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患儿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R组给药:氯胺酮2 mg·kg-1、丙泊酚1 mg·kg-1、雷米芬太尼1 μg·kg-1和岁库溴铵0.5 μg·kg-1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1·h-1和雷米芬太尼0.25~0.5 μg·kg-1·min-1;F组给药:氯胺酮2 mg·kg-1、丙泊酚1 mg·kg-1、芬太尼3 μg·kg-1和罗库溴铵0.5 mg·kg-1静脉推注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1·h-1,间断静脉推入芬太尼1 μg·k-1·h-1.分别记录患儿麻醉前、插管前1 min、插管后1 min的SBP、DBP、HR;术毕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 h恶心、呕吐情况.结果:R组患儿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血流动力学相似,插管前1 min R组HR慢于F组(P<0.05);插管后1 min R组SBP低于F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米芬太尼对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有良好的可控性,其麻醉镇痛效果好,诱导和苏醒迅速,术中平稳,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II~III级年龄在78~92岁患者30例,每组各15例,随机分成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RF组)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组),术前检查基本正常.RF组采用雷米芬太尼1.5~2.0μg/kg诱导后插管,维持以雷米芬太尼0.1~0.2μg·kg-1·min-1,异丙酚0.1mg·kg-1·min-1及合适的肌松(万可松).F组将雷米芬太尼改为芬太尼3~4μg/kg诱导插管,维持以0.05~0.08μg·kg-1·min-1其他不变.观察患者诱导插管时,插管后1min、3min、5min,切皮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脏指数(CI),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苏醒,拔管情况及术后镇痛和不良及应等情况.结果 在诱导切皮到期间RF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显著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基本相同(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到呼吸睁眼和拔管时间,RF组显著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但RF组术后疼痛早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高龄患者麻醉可使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长时间静脉输注无蓄积作用,苏醒快,是适合高龄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晏启兴  花泽国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56-2657
目的:观察等效剂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妇科手术全麻苏醒期留置导尿管不适反应.方法:择期手术妇科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舒芬太尼(S组)、芬太尼组(F组).S、F两组分别静脉滴注舒芬太尼0.4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维库溴胺0.1 mg/kg,丙泊酚2 mg/kg,实施麻醉诱导.术中雷米芬太尼0.25 μg· kg-1·min-1,丙泊酚5mg·kg-1·min-1,阿曲库胺2μg·kg-1·nin-1泵入维持麻醉.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后留置导尿管,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阿曲库胺,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丙泊酚,S组追加舒芬太尼4.0 μg,F组追加芬太尼40 μg.苏醒期观察患者MAP、HR、SpO2,对导尿管留置不适的影响程度.结果:S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中度以上导尿管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结论: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能减轻妇科患者全麻苏醒期导尿管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4.
杨树山  赵传印 《江苏医药》2012,38(15):1798-1799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小儿斜视术矫正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斜视矫正手术儿童100例均分为丙泊酚(6-10mg·kg-1·h-1)-雷米芬太尼(0.6μg.kg-1.min-1)麻醉组(PR组)和丙泊酚(6-10mg·kg-1·h-1)-氯胺酮(1.5mg·kg-1·h-1)麻醉组(PK组),记录麻醉期间眼心反射发生率、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及苏醒后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PR组术中无眼心反射发生病例;PK组有19例(38%)术中出现眼心反射。与PK组比较,PR组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短,苏醒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少。结论与丙泊酚-氯胺酮麻醉比较,小儿斜视矫正术应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术中眼心反射较轻、苏醒快、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赵艳  张俊  霍旭芳 《江苏医药》2008,34(7):732-733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LC患者,按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TCI组(A组)和恒速输注组(B组),每组20例.A组以丙泊酚3μg/ml和雷米芬太尼4 ng/ml为初始血浆靶浓度输注诱导;B组以丙泊酚1.5mg/kg和雷米芬太尼1μg/kg静注诱导,然后分别将两药以0.1 mg·kg-1·min-1和0.2μg·kg-1·min-1维持.术巾根据需要调节两药靶浓度或输注速度,术毕即停药.观察两组各时点MASP、HR、手术时间、初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及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总用量.结果 A组MAP及HR变化小于B组;初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A组略短于B组;A组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B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LC术中使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TCI比恒速输注用药容易维持循环稳定,并可减少用药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下行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K2组,全麻诱导后加注氯胺酮0.5mg/kg并持续泵注6μg·kg-1·min-1至术毕;K1组,全麻诱导后仅单次加注氯胺酮0.5mg/kg;C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胺酮作为对照。记录术中MAP和HR变化、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评估术后苏醒质量和VAS疼痛评分。结果气腹10min时,K2组MAP和HR低于K1组和C组(P<0.05);K2组术毕拔管时间长于K1和C组[(19.4±3.2)min vs.(12.3±2.7)min和(15.4±3.1)min](P<0.05),但拔管后躁动发生率小于K1组和C组(15% vs.55%和75%)(P<0.05)。K2组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小于K1组和C组[(11±4)μg·kg-1·min-1vs.(15±3)μg·kg-1·min-1和(16±4)μg·kg-1·min-1][(4.7±1.1)mg·kg-1·min-1 vs·(6.0±1.5)mg·kg-1·min-1和(6.8±1.7)mg·kg-1·min-1](P<...  相似文献   

7.
