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华德 《陕西中医》1993,14(4):181-182
本文就方剂中寒热并用的配伍规律,探讨了寒热并用是针对寒热兼杂的病证,制约药物寒热的偏性及治疗寒热格柜之证。指出寒热并用可以提高药物疗效、防止副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龙建新 《河北中医》2005,27(2):111-112
寒热药物并用,在处方组成中是比较普遍的,自古到今,经方及时方中常常寒热药物并用,温清二法共投,这种配伍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祛邪扶正、三因制宜、调理阴阳的基本原则,这是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与规律。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寒热并用在方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寒热并用法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寒热药物并用的方法,认为张仲景既把这一方法作为治疗寒热杂证的基本方法,又把它作为方剂药物配伍的重要法则,使之起相互中和监制药物寒热属笥的作用,或起反佐作用以防药性与病性之间的互相格拒,张氏对这一方法的精当运用成为后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第四军医大学(710032)王三虎在寒热并用的诸多方剂中,尤以《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乌梅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剂为著名。其方立意明晰,配伍精当,在理论上容易掌握,可谓脸炙人口。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疑难病证中要辨证准...  相似文献   

6.
鲁栋 《光明中医》2011,26(3):608-608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同用在一首方剂中,使之能够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制性存用中也存在寒热药物同用的情况,但制性存用往往有一种寒、热药物性味被制约而只取其功效,且常用于治疗寒热病机较为单一的病证,两者需要鉴别[1]。现以经典方、常用方为例,探讨了寒热并用中药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综述寒热并用经典名方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寒热并用方剂,如泻心汤类、柴胡汤类、承气汤类等。临床实践表明,寒热并用的中医经典名方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可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联合化疗可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寒热药并用组方在临床中颇为常用,药有寒热温凉平,方剂亦有,究其配伍后的方剂寒热之性大多遵循"同经所属争寒热,分经自行司本职",能够洞悉错综复杂配伍后的方剂寒热属性在临床应用中便可游刃有余地做出有针对性的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药润燥性能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林 《国医论坛》2006,21(6):18-18
在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中,关于中药的性能,一般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而不涉及药物的润燥.而在方剂的组成中,药物间的润燥相济与寒热得宜一样,是方剂配伍不可或缺的配伍要领.所谓中药的润燥性能,是指药物祛除燥邪或湿邪,以及治疗燥证与湿证的作用性质的概括,并用以反映药物对人体阴液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耀 《光明中医》2008,23(10):1427-1428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的方剂众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典范,对临证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分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寒热并用,和中消痞;寒热并用,和胃安蛔;寒热并用,引阳入阴等几类。  相似文献   

11.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12.
任小宁 《河南中医》2011,31(11):1301-1302
寒热并用药对是异性药物的合并使用,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的作用,此种配伍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祛邪扶正、三因制宜、调理阴阳的基本治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笔者从寒热表里、寒热互助、寒热监制三个方面剖析中药寒热并用配伍的常用药对,以期对中药的寒热并用配伍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寒热药物并用,是《伤寒论》方剂配伍的重要内容之一。论中113方,寒热药物并用者就达半数以上。其应用有外寒内热证、上热下寒证、寒热错杂证、寒热往来证、阳气不足邪热有余证、真寒假热证等等。以上各证,虽同属寒热互见,但因寒热的部位、轻重、多寡、真假的不同,寒凉药与温热药的配伍,也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其寒热药物的配伍规律,陈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15.
任小宁  周永学 《四川中医》2011,(12):116-117
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是中医方剂配伍之一大特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然又非全为寒热错杂证而设。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等作用,是临床治疗寒热互见病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7.
王长洪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652-1654
归纳分析了董建华院士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经验。寒热并用是《伤寒论》方剂组成的重要特色,董老治疗内科诸多病证,凡具寒热错杂之病机,多应用表里双解、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等法,寒热药物或舍性取用,或相制反佐,灵活多变,临床疗效显著,深得仲景用药之精髓。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20.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临证治病一大特色。笔者通过学习张仲景寒热并用法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疗效,体会到寒热并用法当属和法的范畴、寒热并用法是临床上各种疾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寒热并用法在脾胃病治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寒热并用法取效的关键在于权衡寒热所偏及把握寒热药物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