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评价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并有多种疟原虫混合流行的高疟区50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统计、分析该县1957-2007年疟疾防治及媒介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疟疾发病率由1957年的186.29/万到2007年控制在1/10万以下,由多种疟原虫种类控制为单一的间日疟,疟疾病人由原来广泛存在控制到目前以单个病人分散存在为主。结论该县疟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达到卫生部基本控制疟疾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收集、整理了三峡库区的基线资料。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初期疟疾大流行,70年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5~10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6-360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目前,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但是,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经过 4 0多年的综合防治 ,我国疟疾的流行态势已发生很大变化 ,疟疾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流行程度降低 ,疟区范围缩小 ,截至 1 998年底已有 2 774个县 1 2 .0 1 6亿人口地区发病率在 1 /万以下或无疟疾病例报告 ,即 97%人口地区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 1 /万以下或为无疟区(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 ,1 999)。疟防工作的重点转向灭疟后期的疟疾监测 ,疟疾监测方法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许多学者就如何简化疟疾监测方法 ,提高监测效率 ,提出了各种方案。现就我国灭疟后期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概况疟疾监测是灭疟后期的综合性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 570例,发病率为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6例(间日疟54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疟疾发病的2.97%,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2.58%,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7.42%。6-9月,疟疾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的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德清县55年来的疟疾防治成果,为制定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和分德清县疟疾流行趋势、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结果德清县疟疾发病率从五、六十年代的1000/10以上逐步下降到1979年的10/10万以下,并持续保持低水平。目前,年均发病率为0.68/10万,患者以外地输入为主。结论德清县在不同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必须继续重视和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以防止疟疾的死灰复燃和输入性疟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沿海开发城市钦州市钦南区在历经多次行政区域划分后近28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该地区近28年疟疾防治的各种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属多种疟原虫混合流行的高疟区,80年代初开始与周边的县市进行疟疾联防,1988年发病率已控制在1/10万以下,至今仍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结论在行政区域划分反复变更的地区实施疟疾联防,同样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使其达到卫生部基本消除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圳控制疟疾爆发流行的预防、控制措施及蚊的种群分布。方法分析深圳控制疟疾综合防治的措施,对疟疾高度流行区的人群使用氟氯氰菊酯缓释剂型防蚊蚊帐预防疟疾感染,利用金标层析试纸条快速筛查来自疟疾流行区人群,筛选传播疟疾蚊媒遗传标志并建立传疟蚊媒分子诊断技术;利用多基因遗传分析系统监测蚊媒耐药基因的表达。结果深圳市疟疾的年发病率从1981年的1097.89/10万下降到2005年的1/10万以内,在1985-1990年疟疾高度流行期间制作防蚊蚊帐148万顶,保护了60多万暴露在疟疾感染下的人群,金标层析试纸条检测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筛选了ITS2基因用于快速鉴别不同蚊媒的种类。结论疟疾控制必须采取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媒介监测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分析我国近20年疟疾的发病率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为疟疾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1988-2008年疟疾的报告发病率数据,拟合GM(1,1)灰色预测模型,并进行回代预测,外推预测2009和2010年的发病率。结果 1988-2009年全国疟疾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2.56/10万降至1.06/10万。利用1988-2008年数据建立的GM(1,1)预测模型为:y(t+1)=-97.0998e-0.113t+109.5398,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后验差比值C为0.4162,小误差概率P为0.95)。模型预测2009、2010年全国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08/10万和0.97/10万。结论灰色模型GM(1,1)计算简便,预测结果准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测疟疾发展趋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深圳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前后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评估疟疾防制效果。结果 2007-2009年疟疾发病总数为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025/万;输入性疟疾病例为54例,占总病例数的63.5%(54/85),其中恶性疟15例;2007-2009年本地疟疾发病数稳定在每年10例左右,而输入性病例数变化明显,分别为15,29和10例;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罗湖、宝安和龙岗区,分别为31、21和20例,南山和福田区各5例,盐田区2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从事野外作业的低收入群体和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后,2009年疟疾发病数和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了46.1%和65.5%。结论深圳市本地疟疾疫情稳定,输入性疟疾是导致疟疾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今后,深圳市疟疾防制应以输入性疟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2003—2007年中山市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市2003—2007年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疟疾的监测数据和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来确诊疟疾80例,其中间日疟76例,恶性疟4例,年平均发病率0.0615/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78.75%,发病为散在分布,病例波及90%镇区。结论近年来,疟疾呈平稳下降态势,病例以外来输入为主。提示应加强发热病人血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同时应加强对来自重点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8年血检阳性的疟疾病人的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县8年所检查出的疟疾病人中,本地感染病人仅占12.50%(11/88),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7.50%(77/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比例的90.91%(70/77),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占9.09%(7/77)。结论该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万控制到现在的1/10万以下,但是目前该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90年代前以本地感染性疟疾病人为主到本世纪转变为以输人性疟疾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泉州市1963-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乙脑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泉州市1963-2009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起山区县发病率高于沿海县;1990-2009年发病高峰季节前移1个月;2005-2009年10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比往年下降50%;调查的乙脑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占50%。结论泉州市乙脑发病率从60年代的34.93/10万下降至目前的0.08/10万,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继续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流动人口聚集地、边远山区、免疫规划薄弱的乡镇进行重点控制是有效预防乙脑的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何茂林 《医学信息》2018,(4):120-122
目的 分析我县疟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综合防控策略,总结消除疟疾的经验。方法 收集1952年~2016年我县疟疾疫情发展的有关数据和防控的具体措施,对取得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及评价。结果 我县的疟疾的年发病率由1964年的1352.2/万下降至1984年的3.2/万,1988~2004年均未发现疟疾疾情报告,全县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总体目标。2005~2011年均发现有散落的病例报道。2012~2016年共收到3例国外输入性的疟疾病情报道。结论 我县运用的综合性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理想的防治疟疾效果,达到了消除疟疾的目的。输入性疟疾及其二代疟疾病例我县今后预治疟疾病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南汇区1952—2006年55年来疟疾流行概况,总结疟疾防治经验,巩固疟防成果。方法从建国初期始,阐述了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相应防制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疟疾发病率,控制其暴发流行,直至达到基本消灭,嗣后进入监测阶段。结果基本消灭疟疾后继续采取卓有成效的监测措施.使疟疾疫情始终保持稳定,巩固了疟防成果。结论55年来南汇区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几年来由于流动人口带来的输人性病例仍时有发生,疟疾防治工作仍不可松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6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233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2401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224例;归属广西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4253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4355例。32233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47例,其余32186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183例,血检阳性率为2.75%: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050例,血检阳性率为2.19%;两者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07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6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6—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近3年内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2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28/10万。2006与2008年发病率稍高,不同年份间报告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全区各街道均有发病,3~8月为高发月,占全年腮腺炎报告发病总数的59.87%;病例主要为学生(38.84%)、幼托儿童(20.71%)、散居儿童(15.09%);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男女性别比为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