邱晓东  景亮 《江苏医药》2005,31(7):504-506
目的比较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与异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普外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emi组)和异氟醚复合丙泊酚组(Iso组),每组20例。在相同诱导方案完成插管后,TIVA组以雷米芬太尼0.1~0.2μg·kg-1·min-1复合丙泊酚3~5mg·kg-1·h-1维持麻醉;Iso组以1%~2.0%异氟醚复合丙泊酚3~5mg·kg-1·h-1维持麻醉。测定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5、60min的血糖(Glu)、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t)的浓度,以及术后24、72h的血浆Cort浓度。结果手术开始后15和60min,Remi组的Glu为(5.0±0.6)mmol/L和(5.2±0.4)mmol/L,NE为(188.7±134.7)ng/ml和(151.6±95.1)ng/ml,Cort为(10.6±3.8)μg/ml和(18.2±5.3)μg/ml,均明显低于同一时点Iso组所测值:Glu为(7.1±1.0)mmol/L和(8.7±0.5)mmol/L;NE为(295.3±176.7)ng/ml和(434.7±224.7)ng/ml;Cort为(15.6±8.9)μg/ml和(26.0±5.5)μg/ml(P<0.05)。Remi组术后24h血浆皮质醇浓度为(22.8±5.7)μg/ml也明显低于Iso组的(28.2±6.3)μg/ml(P<0.05)。结论与异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单独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比较.方法选择自愿要求无痛人流的ASAI级早期妊娠妇女90例,随机分为3组,雷米芬太尼 丙泊酚组(R组),芬太尼 丙泊酚(F组)和丙泊酚组(B组),每组30例.R组先静推雷米芬太尼1.5ug/kg,再均速缓推丙泊酚1~2mg/kg;F组先静推芬太尼1.5ug/kg,再均速缓推丙泊酚1~2mg/kg;B组均速缓推丙泊酚2~2.5mg/kg.各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扩张宫颈管,如术中出现手脚乱动再酌情追加丙泊酚20~30mg.结果R组、F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R组、F组患者用药前、开始扩宫颈及恢复清醒时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B组术中血压较推药前明显下降,比较R组、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组的HR在各时点无变化,F组和B组术中下降明显,与R组有显著性差异.B组丙泊酚总量明显多于另两组,R组有2例静脉注射疼痛患者,少于另两组,分别为20例(F组)和24例(B组),R组术后头晕的发生例数最少.结论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中比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效果更佳,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副作用少且苏醒质量佳,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唤醒中的可行性,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唤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三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3~4μg/mL,靶控丙泊酚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芬太尼6μg/kg,顺式阿曲库胺2 mg/kg,且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到40~60时行气管插管,A组靶控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0.2μg· kg-1· h-1维持,B组靶控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0.4μg· kg-1· h-1维持,C组靶控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0.6μg· kg-1· h-1维持,顺式阿曲库胺按照2μg· kg-1· min-1维持,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唤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在唤醒期间均完成运动和感觉测试,苏醒后三组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三组唤醒时间分别为(10.0±1.8)min、(11.0±2.4)min、(15.0±2.1)min,A、B两组在短时间内唤醒患者,C组唤醒时间长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2.69,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唤醒中,以0.4μg· kg-1· h-1右美托咪定唤醒效果最佳,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无呼吸抑制且不延长苏醒时间,是良好的唤醒麻醉镇静镇痛用药。  相似文献   

10.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上腹部手术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时的循环变化及术后苏醒过程。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芬太尼组(F组)、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雷米芬太尼 硬膜外阻滞组(C组),观察术中循环功能、麻醉苏醒及停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R组与C组在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显著低于F组,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5±4·1)min,呼之睁眼时间(10·1±4·7)min,拔管时间(12·5±5·0)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4·3±6·5)min,均较F组短,苏醒期质量C组优于R组和F组。