气,属脾土。”《医学心悟》认为:“鼻准属脾土。”这些理论或从生理或病理上提出了脾对耳鼻咽喉的影响。临床上,因脾虚清窍失养出现的症状有:耳鸣、耳聋、头晕头痛、鼻咽干燥等。其特点是:耳鸣多为低调;头痛…  相似文献   

11.
关于脾病实证以及脾病实证的辨证治疗,历来论述,颇不一致。或认为脾病只有虚证、寒证,或认为脾病俱实证、热证。本文就近几年学习理论临床实践的一些体会,谈谈粗浅的认识,供同道参考,望得到指正。一、脾病实证的由来 1.《内经》对脾病实证的论述①《素问·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濡动,命曰微风”。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阳明脉解》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甲乙经》中有“阳受气于四肢。”王冰、张介宾、张志聪均认为: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医家们对原文中的“本”字都是肯定的。近些年,一些中医杂志刊登文章,对“本”字提出疑问,大有以“末”代“本”之势,笔者认为“本”即根本。兹讨论如下:《难经·九难》曰:“诸阳为热。”《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关于阳是热的论述在《内经》中屡见不鲜。《素问·痹论》曰:“寒者,阳气少;热者,阳气多。”《素问·刺志论…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14.
五脏应时是《内经》中认识脏腑病理生理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五脏应时的核心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能自发主动地调整自身以适应外界季节时辰变化,并与外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变化规律。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等,其中心应夏是五脏应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明确指出心气与夏季相通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到“病在心,愈在长夏,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的疾病,属中医学“心痹”“胸痹”“真心痛”“胸痛”等范畴。中医文献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厥论篇》谓:“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论述了身热也是心痛的一种证候。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养生御病,历见医籍论述。《素问·刺法篇》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虽有卫气、中气、元气等之分,然总不离肺、脾、肾三脏。肺主气属卫,中气为脾之所主,元气归根于肾(阳)。医代诸病名医莫不正视正气御邪之认识。  相似文献   

17.
耳,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与全身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具有密切关系。《内经》中就已有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篇》又指出:“耳为宗脉之所聚”。这说明了耳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具有的密切关系,古人早有一定的认识。后代医家继承发扬了这一认识,使耳廓及耳穴运用于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国内报导了耳穴肾炎点对肾炎诊  相似文献   

18.
蛋白尿是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脏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古籍中无此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医的精和西医的蛋白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此中医的“水谷精微”和西医的蛋白概念相似。蛋白尿会使人体蛋白丢失,“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以蛋白尿可归于中医的“精气下泄”、“虚劳”范畴。  相似文献   

19.
对冠心病的认识冠心病,是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文献中虽然无此病名,但是根据本病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却有很多类似之处。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最早的古典医学文献《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二部著作)中已有类似本病的描述: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则有“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  相似文献   

20.
小便是人体内水液代谢后的产物,对于其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水液代谢与人体的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便属水液代谢的产物,从小便的情况可以察知人体内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状态,反之,人体各脏腑在出现病理状态时,小便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通过观察小便量、色、质及利与不利等情况对辨证疾病有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