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时,术中循环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加用硬膜外麻醉可提高雷米芬太尼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名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例:组工术中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小剂量RF组);组Ⅱ术中瑞芬太尼0.4μg·kg-1·min-1(大剂量RF组);组Ⅲ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5mg/kg,术中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小剂量RF+F组);组Ⅳ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术中瑞芬太尼0.4μg·kg-1·min-1(大剂量RF+F组)。比较四组患者自主呼吸、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患者恢复期的疼痛程度和拔管后需要追加芬太尼的次数。结果:四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瑞芬组苏醒后疼痛较剧烈,追加芬太尼的次数明显多于小剂量瑞芬组(P〈0.05)。而应用氟比洛芬酯后,相对应组别的疼痛评分下降,追加芬太尼的总次数也相应减少。结论:术中应用大剂量瑞芬太尼会诱发术后痛觉过敏,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酯一定程度上能防治这种痛觉过敏,而且不影响患者的复苏。关键词氟比洛芬酯;瑞芬太尼;超前镇痛;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N-甲基-M-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硫酸镁对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方法: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75名,年龄10~25岁,ASA分级I~II级,随机被分为3组,每组25例:S组(术中持续以0.05μg·kg^-1·min^-1速率输注瑞芬太尼),R组(术中持续以0.4μg·kg^-1·min^-1速率输注瑞芬太尼),M组(术中持续以0.4μg·kg^-1·min^-1速率输注瑞芬太尼,并在输注前给予硫酸镁40mg/kg静滴,继以20mg·kg^-1·h^-1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术毕)。术后用芬太尼进行病人自控镇痛(PCA)。观察病人术后48h内(PCA)药液使用量和疼痛评分。结果:术后36h和48h内,R组病人的术后芬太尼需求量显著高于S组(P〈0.05)。术后24、36和48h内,M组病人的术后芬太尼需求量显著少于R组(P〈0.01)。术后3组病人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别。结论:瑞芬太尼术中持续输注(0.4μg·kg^-1·min^-1)会诱发术后痛觉过敏,术中输注硫酸镁可以抑制瑞芬太尼导致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老年手术患者40例,ASAⅡ~Ⅲ级。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6~79岁,食道癌和肺切除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乳腺癌根治4例,前列腺切除11例,肾切除3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均使用一次性恒速输注泵(速度4mL/h,容量200mL)。A组镇痛泵的配方为利多卡因50mg/k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0.2mg/kg+生理盐水共200mL;B组镇痛泵的配方的为芬太尼20μg/kg+昂丹司琼0.2mg/kg+生理盐水共200mL。A、B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结束前10min给予利多卡因1mg/kg和芬太尼1μg/kg并随后接镇痛泵。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均相同。记录术后2、4、8、12、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均较满意,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的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多于A组(P〈0.05或P〈0.01)。结论: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嘧啶联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应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右旋美托嘧啶复联合雷米芬太尼肠镜组(A组,n=20),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肠镜组(B组,n=20)。雷米芬太尼负荷剂量0.5μg.kg-1,然后以0.06μg.kg-1.h-1维持。A组从静脉5 min内缓慢注入右旋美托嘧啶1μg.kg-1,然后以0.2μg.kg-1.h-1维持;B组丙泊酚负荷剂量为0.8 mg.kg-1,丙泊酚维持量6 mg.kg-1.h-1,输注至肠镜到回盲部停药。根据患者反应,单次静脉追加雷米芬太尼30μg,观察并记录患者检查前,丙泊酚给药后,右旋美托嘧啶给药后,镜检开始后1、10 min,退镜完毕后1、5 min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麻醉起效时间、入镜时间、苏醒时间,镇静评分、定向力恢复、离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肠镜检查中B组MAP低于A组(P<0.05),B组RR显著低于A组(P<0.01),B组PetCO2高于A组(P<0.05);检查过程中B组呼吸抑制、肢体无意识运动发生率高于A组。各组给药后、镜检中的MAP、HR、RR低于检查前(P<0.05,P<0.01),B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长于A组(P<0.01),所有患者麻醉满意度为100%。结论:老年患者应用右旋美托嘧啶联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实施无痛肠镜检查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注意右旋美托嘧啶初始注药速度,并加强监测,尽可能避免心动过缓和血压的波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TCT)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需全麻下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或者行颈动脉剥脱术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5例.A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2 mg/kg、丙泊酚1.0 mg/kg、瑞芬太尼1.5 μg/kg、琥珀胆碱2 mg/kg).麻醉维持连续靶控输注丙泊酚2~4 mg/(kg·h)微量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25 μg/(kg·min)能用肌松剂的维库溴胺0.03 μg/(kg·min)B组麻醉实施中麻醉诱导中瑞芬太尼改用芬太尼0.5~1 μg/kg麻醉维持中微量泵持续泵入瑞芬太尼改为间断推注芬太尼0.1 μg/(kg·min)其余药物使用方法及剂量同A组.结果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比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更能有效的控制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上升 并且使用瑞芬太尼组的患儿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较使用芬太尼组明显缩短,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也大大减少.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适用于脑瘫患儿手术,且效果优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氢化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类)预防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中寒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膝关节镜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氢化可的松1 mg.kg-1+芬太尼50μg,B组氢化可的松2 mg.kg-1+芬太尼50μg,C组生理盐水5 mL+芬太尼50μg。结果 A组与B组的寒颤发生率分别为33%与20%,均明显低于C组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用于膝关节镜手术中能有效预防术中的寒颤,2种剂量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组(FD组,n=25),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MR组,n=25)和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组(DR组,n=25)。FD组:芬太尼2μg/kg、氟哌利多0.08mg/kg静注;MR组:咪达唑仑0.05mg/kg、瑞芬太尼1.0μg/kg(1min内注完)静注后,瑞芬太尼以0.06μg.kg-1.min-1维持至插管成功;DR组:1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后静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内注完),继以瑞芬太尼以0.06μg.kg-1.min-1维持至插管成功。3组插管前Ramsay评分均≥4分。记录入室时(T0)、置入喉镜前(T1)和气管插管即刻(T2)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插管时间、插管过程中呼吸抑制、病人耐受及术后遗忘情况。结果:与FD组比较,MR组和DR组T0时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时MAP降低,HR减慢(P<0.05),其中DR组比MR组HR降低更加明显(P<0.05)。MR组和DR组插管舒适度优于FD组(P<0.05),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优于FD组(P<0.05)。MR组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优于DR组(P<0.05),插管过程中DR组呼吸抑制少于FD组和MR组。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可很好地抑制清醒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插管过程舒适,有一定的遗忘效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喉罩-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与喉罩-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2种麻醉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优缺点,为前列腺电切术寻求安全、快捷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40例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喉罩-瑞芬太尼-七氟醚(S)组与喉罩-瑞芬太尼-丙泊酚(P)组。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唑安定0.03~0.06 mg.kg-1,芬太尼3μg.kg-1,阿曲库胺0.5 mg.kg-1,S组吸入七氟醚0.5%~3%,P组静注丙泊酚0.5~1 mg.kg-1,待下颌松弛置入喉罩后,S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15μg·kg-1·min-1及吸入七氟醚0.5%~3%维持麻醉,P组则泵入瑞芬太尼0.15μg.kg-1.min-1及丙泊酚3~8 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S组MAP、HR在手术开始前已基本恢复到诱导前水平,而P组术中各个时间点MAP及HR仍明显低于诱导前,且较S组麻醉前水平及对应时间点水平低(P〈0.05)。结论喉罩-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或喉罩-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都能提供满意的麻醉,七氟烷比丙泊酚可控性更佳,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更为迅速,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每组40例,术毕20 min时两组均给予芬太尼1μg·kg-1术后试验组给予丙帕他莫2 mg+芬太尼8μg· kg-1+托烷司琼10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对照组给予芬太尼16 μg· kg-1+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两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